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区域聚焦 > 正文

都市圈: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基点

都市圈是城市化的高级形态,是特定城市区域的一体化。当前,我国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都市圈建设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当其时。

都市圈支撑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自都市圈理念引入以来,我国多将其与城市群结合使用。一般而言,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而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由此,城市群侧重城市的空间组合形态,都市圈则强调中心城市与周边辐射区域的协同发展。都市圈一体化是城市群一体化的细分,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长三角区域还存在一定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城市群发展质量与世界知名城市群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级城市群无一例外都由世界级都市圈支撑和引领。通过定尺度、跨区域、精准化的都市圈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城乡统筹融合、产业分工协作、市场统一开放、公共服务共享和生态共保共治。通过都市圈同城化,也能够解决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的矛盾和摩擦,消除行政壁垒,开拓共同市场。因此,完全可以通过都市圈协调联动,高水平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全面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引领长三角一体化

合理划分上海大都市圈的范围。由于地域范围影响大都市圈的功能定位、职能发挥和体制机制,划分上海大都市圈的范围,既要借鉴国际经验,也要结合我国和长三角人口、城市众多的国情区情。上海东濒大海、北靠长江、南临杭州湾,地理区位决定其向西延伸、向南北拓展,其都市圈中心城市地位无可争议。而次中心城市有哪几个,覆盖其全部市域还是其市区与近沪地区,需作具体规划论证。

充分发挥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一是放大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大中心”功能,增强上海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促进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二是打造上海服务、制造、购物和文化“四大品牌”,发挥上海高端要素市场相对齐全发达的优势,提升长三角地区服务经济品质,促使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全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三是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开放平台建设,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成熟经验,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先行先试,做好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排头兵。

聚焦上海大都市圈的建设重点。一是强中心。围绕上海“五大中心”建设,实施港航、土地等资源要素跨区域整合,推动中心城市集聚创新要素、提升经济密度、增强高端服务功能,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二是培圈域。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推进都市圈同城化。提升高铁、城际、市域、市内轨道交通体系,完善高等级公路网,积极构建60—90分钟快速便捷都市通勤圈。促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一体化,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加强产业分工协作,统筹整合圈内开发区、园区平台载体,就近打造中心城市功能疏解承载地。三是建机制。以建立区域间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为突破,创新规划、管理、治理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商品和要素市场一体化,为形成强大、开放、统一的长三角大市场不断探索并发挥示范效应。

都市圈间合作互动促进长三角一体化

推进上海大都市圈与邻近都市圈协同发展。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一核五圈四带”的都市圈体系,初步明确了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五个都市圈方案。构建上海大都市圈,与邻近的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将发生空间重叠。既要让苏锡常、宁波都市圈独立成圈,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起补充和推动作用,更要能跨省市建立上海大都市圈,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起创新与引领作用。加强上海大都市圈核心与成员城市的战略协同,做好上海大都市圈内城际、市内交通,与以上海为核心的全国性、区域性交通的规划对接,重点建设向西的沪宁合、沪杭金发展带和向北的过江通道、向南的跨海通道。同时,做好上海大都市圈与苏锡常、宁波都市圈规划统筹,注重近沪地区及周边同城化都市圈协同发展,以长三角核心区都市圈一体化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加强都市圈之间功能互补合作互动。长三角五个都市圈沿沪宁合—沪杭—杭甬“Z”字形发展轴排列,可按照地理邻近、空间关联、功能互补的原则,加强都市圈之间合作互动。沿长江经济带北翼沪汉蓉新通道,加强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树立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沿传统杭甬经济轴带,推动杭州都市圈与宁波都市圈紧密对接和分工合作,实现杭绍甬一体化;沿长三角中间地带宁杭高铁新通道,强化南京都市圈与杭州都市圈协调联动,建设宁杭生态经济带;沿传统沪宁经济主轴,优化南京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新高地。通过都市圈之间丰富多样的合作互动,以长三角中心区都市圈一体化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推进都市圈之间跨界区域共建共享。都市圈需解决好行政区划分管分治带来的不便。一方面,细分跨界类型,进行分类指导、专门治理。按照行政等级,跨界区域主要分为近沪地区省市跨界、省际跨界、省内市县跨界。另一方面,建立区域间成本共担、利益共享体制机制,调动政府和市场主体积极性,围绕基础设施联通、产业发展联动、公共服务共享、生态共保共治等核心内容,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合力,全力推进跨界区域一体化发展。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