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为工匠精神培育营造良好制度环境

核心提示: 工匠精神培育是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也是社会创新精神、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其与社会文化环境、经济发展阶段、社会制度建设等因素密切相关,所以应当通过完善法律制度、信用制度和教育制度等方式,为工匠精神培育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摘要】工匠精神培育是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也是社会创新精神、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其与社会文化环境、经济发展阶段、社会制度建设等因素密切相关,所以应当通过完善法律制度、信用制度和教育制度等方式,为工匠精神培育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工匠精神  制度体系  “中国智造”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工匠精神的内涵:敬业、精致、专注、创新

工匠精神是一种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注重实践、强调专注、追求卓越的劳动精神,同时也是一种与时俱进、求新求异、独具匠心的创新精神。对工匠精神的追求有助于培养个体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完美、探索未知、专心致志的人格和精神。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工匠精神培育,为工匠精神培育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从个体维度看,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敬业奉献、专心致志的职业品质和劳动精神,也是劳动者的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道德素质的集中体现。通常情况下,可以从敬业、精致、专注和创新等方面考察工匠精神的内在本质,其中,敬业是劳动者全心全意投身所从事的事业的精神状态,如孔子所说的“修己以敬”“敬业乐群”等;精致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所展现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劳动品质,如老子所说的“天下之事,必作于细”;专注是指耐心、专注、极致的劳动精神,如庄子所说的“庖丁解牛”;创新是指劳动者在产品制造中所表现的鼎故革新、打破传统的智造精神,如中国高铁、移动支付等都是创新精神的典型代表。

从社会维度看,工匠精神体现了社会对职业选择、劳动技能、劳动态度的总体意识,体现了经济发展、社会价值的发展趋势。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产品制造、商业服务、科研创新等领域,还体现于教育、医疗、公务活动等领域,是一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价值观。

从文化内涵上看,中西方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往往有着较大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多将工匠精神视为一种做人做事的道德精神,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理想人格以及对善美境界的追求,在中国人眼中真正的工匠精神应当是道技合一、德艺双馨的完美精神。在长期发展中以道德精神为内核的工匠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国的文化体系、教育体系和社会心理之中,成为影响民族性格和个体行为的重要逻辑。在西方文化中,工匠精神更多表现为一种纯粹的理性精神,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就用大段文字论述了工匠技艺的目的——精益求精,制造完美产品。显然,西方文化中的工匠精神体现了个体对完美、极致、卓越的追求,并没有浓厚的道德色彩。

从起源上看,工匠精神源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劳动效率、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自从人类社会产生社会分工后,就产生了市场竞争,生产者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不断创新劳动产品、提高产品品质,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行业和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劳动技能渐渐成为个体安身立命之本。

工匠精神培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

工匠精神培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要求。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上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都是精致制造的精品,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很高的知名度。然而近代以来中国工商业陷入停滞不前的发展困境,中国也沦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制造业有了快速发展,但工匠精神并未得以充分弘扬;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理念深入人心,中国经济也进入发展快车道,但是由于技术积累薄弱、劳动力素质不高、管理理念落后等因素影响,使得中国制造仍处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直接影响了中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工匠精神培育是化解发展困境的重要方式。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发展困境,在这种背景下,只有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提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中的地位,才能更好地化解当代中国的发展困境,而工匠精神培养无疑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工匠精神培育是发展“中国智造”的有效途径。当前中国企业过多地追逐利润,反而忽视了对完美制造、极致制造、精益求精的追求,并因此弱化了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对此,李克强总理提出,应当打造高质量的、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民族品牌,培育追求卓越、崇尚质量的价值导向,引领中国制造业朝着更新的方向发展。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社会富强、国力提升和国家安全。所以应当高度重视工匠精神在中国制造业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以工匠精神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建构与工匠精神培育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和教育制度

建构与工匠精神培育相适应的法律制度。首先,完善产权制度。工匠精神与产权制度有着密切联系,并深受产权制度影响和制约,当产权的归属清晰、流转流畅、责权分明时,往往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劳动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劳动者对自己所创造的产品拥有清晰的所有权或受益权时,他才会将所有的精力和智慧都投放于产品创造中。所以应当将产权制度建设作为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制度保障。

其次,完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当前中国制造仍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面临着制造业升级、产品质量提升等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推动产品质量标准建设,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管制度,推动中国制造、中国产品等与世界接轨。

最后,完善社会激励机制,为技能人才、科研人才等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激发个体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另外,还要建构与工匠精神相适应的信用制度。将信用制度建设作为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制度前提,以完善的征信制度、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等激励社会成员,营造一种精益求精、精心制造、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社会文化氛围。完善征信制度需要:一是要完善企业信用制度,严厉打击企业竞争中的盗版侵权、投机专营、虚假宣传等行为,引导企业将精力投放到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质量管理等活动中,不断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二是要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加强对个体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培育求真务实、专心致志的劳动精神,在全社会培育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建构与工匠精神相适应的教育制度。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劳动精神和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培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应当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育体系,提高社会各界对工匠精神的价值认同。首先,将工匠精神融入价值观教育,建立以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等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制度,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良好的教育制度。其次,加强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比如政府给职业学校提供充分的经费支持,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持;改善技能性人才的生存环境,在人才引进、子女入学、劳动就业等方面为技能性人才提供充分的支持。

工匠精神不仅是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重要精神动力。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工匠精神培育,为工匠精神培育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作者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②李王媛:《快餐文化视角下的工匠精神》,《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年第4期。

③王晨、杜霈霖:《关于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年第12期。

责编/张蕾    美编/李月敏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贾娜]
标签: 工匠   精神   制度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