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警惕“互联网+政务”披上形式主义外衣

核心提示: 基层“互联网+”形式主义具体表现为:政务APP、政务微信群泛滥,一些基层干部沦为“手机奴仆”;工作群异化,出现“微指挥”“微落实”“微满足”现象;政务公众号沦为“僵尸号”,偶尔才“冒个泡”。“互联网+”形式主义种种,不仅破坏基层政治生态,而且消解政府公信力。基层干部要有“触网入云”的创新自觉,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让“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效用最大化。

【摘要】基层“互联网+”形式主义具体表现为:政务APP、政务微信群泛滥,一些基层干部沦为“手机奴仆”;工作群异化,出现“微指挥”“微落实”“微满足”现象;政务公众号沦为“僵尸号”,偶尔才“冒个泡”。“互联网+”形式主义种种,不仅破坏基层政治生态,而且消解政府公信力。基层干部要有“触网入云”的创新自觉,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让“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效用最大化。

【关键词】形式主义   “互联网+”   政务网站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既是公众反映诉求、表达意见的重要平台,也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数据跑路”“信息跑路”逐渐替代了“群众跑腿”,“部门协同办”逐渐取代了“群众来回跑”,政府“端菜”逐渐转变成群众“点菜”。借助于“互联网+”政务服务,基层政府可通过微博、公众号或APP将相关政策、服务民生项目、工作动态等信息全方位对外展示,公众只需轻轻滑动指尖,在手机上便可享受政务服务。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不仅有助于创新政府服务与管理模式,而且成为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动力。但是,在如火如荼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浪潮中,个别基层政府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些“花架子”现象:微博、公众号沦为“僵尸号”,信息久不更新,公众关注度低;线下跑腿少了,线上“跑腿”时间却在增多,办事效率依然不高;线上满是“很感谢,已知晓”,但线下再无后文。如此种种,表明在一些地方,形式主义乘上了互联网快车,发展成“互联网+”形式主义。

基层“互联网+”形式主义的主要表现

工作群泛滥。一些基层政府的手机APP软件、QQ工作群、微信工作群泛滥,要求干部利用QQ群、微信群等即时报送工作痕迹,陷入“痕迹管理”误区:数量过多,政务APP种类繁多,涉及太多工作领域,让“事多人少”的基层疲于应付;内容同质,有些政务APP内容、功能大同小异,缺乏整合,导致一些基层工作频繁重复“打卡”;使用过频,有些微信群包罗万象,通知学习、单位个人、工作生活等内容都发。于是,信息时代“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普及催生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某基层干部透露其手机中安装了11个政务APP,加入了22个工作群,订阅了20多个政务微信公众号,每天要完成走访、学习、宣传等“打卡”任务,经常是同一个数据需要在不同平台录入。此外,还要管理单位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工作信息。手机上政务APP太多,有的甚至要求每天“留痕”,费时费力,影响正常工作生活,一些基层干部完全沦为“手机奴仆”。

微信群异化。泛滥的微信工作群“变味”为:日常工作拍照上传,领导偶尔点赞肯定;若有一天不发点什么,心有戚戚,如同没有“开工”;看着兄弟单位“被点赞”,翻出数月前工作照再发;甚至发一些“鸡汤”、广告。点卯式“做秀”、“拍照主义”工作、“形式主义”攀比、“点赞主义”贿赂,让工作群本末倒置。具体而言,体现在:一是“微指挥”。上级领导坐在办公室利用电脑或手机向基层干部发布“微指令”、下达“微通知”。二是“微落实”。在疲于奔命中,个别基层工作演化为“填表”“报数”“发照片”。于是,微信工作群由以前单纯的发布工作、会议通知变成了晒照片晒政绩群。三是“微满足”。一些微信群成为“拍马群”“献媚群”。只要单位领导一露面,群里立即就会响起一片“领导高明”“领导辛苦”的叫好声。争相“献花”“敬茶”“竖大拇指”,唯恐领导看不到自己。四是“微腐败”。有些领导有意无意在其朋友圈、微信群上秀爱好、书法字画、古董收藏、烟酒茶饮,“含蓄”地提醒下属或有求之人,更有甚者直接索要红包。

