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地方要闻 > 正文

山西定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纪实

 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改变农村许多地方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的脏乱差状况,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习近平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牵涉面广、涉及部门多,涵盖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方方面面。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全面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上下联动,在全县开展了包括农村建筑特色风貌整治、贫困村整村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整沟治理等一系列大规模的农村环境整治行动,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定襄配图2

典型示范趟新路

雄浑大气的彩绘牌楼,巍峨高耸的当铺门,古色古香的续氏祠堂,雕琢精美的民居门匾,焕然一新的续西峰、续范亭纪念馆,名人走廊与特色文化墙……走进定襄县宏道镇西社村,即使是脚下的一条路缘石,或是一块盲道砖,同样透着与民宅建筑浑然天成的复古气息。

这是定襄县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方式,开展全县农村建筑特色风貌整治工作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一。

2016年,省委书记骆惠宁来忻州调研时提出开展农村建筑特色风貌整治工作,定襄县对此高度重视,在2017年1月7日就出台了《定襄县开展农村建筑特色风貌整治工作实施方案》;随后,县委书记张文斌、县长张生明对宏道镇西社村、季庄乡横山村、晋昌镇西河头村等村庄进行实地调研;1月18日,定襄县召开农村建筑特色风貌整治工作动员会,确定了西河头村、西社村、河一村、河二村、镇安寨村、东力村、西邢村、横山村、大南邢村、受禄村等1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通过引领带动在全县范围开展了大规模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自此,全县农村建筑特色风貌整治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自古文风盛,惟斯才俊多。挂在西社村舞台上的一幅楹联,昭示着这个村的村风民风。这里人才辈出,在清雍正始仅续氏一族共出过十五名举人、十七名太学、十二名贡生、封赠官阶者三十八人;特别是辛亥革命时期创建“忻代宁公团”的续西峰和在中山陵前剖腹自戕要求抗日的续范亭更是民族脊梁。

小小西社村,悠久古村落。这里建筑古雅,民风淳朴,宁静致远的村子里有许多百余年前的老建筑和老街道,有续家祠堂、当铺门、古城墙、魁星阁和续西峰、续范亭创办的初等男校、女校,以及村中的50多个门洞门楼,被列入全国传统古村落名录。

2017年4月28日,西社村农村建筑特色风貌整治工程正式开工。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县委书记张文斌多次深入西社村调研指导,与施工方和镇村两级干部交流探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诸如,整治工作要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清洁工程、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突出挖掘西社文化底蕴;要着力打造“二续”纪念馆、晋北民居、兴教风范和古堡文化,还原历史故事,赋予其精髓灵魂,实现“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一景一韵”的民俗风貌。

以此为主导思想,西社村特色风貌整治工程在不断完善优化中扎实推进。据不完全统计,整治期间动用土方开挖4704立方米,砌筑毛石虎皮墙77平方米,砌筑护坡1163平方米,铺设与修整面包砖2224 平方米,浇筑砼面层450 立方米,并对牌楼进行了重新彩绘涂漆。除打造特色文化墙和样板商业街外,对道路两侧灌木丛进行了绿化。此外还对续氏祠堂和当铺门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仿古修缮。 

在对古城墙、古街道、“二续”纪念馆、续氏祠堂、门洞门楼进行全方位修复和立体式打造后,西社村发展乡村旅游的集聚要素更加充实,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兴村、精神兴村、旅游兴村的脱贫致富思路,让这个积淀深厚的文化古村成为了厚积薄发的复兴新村。

定襄配图1

党政齐抓促推进 

定襄县农村人居环境及农村建筑特色整治工作是以乡村蕴含的历史背景为主线,围绕农村特色区域部位进行重点打造,结合村内地形地貌进行绿化和亮化,加强景观营造。建筑从修缮传统建筑、整治非传统建筑等方面着手,进行立面整治、围墙修葺、屋顶改造等。尽量保持原有建筑不破坏,采用原有传统工艺技术、对破损的文物和有历史价值的物品进行修缮恢复,构建村庄的空间视线走廊。通过旅游资源整合、激活村庄原始活力,保持原有村庄肌理传承特色风貌建筑,因地制宜改造提升整体环境。

在2017年11月24日召开的中共定襄县委十四届五次全体会议上,县委书记张文斌在工作报告中提及的民生实事中,特别强调了八道四治四建城乡环境集中整治和农村建筑特色风貌整治两项“整治”工作,推动共享发展。2018年的3月8日,在定襄县委农村工作会上,受在京学习的县委书记张文斌委托,县委副书记、县长张生明就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特别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要立足绿色发展,在“生态宜居”上下工夫,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清洁工程,持续开展农村特色风貌整治,推进横山村省级美丽乡村试点项目建设。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人居环境整治是要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具体工作,我们要理清思路、科学规划,亲自当施工队长,把它做好做扎实,使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作为上级政策的落实者、领航全县的“掌舵者”、具体工作的推动者、攻坚克难的施工者,张文斌与张生明已把这项工程当成了党政齐抓、合力攻坚、全面开花的重点工作。

