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地方要闻 > 正文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

一直以来,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全面推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提升全民法治意识,营造安全有序的法治环境,为新时代建设经济强区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执法为民这一本质要求,始终将法治精神视为法治建设的灵魂,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法治宣传,触角延伸至社会各个角落,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从老人到孩子,从个人到单位,法治精神正逐渐成为一种全民信仰,尊法、守法、依法办事的良好法治氛围正在全区逐步形成。

将法治精神植根于民

2019年8月30日,李女士跟爱人到桥西区民政局登记结婚。随着大红结婚证发放的还有一本《宪法》手册。“之前只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感觉有点‘高冷’。”李女士表示,一如写在婚姻登记处墙上的“宪法陪伴我们幸福一生”所说,原来宪法时刻在给予我们保护,让我们能安心生活。

在结婚登记时发放《宪法》手册是桥西区开展宪法宣传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弘扬宪法精神,桥西区开展了宪法进机关、进家庭、进公园、进社区、进校园等一系列宣传活动,推动宪法精神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在南长街道经八条社区的联邦名都小区内有一个法制公园,公园环境好,法律知识宣传设计很漂亮,内容也很实用。据南长街道司法所长米磊介绍,法制公园建成后吸引了不少居民经常性地阅读,社区每月至少要在这里举办一场接地气的普法宣传活动,安排律师现场应询,涉及房屋财产分割、赡养义务等居民关心的热门话题。往往一上午就有近百名居民进行咨询,有的居民还现场签约律师为自家法律纠纷担任辩护。

在桥西区,像这样大大小小的普法宣传活动可以说天天有。不仅如此,桥西区还依托“党建云社区”平台,将律师请到网格群里去,借实例开展普法宣传,逐渐提升居民的法治意识。

普法不仅针对居民,桥西区的领导干部更是带头厉行法治。是否具有法治思维、法治观念强不强、法治素养高不高、能不能依法办事已成为评价领导班子和考核干部的重要标准。区委九届二次全会明确将“法治建设和平安建设及运用法治建设推动工作成效”指标纳入了街道办事处和区直部门(单位)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并与全区73个单位党组织书记签订“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目标责任书,将法治建设工作作为全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督促一把手落实责任。

自觉遵纪守法,自然依法办事。当桥西人意识到,法治无处不在,法律既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又保护着我们的权益,当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成为一种习惯后,法治精神也逐渐深植于人们心中。

在法治的刚性中透出温柔治的刚性中透

“接地气、连区情、通民心”,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桥西区进行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9年5月,桥西区的王女士等到了令人激动的判决,使她对入住新居有了希望。2018年8月,开发商以五证不全为由向法院起诉,要求与王女士解除购房合同。一旦开发商诉讼成功,王女士将要承担由于房价上涨带来的大笔亏损。桥西法院通过深入调查,根据诚实信用原则,依法驳回开发商的诉讼请求,维护了王女士的合法权益。这一判决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并获得无数点赞。大家纷纷表示,这样的判决体现出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因为人们的法治信仰正是建立在“守法者得利,违法者受罚”这一朴素的想法之上的。 

8月27日,魏芳来到桥西区市民服务中心办理营业执照。原本她已做好磨破嘴跑断腿的准备,可是没想到次日便拿到了营业执照。魏芳欣喜地说:“现在政府依法办事的效率真高,我们的项目进度又能快些了。”

从证明“我是我”到清理规范证明事项,从跑断腿办手续到网上审批“最多跑一次”,从拍脑袋随意决策到依法决策,桥西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大力推进综合执法、行政审批等一系列改革,依法规范执法、管理和服务行为,对权力的约束越来越严格,同时该管的事要管好、管到位。

在法治建设过程中,桥西人不仅感受到法治的刚性,也越来越多地体会到从刚性中透出的种种温柔。执法为民正是法治建设的本质要求。

建设多维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最近,欧景园的调解员王俊龙又成功调解了一桩矛盾。李女士离婚后前夫一直不允许她探视孩子,在王俊龙调解工作室收到求助信息后,王俊龙利用下班和节假日时间多方调查、协调,成功化解矛盾。“社区里发生的很多矛盾只需要中间人调解一下就能解决,调解工作虽然琐碎,却可以化解矛盾不上交,节省居民精力,节约国家的法律资源。”王俊龙说。

社区调解是桥西区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推进落实司法救助相关配套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除此之外,桥西区以街道办事处、社区、村(居)为重点,整合律师、基层法律服务、人民调解、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队伍,建设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三级实体平台,成立桥西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17个街道全部建立乡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41个村(居)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站。

自从2年前联邦名都社区成立律师工作站后,站上的律师就成了居民的“智囊团”和“贴心人”。据南长街道经八条居委会书记李燕介绍,工作站平均每天都要接待两三次居民咨询,小到楼房漏水,大到房屋产权过户,居民可以随时咨询,基本解决居民80%的法律咨询事务。

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中,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让每个桥西居民享受公平、公正的法律资源是重要内容之一。

2019年3月份,桥西区的陈女士拿到了法院执行回来的20多万元的孩子抚养费。这正是桥西区法律援助中心指派河北农合律师事务所为陈女士提供免费法律援助的结果。

据桥西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主任马力俭介绍,“近来年,我们根据弱势群体维权的具体情况,针对农民工、下岗职工、残疾人、农村留守人员等特殊群体开设了绿色服务通道,对符合条件的,全部及时引导进入相应法律程序,指派律师进行积极维权”。2019年1-7月,桥西区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04件,其中非诉讼案件505件,诉讼代理99件,代书28件。

让居民共享法治建设的成果,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人,让更多家庭感受法治的阳光,增强法治获得感,这是桥西区法治建设始终坚持的理念。

全民知法守法,感受法治的公平和正义,享受法治建设成果;政府依法行政,切实履行职责,在桥西法治正逐渐成为全民信仰,并转化为巨大动力,推动着桥西区和谐、文明的社会秩序和环境的形成,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张莉]
标签: 桥西区   石家庄市   河北省   法治   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