政务公众号沦为“僵尸号”。在部分地区,有的政务平台注册后长期不发声,对群众留言也从不回复,网上政务平台“空壳”化。本该生动活泼服务群众的公众号却沦为“表情呆滞”的“僵尸号”:发布内容以领导动态、会议介绍为主,或者是“打卡晒成绩”,稍有含金量的内容大部分来自于转发和复制粘贴,味同嚼蜡、可读性差;发布随意,没有固定发布时间,有些甚至十天半月更新不了一期,管理松散;影响力微乎其微,没有固定阅读群,转发留言者少之又少。于是,有些地方的政务平台满足于“有了就好”“建了就完”,在实际运行中“变了味”。有的公众号自娱自乐,推送一些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信息,有的甚至沦为“僵尸号”,缺乏专人打理,偶尔才“冒个泡”。一些政务微博和公众号长期不更新,可以“媲美”“僵尸网站”;一些政务APP操作复杂,效率低下,涉及到交费、核验证件等环节还必须现场办理,实用价值不高;一些政务微博和公众号除下载、关注之外,还有转发、反馈任务。这种本末倒置的设定,不但苦了基层干部,也累了办事群众。最终,“掌上政务”沦为“绣花枕头”,政务网站和APP成了僵而不死的怪胎,成了基层干部开展工作的枷锁。

“互联网+”秀场。QQ工作群、微信工作群、办公APP成为“定时炸弹”,基层干部回复不及时就是工作没落实、动态无照片就是行动没到位、时不时再搞一下实时位置分享签到查岗等,催生出基层工作中“互联网+”秀场的“作秀式”“工作留痕”:一是“摆拍秀”。获取图片的快捷,发布图片的便利让此秀在微信群中可随时随地为之。如基层干部进村入户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按照赠物、拍照、走人三步曲,签到、拍照、上传就“留痕”了,至于群众家具体什么情况、有什么困难其实一概不知。二是“工作秀”。在网站信息平台上,常见的就是拉队伍、摆阵势,动员轰轰烈烈,七分用力在宣传报道而三分用力在活动,工作是点到即可,宣传是精益求精、文字力求感人、图片力求精细。三是“花架子秀”。在许多网上服务平台中,设计上号称功能有多么完善、便利,用起来徒有其名,建好网站即万事大吉,系统没有维护,服务功能没有响应,平时丢在一边,迎检时还要分配访问任务。

基层“互联网+”形式主义的主要危害

脱离群众。“互联网+”形式主义种种,使“互联网+”成为庸政懒政的“帮凶”。在“互联网+”形式主义中,上级习惯动动指尖下达“微指令”“微通知”,下级也习惯动动指尖发送“微落实”“微汇报”,导致一些基层干部开展工作流于形式、浮在面上沉不下去。一些地方将留言板打理得井井有条,将政务网站经营得热热闹闹,对群众诉求总是郑重承诺“马上就办”,表面上让人挑不出毛病,但关掉电脑、离开网络就把问题一推、事不关己。“互联网+”形式主义使一些基层干部从“坐在车里转,隔着玻璃看”变成“围着手机转,隔着屏幕看”,考核靠材料、布置工作靠发文,坐在办公室里通过电脑或手机搞“远程指挥”,以“网来网去”代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工作群多少衡量工作量大小,以虚拟空间签到点卯评判实际工作成效,与群众关系渐行渐远。于是,一些网络政务只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幌子,互动生硬、冷漠,感情上疏远群众、工作上脱离群众、利益上漠视群众。

破坏基层政治生态。APP、工作群的便利性,助长了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一方面,上级以各种APP使用情况为主要标准考核下级,会让基层觉得只要搞好各种APP系统,考核就不会有问题,于是将更多精力放在这上面,而不去抓实际工作,甚至还出现了“干得好不如晒得好”等新问题;另一方面,基层干部工作本来就比较重,每天还必须得按时完成各种APP、微信号、公众号任务,只能弄虚作假糊弄上级。于是,个别干部干脆把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当成标榜自我的“秀场”,热衷于“晒工作”“秀经验”,久而久之,会极大破坏基层政治生态。

