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湖南西南的祁阳,早在1800年前的三国时就设有邑县,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而且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母亲河湘江贯穿县域内108公里,形成百里画廊。然而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过去很少为人所知,也鲜见于国内外主流媒体。2019年12月7日至9日,我随人民论坛杂志社到祁阳调研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走访考察了十余个村镇和社区,和数十位素不相识的老乡拉家常,亲眼所见所闻这个山区县域中的乡村社区,产业发展各有特色,绿水青山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气氛和谐,百姓富足幸福安康,我们一行深为这个藏在深闺的县域治理取得的骄人成绩赞不绝口。
乡村治理是一个大课题,笔者阅读过的乡村治理方面的文章、总结材料、经验介绍数不胜数,但专家、学者和领导高参们总结出来的东西,尽管头头是道,逻辑严密,最大的缺陷是“好看不顶用”。相反,来自乡村治理第一线的祁阳人民,通过实实在在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村为主”的乡村治理模式,真正让我们感到如此亲切,如此有效,如此接地气。
乡村治理“村为主”的祁阳样本的全称是“县统筹、镇负责、村为主”,本身并没有高深的道理,却解决了乡村治理中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中梗阻和“最后一公里”的老大难。“县统筹”主要体现在按照党中央关于乡村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根据本县的县情和资源禀赋,制定县域内乡村治理的实施规划,统筹县域内的人财物配置;“镇负责”就是由“镇”出面组织具体实施,承担相应的乡村治理责任;“村为主”是乡村治理祁阳样本的核心,意味着“县统筹”“镇负责”的工作重心放在村里,资源要素重点投向村里,一切以村为中心,在组织建设、脱贫攻坚、经济发展、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安全生产、民主管理、征拆安置、美丽乡村建设等,都贯彻“村为主”,充分发挥“村”作为乡村治理的主体作用。
“村为主”的乡村治理模式,紧紧抓住产业发展作根本、乡村带头人为关键、乡风村风文明为灵魂、环境优美为标志、基层党建作保障,不但有效解决了县域乡村治理中出现的“县领导在急”“驻村干部在干”“村民在看”的局面,而且改变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大大提升了祁阳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改善了祁阳人民的民生,同时也为县域乡村治理提供了难得的经验。
第一,乡村产业发展更兴旺,经济实力更雄厚。实施“村为主”,大力培育村里的经营主体,发展以村为单位组建土地托管、劳务输出、产业协会等各类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引导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培养种养大户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盘活土地资源要素,推动了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围绕优质稻、油茶、蔬菜、莲藕、水果、茶叶、畜禽养殖等主导产业,按照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产业化的思路,建设了“一村一品、一村(或多村)一园”,壮大了集体经济,实现了农民增收。
第二,乡村环境更优美,生态更宜居。实施“村为主”,祁阳县域内的乡村将山水田林湖统筹治理,水电路气讯统筹建设,集中统一建房、统一供自来水和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以“改厕”为核心的“厕所革命”,在村里因地制宜建设小游园、小花园、小果园和公共绿地,引导农户美化庭院。常态化组织村民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清理生活垃圾、塘沟杂物、农业生产废弃物,治理生活污水,禁止山塘水库投肥养鱼,引导农民转变卫生习惯,落实“门前三包”责任,保护和修缮传统古建筑、古院落,建设“四好农村路”,提高自来水普及率,开展路灯“点亮行动”,不断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
第三,乡风村风更文明,家风更和谐。乡村治理好不好,看乡风村风家风就知道。可以说,乡风村风家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祁阳开展“村为主”,大力开展精神文明方面的教育投入,村村建立村规民约,举办“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村”“文明家庭”“杰出乡贤”“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等创评活动,常态化整治封建迷信、大操大办、互相攀比、低俗婚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组织引导乡土文化人才、“五老”人员、新乡贤、文明户等先进人物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困难群众等“邻里守望”“认领微心愿”“户帮户亲帮亲”等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利用文化讲堂、道德讲堂,组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举办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农民朋友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节日、民俗、庙会等农耕文化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程度,逐渐形成了讲文明话、干文明事、过文明生活、做文明村民的习惯。
第四,乡村治安秩序更良好,矛盾化解更及时。祁阳实施“村为主”,大力加强村民自治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村村成立村综治中心、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网格服务中心,一村一辅警,建立群防群治组织,加大矛盾纠纷调处力度,矛盾纠纷不出村,从源头上预防信访。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农民法治素养,村民自发加强巡逻防范,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下降,治安秩序良好,创建“零刑案村”、“无毒村”、“无邪教村”,基本上实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民意调查公众测评满意度达到95%以上。
第五,乡村人民日子更宽裕,生活更幸福。“村为主”使得乡村的产业发展了,实现了一村一品、一户一业,加上脱贫攻坚村为主,政府帮扶措施更有力,党和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祁阳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老百姓的金山银山,村民的收入更稳定可靠,日子过得更宽裕,获得感、满足感、安全感更强了,幸福指数更高了。
祁阳“村为主”的乡村治理样本,通过短短几年的实践,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干部和群众普遍反映,基层的负担变轻了,村干部干事劲头更足了,落实效果更佳了,干群关系更好了,村干部干得好的有面子、有票子、有位子,干得不好的失面子、少票子、挪位子,增加了压力,增强了内生动力,由过去的“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争着干”,确保乡村基层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村级组织和村组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解决了乡村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成为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治理祁阳样本。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