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地方要闻 > 正文

基层形式主义“三大怪象”值得警惕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这是继“基层减负年”之后,党中央放出的又一实招,由此可见党中央对根治形式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形式主义的本质,是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矛盾尖锐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从根本上减轻基层负担也非一日之功。但是,个别单位、个别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三大怪象”,值得警惕。

怪象一:留不完的痕

“一入公门深似海,从此台账堆成山”。工作留痕从客观上说是没有错的,工作留痕体现了政策在抓落实的全过程和结果,也便于查阅和督导。但如果过分讲究和要求工作留痕,那就有点变味了。有些地方、有些部门要求工作留痕的地方太多了,曾有社区工作者反映:有时一天要接打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电话,需要准备各种迎检的材料、表格、电子台账。一天的工作结束后,累得只想在床上“葛优瘫”,但还得拿起手机刷一遍“学习强国”。做什么都要记得拍一下,走到哪拍到哪,工作台账要求填写要完整,空格要填满,不要改来改去,字迹要清楚,还要签名按手印。群众不签,只能找人代签。苦了基层工作人员累死累活地整理了一堆的材料,检查的时间很短,查完的材料就找个地方堆在那。“纸上谈兵”的工作一旦过多,就好像忘了工作的真正目的和效益。不仅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让基层工作人员原本疲惫不堪的身心得不到有效的缓解。

怪象二:赶不完的材料

“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材料”。这是网络上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吐槽,也是很多基层工作者的真实写照。对工作做材料是理所当然的事,可要赶材料就难过了。基层工作人员经常遇到类似这样的情况:“上午刚接到通知,下午下班前就要反馈情况。每天类似通知一个接一个,时间紧、任务急、人手少,布置任务却经常要求立马完成,让人身心俱疲。”一些地方政府和上级机关热衷于“文来文往,以布置代替落实”,大事小情总爱下个通知,大小工作都想列个图表,大小问题都得发个指导意见,还要求层层书面上报。最近关于各地精准扶贫过程中表格资料名目繁多、任务繁重的问题引起了不少基层扶贫干部的共鸣。一些地方出台的扶贫表格名目越来越多,程序越来越繁琐,不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而且导致很多基层驻村干部忙于应付填表和检查,而没有精力去做实际的工作。

怪象三:加不完的班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天天加班白了头”。前年,云南省大姚县“白发书记”李忠凯火了,这位年轻的80后干部,在干部任前公示配发的照片里已经白了头发,看起来像个60后。“白发书记”的奉献精神可敬可佩。同时,广大党员干部也要意识到,有效加班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但是如果加班太多以致“过度”,造成的危害或许更大,往往得到的结果就是伤身又白头。加班不可怕,但加班成为一种文化就很可怕。“周六加班是定式,随叫随到是规矩,24小时开机是必须”“乡镇干部哪来的周末”……当“五加二”“白加黑”成为拼搏奋进的代名词,当一些地方“周六不保证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堂而皇之出现在宣传中,广大基层干部就需要从“一个完整的人”“一份有意义的工作”“一个应该被承认的劳动价值”角度,来思考加班这件事。

(作者单位:南昌市青山湖区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