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优化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势在必行

核心提示: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是核心工作,更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心。如今,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认同感与行动相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滑坡等问题,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此,要先“铸魂”“立德”,方能“育人”“树人”。

【摘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是核心工作,更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心。如今,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认同感与行动相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滑坡等问题,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此,要先“铸魂”“立德”,方能“育人”“树人”。

【关键词】理想信念 新时代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新时代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树立远大理想、坚定高尚信心是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无疑是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和可靠的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更是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战略定位。因此,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是核心工作,更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心。但从理想信念教育现状来看,课堂式的教育仍是主流,培养大学生的结构模式单一、固化,这一切被置于高台之上,被留在了书本中,让人敬而远之,远而忘之,让这些理想信念变得陌生。可以说,目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在广度与深度方面,均有不足。因此,优化理想信念教育方式迫在眉睫。

要建构符合新时代意义的理想信念教育架构,应努力思考几个层面的问题: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满足其成长的内在诉求?如何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崇高坚定的人生理想信念?如何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四个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唯有正视并解决以上问题,大学生才能有正确的观念、积极成长的态度与自觉自动的实践行为。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才有可能培育出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正视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

理想信念认同感与行动相悖。新时代对文化的根植、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坚定理想信念的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多数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坚定,坚持学习,能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对我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抱有信心,但是我国的理想信念教育,在节奏上明显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致使部分青年陷入迷思,产生金钱与物质至上的价值错觉,从而建构虚荣浮华的人生态度。同时,随着社会更加开放,许多青年受到西方思潮和多元文化的冲击,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出现松动,盲从享乐主义和趋于功利性,变得只重个人利益,社会意识薄弱,道德自律性与公众利益关注度不足。对于英雄的道德行为和时代的道德楷模,新时代大学生虽表现出认同感,但是基于现实因素,仍有一些青年学生缺乏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出现知行不一的现象,教育功能流于表面。

大数据下网络平台信息井喷效应。网络具有传播迅速、覆盖范围广、受众广泛和回声效应等特点,日趋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切入学生群体极为有力的教学利器。大学生运用网络平台的自主性意愿与对议题选择的积极性极强,然而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主流价值观甄别能力较弱,伪装后的杂糅信息使他们很容易在不良价值观念和虚假信息中迷失方向。由此导致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难度增大,若是仅仅采用强制或半强制的方式,要求学生关注各类微博微信公众号,将会让这个利器,一直停留在初级、被动和主观抵制的尴尬地位。

高校教育队伍自身素质亟待提升。强烈的集体意识能迅速感染感化个人的意识,换句话说,思想教育必须依靠浓烈的氛围,对学生进行意识上的熏陶,正所谓“身教胜于言教”,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教学影响能力。然而部分高校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高校队伍建设滞后,职业认同感偏低,无法调动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教育事业不能仅仅当作一份工作,还需要强烈的责任使命感,部分教育工作者缺乏这样的意识,未能及时提升自我修养,提高理论水平,导致专业素养薄弱,难以得到大学生的认同,更遑论对崇高的理想信念教育进行有效实施,这也大大制约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

探索理想信念教育实施的新路径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三度”式。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应着力于“提升高度、推动深度、开拓维度”三个方面,由点成线而面立体化展开。所谓提升高度,就是针对思想意识方面制定更高的理想目标,能在社会公众乃至全人领域,提出改革与完善的进步思维;推动深度,意指在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与内涵方面,应有积极性诠释,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引导力;开拓维度,则是针对新时代树立新要求,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提出创新观点,以符合实效性与时代需求。此“三度”结合的思维,让理想信念教育具备目标性、创新性与可行性。

创新理想信念协同育人形式,虚实结合构建“互融互通”新模式。第一,加强“大思政”线上线下课程建设,推进实践与教学“互融互通”的教育阵地。教师应更加重视“第二课堂”和“网络课堂”,透过社团活动的机会,观察理想信念教育的应用成效,并适时给予点拨;此外,善加利用“翻转课堂+微课堂”混合式教学形式,不断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第二,大数据背景下,灵活运用自媒体,形成同侪感染力:熟稔网络特性,调动学生中的意见领袖,利用其自媒体的影响力进行渗透,有意识培养大学生自发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传播,在符合现代化的文字、图像、影音自媒体的多元化、趣味化的表达下,达到多重回声效应。让学生能自发在理想信念教育中重塑自我角色,把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助推新时代大学生把个人梦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第三,透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拓宽教育形式。通过理想信念专题宣讲、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及微平台,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供有力支撑,从深厚底蕴的传统文化中激发文化自信,从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巩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切实做到思政于耳、于脑、于心、于行,让理想信念教育课程鲜活起来。

完善理想信念教育长效机制,多维度探赜聚合力。为了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应建立和完善舆情分析机制、人才队伍机制和工作领导机制。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立德树人,努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此,一要时刻关注高校舆情动态走势,完善舆情分析机制。当学生舆情与议题出现偏差时,适时予以引导端正,避免错误的舆情扩大。同时,加强网络平台监管,积极引导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价值取向,有效掌握思想动态。二要始终站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前线,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优化自身知识架构,培养自身人格魅力,言传身教、有的放矢,从自身做起,激发与学生的共情,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强烈的理想信念氛围,扩大感染力。三要构建行之有效的教育责任机制,巩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设立监督反馈制度,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形成多维度育人合力。

(作者为徐州工程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2018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自媒体视阈下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可行性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SJZ29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赵书:《“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刍议》,《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第7期。

责编/周小梨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
标签: 信念   理想   方式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