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地方要闻 > 正文

生态南宁:创新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总方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市始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和“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重要题词精神,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首位,坚持“生态立市,环保优先”发展战略和“治水、建城、为民”的城市工作主线,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保护南宁的好山好水好空气,让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南宁市民最普惠的福祉,“绿城”品质进一步升级,首府生态优势进一步巩固。

蓝天保卫战初战告捷,南宁蓝成为常态。南宁市以“不容一粒沙”的决心坚决打响蓝天保卫战,以实际行动和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满足人民群众对蓝天白云、清新空气的需求。工作机制创新完善。南宁市建立起了“大行动”工作机制,创新建立市委副书记+分管副市长的“双分管”模式,将城市扬尘污染治理等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高位统筹推进。创新实施环境空气质量分担考评,率先实现市区建成区街道(乡镇)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全覆盖,分解任务而不稀释责任,传导压力同时凝聚合力。南宁市宾阳县建成广西全区首个县域生态环境网格化精准监控平台,实现污染防治智能化监管。扬尘污染治理以久为功。2016年—2019年,我们先后开展了扬尘污染治理“3个100天行动”、扬尘污染治理“巩固提升年”、城市治理“制度建设年”、“城市精细化管理年”,持续巩固深化扬尘污染治理。制定了《南宁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建立完善了可视、可控、可追溯的扬尘综合监管平台,发现并处理了扬尘污染违规案件3556起。锅炉整治力度空前。2014年以来拆除各类企业烟囱近千根,燃煤小锅炉淘汰或清洁能源改造400多台,整治数量居广西全区第一,建成区内燃煤小锅炉淘汰率达到99.5%;南宁市率先在广西全区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禁售区,2019今年重新修订,扩大了禁燃区范围。机动车尾气治理先谋快动。在该领域的防治工作在广西全区启动早、成效显,出台鼓励黄标车提前淘汰补贴实施办法、建立机动车“冒黑烟”及尾气超标排放实时监控网络系统、实施高污染汽车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限行措施、制订《南宁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方面都是广西全区率先开展,2014—2017年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1.12万辆,连续多年居广西全区首位。

近年来,南宁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大幅提升并维持高位,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13年的75%提高到2016年的95.1%;2017年保持高位92.3%,在广西全区14个地市中排名第2;2018年维持高位93.4%,在全国168个地级以上城市排名第20位、全国省会城市第6位;2017、2018年南宁市环境空气质量实现连续两年全面达标;2019年1-5月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3.4%,较去年同期上升4.1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地级以上城市排名第12名,在省会城市排名第5。在优良率大幅提升的同时,主要污染物浓度大幅下降,2018年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指标较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基准年2013年分别下降了36.74%、40.4%、42.1%、7.9%、23.5%,2019年1-5月主要污染物指标PM2.5、PM10同比分别下降20.0%、17.2%。

碧水保卫战保出成效,守住百姓“水缸”安全。南宁水系发达,依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灵,不仅有秀美的邕江穿城而过,市区还有 18 条内河及众多湖泊,水资源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得天独厚。南宁市坚持将治水放到重要位置,精心谋划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在大力开展邕江综合整治的同时,统筹推进内河整治、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饮用水源保护等治水工作,全力打好碧水守卫战,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治水、科学治水、系统治水”之路。在“高”上抓统筹。南宁市成立了市委书记和市长“双组长”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市长担任指挥长的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指挥部,市委书记和市长还分别担任第一总河长和总河长。在广西全区率先建立起了市县两级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在广西全区率先建立起了市县两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市县将流域水环境治理、黑臭水体整治、饮用水源保护等工作纳入考评并挂钩绩效;在国家要求的建立县级以上河长基础上延伸至村镇,建立完善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组织体系,126个乡镇(街道)河长制办公室均已挂牌成立,全市四级河长共3059名,四级湖长共45名。在“治”上出新招。南宁市试行城市内河流域治理PPP模式,对原本水体黑臭的那考河开展全流域生态治理。那考河生态综合整治项目成为广西乃至全国城市内河黑臭水体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结合的典型范例,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2017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那考河时,对南宁市科学治水给予了充分肯定。率先在广西全区开通运行“河长通”APP,构建区域河湖、水质监测站点等“一张网”,实现实时、全程、精准监管。在“防”上抓主动,南宁市与上游城市签署了《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合作备忘录》,建立流域环境安全隐患联合排查整治机制;建立了流域水质预警预报机制,定期发布流域水质预报。在“改”上下真功。2018年南宁市提前完成了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改,今年截至目前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改完成率在全区领先。南宁市按照全流域、全要素系统治理思路整治黑臭水体,强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工作措施,确立并统筹推进新建和改扩建污水处理厂攻坚、城市排水管网整治建设攻坚、城市内河上游村庄河段生态恢复攻坚、河湖清淤及垃圾清理攻坚、黑臭水体治理用地征拆攻坚等五大攻坚行动,38个黑臭河段有35个治理初见成效。在“建”上补短板。加快推进邕江综合开发及城市内河整治,建设老口航运枢纽工程和邕宁水利枢纽工程,邕江在防洪、饮用水源保护、通航能力提高、水质改善提升、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市民休闲景观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有效发挥,江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百里秀美邕江”景观带全面展现。推进内河和湖泊环境修复建设,抓好“百湖”建设工程,南宁已初步形成“一江、两库、两渠、六环、十八河、一百湖”的“水城”水生态格局。南宁市境内流域水质优良比例多年保持100%,Ⅱ类水质占比连续三年达到70%以上,均达到或优于国家考核要求。南宁市交接给下游贵港市的南岸断面常年保持Ⅱ类水质,优于国家的考核要求,连续多年实现“Ⅱ类水入境 Ⅱ类水出境”。2016、2017年连续两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十条”考核中成绩名列全区第一。2018年南宁市成为广西全区首个、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土壤安全底线严格守住。南宁市按照“打基础、建体系、守底线、控风险”的总基调,围绕“一个基础(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两个核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污染地块安全利用)”,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各项工作走在广西全区前列。在全区率先实现对污染地块开展多部门联合监管,率先建立污染地块土壤环境联合监管工作机制,率先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污染场地环境监管体系。强化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环境监管,南宁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搬迁地块污染治理与修复在全区做出了有益探索。同时,南宁市广泛开展造林绿化工程,加强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虎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六景泥盆系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等资源保护,实施城市双修、石漠化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植被的“绿”保护土壤的“净”。

