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评“疫”】在疫情“大考”中完善网络空间治理机制

1581323559517

“疫情防控与应急管理:人民的答卷”主题征文

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不仅在现实空间中暴露出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的短板,也体现出现有网络空间治理能力的不足。面对不断涌现的疫情相关的“网情”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并提出治理对策,以真金淬火的方式提升网络空间治理的能力。

高度重视疫情时期网络对社会秩序的建构功能

网络空间具有对社会秩序的虚拟整合功能,在重大疫情时期其作用体现得更为明显。自新冠肺炎疫情初露端倪到全面爆发,几乎所有的声音都在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和放大。尤其是各地实施公共交通管制和小区出入管制措施情况下,人们的信息获得途径和情感表达途径,都需要借助网络载体而实现。而社交媒体的普及,又使得全世界的相关消息在最短时间内得以压缩呈现,使得网络信息呈现出体量爆炸、真伪杂糅的特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众对真实信息的有效提取,由此加剧了人们的心理恐慌,造成了“信息疫情”。此时,网络空间对社会秩序的建构或破坏作用就越发明显,对于网络空间治理的要求也就越发紧迫。应当承认,在目前积极防控、主动应对的网络空间主旋律下,也出现了一些有待引导与治理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网络谣言的治理能力有待提升。这些谣言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种是健康类谣言,如“双黄连口服液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夸大治疗效果的流言,这主要反映出大众急于治病的迫切心态,但是违反了科学常识。既反映出公众科学素养不足的事实,也反映出部分媒体和机构在表达医学专业内容时的不够严谨和自律。第二种是社会类谣言,如“××市将全城断网,以禁止医务人员分享相关信息”等。它们来源隐蔽,迷惑性强,同时传播的又是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因此更容易造成社会心理的波动,对社会秩序的破坏性也更强。这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及时辟谣的节奏和依法打击的力度。

二是网络信息需要的满足能力存在欠缺。人们渴望得到透明、及时、准确的疫情信息,这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客观认知需要,还是一种渗透着安全感、公正感和价值观的社会性、心理性需要。如果这种需要未能得到满足,或者受到错误的诱导,就会产生消极的攻击性心态和行为;而如果这种需要得到及时的满足和有利的引导,就会召唤出强大的亲社会心态和行为。此外,研究早已证实,相对剥夺感的存在,是造成幸福感下降的重要原因。而“信息剥夺”就是相对剥夺的一种形式,其表现如疫情信息披露的不及时、不完整、不人性,中央传递的防控信息被地方执行的防控信息所稀释甚至曲解,等等。一旦人们在比较不同信息的过程中察觉到信息剥夺的存在,就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公正感和安全感,进而引发攻击性的心态与行为。简言之,在网络社会,信息需要已经是人民群体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从供给侧上去提高政府及相关机构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疫情信息需要能力。

三是消极网络社会心态的化解策略需要丰富。网络空间具有现实空间所不具备的快速情感传染和动员能力。如果由于未能及时掌控疫情的发展态势,使之超出人们的心理预期,或者在疫情防控中关键干部的作为不够突出、作风不够坚定、做法不够人性,都会引起网络舆论的发酵,放大普通民众的焦虑、恐惧和愤怒心理,使网络成为负能量集中的发泄之地。当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反而不断累积时,网络上的负性情绪就会不断蔓延直到引发局部性的心态失衡,挫伤一线工作者的积极性、伤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消弱群众战胜疫情的意志力,从而酿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这不仅会妨碍一个区域的防控局面,还会影响全国一盘棋的疫情防控形势。心态的崩盘会带来战役的崩盘,如何稳定公众情绪、增加抗疫信心,还需要进行更加科学的系统谋划,推出更加丰富的策略工具。

积极营造助力重大疫情防控的网络空间氛围

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应当更为积极主动地补短板、堵漏洞,通过更为有效的网络空间治理来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助力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胜利。这就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网络疫情信息发布常态机制。根据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的四个等级,指定专门岗位的负责人进行及时的网络信息公开,增加相关信息披露的合法性、及时性、全面性和策略性。对相应信息发布机构,应增加其日常新闻中的曝光度,打造权威专业、亲民友善、负责尽职的公众形象,从提高公众知晓率入手培养自身公信力,避免“日常从不露脸、偶尔临危受命”而必然导致的权威性不足的尴尬局面。对相关发言人,则应大力提升其媒体素养、语言素养和公共危机沟通素养,能在掌握相关法律法则底线的基础上灵活应对媒体的提问和百姓的呼声,在传递专业信息的同时利用相应沟通技巧主动引导网络舆论的风向。

