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类干部为何产生?
“昏、庸、懒、贪”!新形势下,正是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勇于挑重担子、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的时候,为何还有这四类官员的存在?其中原因比较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
因“迷”。一些官员在激荡改革期因理想信念动摇,目标不清,产生思想困惑。可以说,一切的不作为情形,从根本上来说,是思想上的问题。
因“怕”。从严管理及反腐持续推进,有的人因心中有鬼而怕,有的人怕做多错多而不做。前者是对潜藏腐败分子而言。后者可能更有一定普遍性,也就是较大范围内官员可能为自保,尤其是对不良问题的改革往往触及多方利益,做好没人知,做坏自己买单,还不如不做。
因“愤”。中央发文,要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 的干部。但在一些地方,仍出现官员选拔质量不高,论资排辈的问题。同时,一些不作为、不负责、不称职的官员没有相应的惩罚体制,那些真正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官员投入后所得与不作为官员相差无几,甚至更低时,就容易产生因“愤”而不作为。
因“懒”。一些官员为官不为,甘当庸官、懒官、太平官,思想上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工作上敷衍了事、无所作为。又因交流不足,官员变成“老油条”, 工作不干,责任不管,检查不理,制度不怕, “一张报纸一包烟,优哉游哉过一天”。
因“笨”。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到,我们的党员干部要有本领恐慌意识,强调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四种能力即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其中“推动改革、落实改革”重在“作为”,而有些官员恰恰是因“笨”而不能为之,即“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一些官员无视于时代进步、观念革新,知识老化,能力不足,无法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