消解政府公信力。僵尸化、不回应、慢回应、答非所问;服务信息不准确、想查的信息找不到、办事功能不可用;内容更新停滞、信息准确性欠佳、页面设计落后、系统稳定性不足;很多政务APP下载渠道不统一,甚至出现“山寨”版本,办事企业和群众稍不留神就上当受骗等,不一而足。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让线上政务平台的公信力大大降低,更会加大公众对相关政府部门服务效能的怀疑,动摇干群之间相互信赖、相互依靠的关系。这样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势必让政府部门感知群众期盼、回应社会关切、服务公众需求的能力大打折扣,不仅增加行政成本,还会降低政府公信力。

治理基层“互联网+”形式主义的对策

摒弃“官本位”思想。“官僚主义引发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助长官僚主义”,“互联网+”形式主义的根源在于一些党政领导干部缺乏求实的思想作风、务实的解决问题之心,从而无法形成扎实的工作作风,在为民服务上缺乏笃实之心。因此,杜绝“互联网+”形式主义,首先要在源头上根治“官本位”思想。为此,一方面,要端正政绩观。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基层被“形式主义”,主要是因为一些党政干部将此当成一项政绩,为了向上汇报时“好看”,而不是真心实意要服务群众。另一方面,要矫正权力观。官僚主义的根源是权力观扭曲,反观那些响应卡、更新慢、内容空、发布时间造假、群众留言不回应的政务“僵尸网站”,其雷人雷语、不过脑袋不走心的回复,不就是恃权自傲的真实写照吗?异化的权力观,自然使得“互联网+”形式主义满天飞。因此,领导干部不仅要有主动“触网入云”的创新自觉,更要坚守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德要求;不仅要善于通过信息技术办公,也要善于通过深入基层,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让“互联网+政务”实现效用最大化。

净化制度基础。在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压态势下,那些曾经潜藏在文山会海里的形式主义之所以能穿上“互联网+”的马甲继续流行,就在于其纵向政府间压力型体制与“对上负责有余、对下负责不够”的制度性根源。毫无疑问,基层是“互联网+”形式主义的密集发生地,任务层层发包、压力层层传导、责任层层加码。各级党政干部虽然“压力山大”但只能“惟上是从”地“群”来“群”往、“指”来“指”去。在一些地区,有些上级部门推广APP、公众号,划定一定的任务要求完成一定数额的下载、注册量,并且和年终考核、评价挂钩,有些地区甚至要求完成的关注量与区域户籍人口数基本等同。督查检查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重留痕轻实绩等问题,使得基层“形式主义”应对。因此,消除“互联网+”形式主义,需要净化其生存土壤。首先,除了从技术层面上建立部门间公开透明的信息共享机制,以避免同类信息重复采集,减轻基层干部负担外,还要改进考核方式,积极鼓励广大网民监督,调动广泛社会力量参与到政务新媒体规范工作中,遏制“互联网+”形式主义泛滥。其次,应考虑到当前基层“人少事繁资源短缺”的实际,从完善基层治理的角度,促成基层权责利实现合理匹配,让基层干部有时间、有干劲投入到实干中去。最后,使“互联网+”政务服务回归本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因此,基层“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必须精准回应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优化用户体验,提升服务效果,实现“网民在哪里,政务服务就在哪里”。

规范运行机制。首先,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集成政务、交通、健康、文化、公益等多方面行政服务内容,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从追求数量到注重质量的转变,提升服务效能。其次,高度重视和整治政务APP、微信公众号“一哄而上”的问题,强化顶层设计,坚持统一建设、统一部署,避免资源浪费,提高建设效率,真正让群众享受到“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便捷高效,确保网上政务服务通畅、高效。最后,提高受众的感受度、满意度,建立“线上+线下”立体化工作格局。将线下作为线上的有益补充,根据任务性质、受众偏好等选择合适的平台,促进线上线下互动,以线下干实事的行动夯实线上说实话的底气。

(作者为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公共治理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3年12月26日。

②翟云:《新时代“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逻辑》,《社会治理》,2019年第3期。

③鲍南:《政务上网要警惕“互联网+形式主义”》,《北京日报》,2019年5月10日。

④李斌:《防范“指尖政务”中的“四风”变种》,《理论导报》,2018年第12期。

责编/赵橙涔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银冰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