二是健全网络健康谣言治理机制。“谣言张张嘴,辟谣跑断腿”,被动辟谣不仅会拖累疫情防控,还会损伤辟谣机构自身的公信力。有效健康治理的一大前提是要将“防线前移”,即以预防为主的思路,做好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使群众产生谣言“抗体”,在疫情突发时保持镇定情绪。各大网站和社交网络平台要建立自律自控规范,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势对发布和传播谣言的账号和用户进行主动提醒、纠正、限制和处理,利用首页、弹窗、信息提醒等多种方式增加主流权威信息和辟谣信息的渗透率和覆盖面,使谣言无处遁身。各级网警要进一步加大对谣言舆情的监测、预判和突发处置,并在网络上及时公布处罚结果,从而形成强大的震慑力。政府官员、疫情专家、医务人员等可利用各自所在的官方媒体或自媒体,进行多轮次、高密度的联合辟谣,从而形成强大的辟谣合力,最大限度切断相关谣言的传播路径,限制其传播范围,缩短其生存周期。

三是出台网络健康素养提升计划。健康素养是指个体获取和理解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定、主动维持和促进健康的能力。要引导民众合理使用网络,提高其甄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养成其主动关注主流健康信息平台、不轻信网络健康信息、传播信息时首先检查信息来源、擅于使用搜索引擎从不同途径比较网络信息真伪等科学上网的习惯,从源头上提高网络用户的信息获取和甄别能力。通过学校、社区、工作单位等实体,对青少年、中老年等信息敏感群体进行针对性的健康素养提升行动。加大网络健康传播的力度,丰富网络健康传播的手段,医疗机构、政府部门、公共卫生部门等应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交网络平台,以网络健康日历、健康短视频、健康短消息推送等形式,主动宣传健康知识、宏扬健康文化、提升健康意识、促进健康行为,以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减少疫情和其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发生。

四是营造人人关爱医务工作者的网络空间氛围。每次疫情发生时,医务工作者总是冲锋在第一线,流血流泪流汗,甚至要为此付出生命。但是,目前的网络空间中仍然存在一些对其不利的影响因素,甚至在其奋力战“疫”期间,仍会出现在小区居民微信群中号召拒绝医务人员回小区休息以“保护自己不受感染”、造谣医务人员“临阵逃脱”等无良行为。这会极大地伤害一线医务工作者的感情与士气,降低其安全感和成就感。要加大对涉医攻击和伤害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于疫情期间的辱医、伤医行为尤其要严厉制裁。要树立全国各地前往疫区支援的医务工作者作为“最美逆行者”的光辉形象,挖掘其中的典型个案进行全方位的宣扬与表彰,宏扬网络正能量。同时还应丰富宣传策略、宣传用语和宣传途径,不仅要突出其迎疫而上的英雄一面,也要展示其作为父母、孩子、朋友的常人一面,从而使广大公众将心比心地产生共情,更为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的艰辛不易。要及时处理涉医舆情和涉医谣言,为医务工作者提供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让其感受到广大群体与其一起“一心移疫”的强大社会支持。

五是培育理性平和的网络社会心态。网络具有强大的情感动员力,网络空间的社会心态最容易受某些所谓“意见领袖”的诱导而出现大规模的论战,参与者往往不分事实、只分立场,造成社会情绪的极端化,同时还会助长各类谣言的泛滥,不仅无助于问题解决,反而会恶化网络空间生态。要利用网络大数据技术及时监测正在发生的疫情相关的网络争端事件,及时采用技术手段和法治手段加以干预。同时还应当动员网络用户中的共产党员、积极分子、专家学者、社区工作者等“带头人”“明白人”积极发声,以摆事实、讲道理的平和姿态,主动在微信群、QQ群、评论区、专业论坛等网络空间中平息怒气、制止谣言,培育乐观积极的抗疫心态,使网络成为一个说理的空间而不是情绪发泄的空间,从而为疫情防控塑造提供更为有利的社会心理氛围。

六是利用网络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网络空间中对中国的批评一直存在,在疫情时期尤其会出现各种敌意的声音。其实,病毒和疾病本身才是国际社会共同的敌人,而不同社会之间因疫情而产生的污名与歧视,甚至比病毒本身还要可怕。要积极利用网络向全世界播报及时透明地发布疫情信息,通报中国疫情防控的最新进展,介绍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展开疫情防控、疫苗研发、物资调配、志愿服务等多方面的合作,讲述发生在中国大地的动人抗“疫”故事,彰显中国人民“疫往直前”的决心信心,从而为全世界凝聚科技攻关合力、同步全球疫情防控举措、完善全球健康治理体系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出防疫无国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

总之,面对疫情中暴露的各种问题,要以积极的心态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从而推进网络空间治理能力的不断完善,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有效提升。

(作者:吕小康,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研究员,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