抓污染源头防控,环境安全有效保障。南宁市坚持以确保环境安全为底线,以服务优化经济发展为导向,不断强化环境监管执法,严惩环境违法行为,力促全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双赢。南宁率先建立了广西首个跨市流域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率先实施广西首次大气污染跨区域联防联控,率先开展广西首次环保与气象部门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联动,与公安等部门建立落实行刑衔接联动机制,率先开辟微信举报、舆情监控、有奖举报、失信惩戒等执法新路径,率先对建设单位实施噪声监管措施。南宁市还建立起了“环境区域负责制”和“环境监管员制”,将全市划分为158个环境安全负责区域网格,责任落实到人,实现环境监管“横到边、纵到底、无死角、无盲区”,紧盯重点时段、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全面开展环境隐患排查,有效防范和化解环境风险,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全市各职能部门在饮用水、畜禽养殖、扬尘、餐饮油烟、噪声、矿山、自然保护区等多个行业领域开展联合执法,形成联合执法新常态。

厚植绿色生态之基,生态金字招牌进一步擦亮。南宁市抢抓国家加快“一带一路”建设、赋予广西“三大定位”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等新的重大发展机遇,进一步擦亮南宁首府生态金字招牌。坚守生态底线。南宁市坚守生态底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全市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达28.6%,森林覆盖率47.6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39%。制定实施《南宁市大明山保护管理条例》,通过立法保护大明山的绿水青山,同时加快推进西津、大王滩等湿地公园建设,切实维护生态安全屏障。突出生态示范引领。南宁市累计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生态乡镇23个、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生态村344个,市级生态村783个;培育创建了200个市级“绿色村屯”,建设完成908个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绿化示范村屯和10378个一般村屯绿化项目;累计建成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绿色工厂、26家广西壮族自治区清洁生产企业。推进绿城品质升级。南宁市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绿化品位和档次,大力推进青秀山、五象岭森林公园建设,全面提升城市主干道、街区和公园的景观效果,实现居民出行“300 米见绿、500 米见园”。办好生态盛会。2016 年南宁市获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承办权以来,坚持因势因景建设园博园,不推山、不填湖、保留现状植被,原有自然山水风貌保持率达43.4%,南宁园博园已以成为展示南宁市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靓丽窗口。2018年成功举办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南宁)年会,南宁市以会促建收获了生态文明建设丰硕成果,南宁市2017、2018连续两年荣获全国“美丽山水城市”称号,成为全国唯一蝉联此项殊荣的城市,邕宁区获评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广西全区唯一获此荣誉的县区。上林县获广西第一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荣誉称号。办好生态课堂。将生态环境宣传工作作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战场,大力推进环保教育基地建设,打造市民“生态环保课堂”。全市共建成国家级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基地4家,广西壮族自治区级5家,市级环境教育基地21家,2015年以来已吸引各界5万余人次参观学习,真正成为凝聚生态文明共识、倡导绿色生活风尚、促进全民参与环保的前沿阵地。

近年来,“绿城”南宁市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联合国人居奖”“中华宝钢环境奖”“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养生休闲之都”“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走出了一条具有南宁特色的绿色创新发展道路,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无疑,创新是一个时代改革发展尤为鲜明的关键词。当前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化改革开放,惟有解放思想,惟有创新者强。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网地方部主任 刘让兴)

[责任编辑:王驰]
标签: 总方针   生态   南宁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