思想统一,目标明确,走好“当头炮”,下好一盘棋。在此过程中,定襄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县领导任副组长,26个所涉部门和9个乡镇组成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25名县级领导、66名部门领导包保责任。

其后,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和安排部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立了规划设计和技术指导工作组,聘请中国乡建院、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太原理工大学规研所的设计团队和乡、村两级干部一起调查走访,充分考虑不同村庄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民俗文化等要素,坚持统一标准和尊重差异相结合,因村施策,突出特色,彰显地域文化,科学编制了定襄县农村建筑特色风貌整治规划;8次召开定襄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会议,印发了《定襄县农村环境卫生大整治实施方案》等4个文件,先后针对垃圾治理、“四堆”整治、“三乱”整治、杂草清理、美化硬化、道路整修、立面管控等工作进行了八轮专项行动,确保了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扎实开展。

同时,定襄县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组建13个督查验收组,全面跟踪考核,实行“亮黄牌整改,亮红牌问责”制度,全面调动了乡村两级参与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在2018年八轮环境卫生整治中,县督导组共派出督查人员350余人次,先后发出红牌、黄牌整改通报195村次,以严肃的督查倒逼了各项责任的落实。

别有天地配图1

 稻花香里说丰年 

人人都说金秋的十月,是收获的季节。与往年不同的是,宏道镇平东社村的村民们实现了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

“10月1日,举国同庆。这一天平东社村迎来了贫困村整村提升工程竣工的日子……”在平东社村贫困村整村提升工程简报第八期中有着这样的记载。

近三年来,平东社这个曾经产业单一难致富、村庄保洁靠自律的小村庄实现了从农业强到农民富再到农村美的“三级跳”。

如今的平东社村,稻黄色成为主基调,村里的路口、街巷、广场到处体现着“耕、种、收、打、晒、碾”的农耕文化,再加上村口摆放着绿色浪花、黄色稻穗拱起金色鲤鱼的村标,俨然一幅江南“鱼米之乡”的风景。

平东社村因稻而富,因稻而美。2018年2月6日,县委书记张文斌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抓住产业兴旺这个关键,全面实施“12451”发展措施。这里的“1”就是建设滹沱河万亩生态农业经济带。

宏道镇平东社村是个纯农业村,以种植玉米为主。近年来,受产业结构单一因素的制约,成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村。然而,平东社村却有着地处滹沱河与同河交汇处、曾在上世纪70年代就种植水稻的自然条件和耕种历史,且当时种出的“京西”品种稻米品质与晋祠稻米齐名。

作为扶贫工作包点领导,张文斌多次深入平东社村调研,了解村情,为脱贫谋划方向。他坚定的指出,“有这样的地域优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加快农业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是大有可为的。”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举措,贫困村整村提升是提升脱贫成色的有效手段。

只有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才能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县委书记张文斌一语点醒梦中人。“我们荒着千亩河地,真是抱着金钥匙找不见锁。”村委会主任李树卫如梦初醒、豁然开朗。

“咱们平东社村也是人杰地灵,出了很多杰出人才,动员他们回乡投资,一定可以带动全村发展。”第一书记吴娟提出了招商引资的办法。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2016年,平东社村通过以情招商的方式,使在外创业的李岭兵返乡创业,成立了定襄县村连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进行水稻种植,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30多年啦,村里又开始种上水稻啦,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稻子地里劳动的情景,实在亲切了。”平东社村村民朱定国感慨地说道。

产业有了,如何最大限度地把产业做大做强,平东社村给出了自己的实践路径。那就是利用一个契机,搭建承接产业融合的平台。

这个契机就是贫困村整村提升和农村特色风貌整治。

问渠何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将整村提升工程与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大力提升村庄整治推进速度,全面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实现从局部美到全域美,这样才能加快农业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张文斌再次画出了平东社村下一步的发展蓝图。

2018年1月4日,平东社村召开党员支部会;1月5日,召开“两委”会议;1月7日,召开党员大会;1月10日,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会议的主题就围绕一项议程,统一思想,积极申请贫困村整村提升项目。

1月20日,平东社村正式向宏道镇党委、政府打了申请报告。报告中写到:“虽然已于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色产业、村风民风、基层组织均需进一步提升,为此,全村研究决定,申请贫困村整村提升工程项目。”

7月5日,张文斌利用讲党课的机会,在宏道镇平东社村调研了农村建筑特色风貌整治和脱贫攻坚工作。站在村里的街道上,他与支村两委干部和群众交流心得,并叮嘱支村两委干部和第一书记要发扬领头雁的作用,在改变乡村人居环境上有所作为。

“按照规划设计和整治的思路,咱村需要拆除违章建筑和清理占用道路的杂物,这项‘啃硬骨头’的工作支部、村委要拿起来做。”支部书记李德胜坚定的看着村委会主任李树卫说。

在整治工作中,平东社村采用“先减后加”方法,由李德胜和李树卫带领支村两委干部入户开展工作,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完成了整治前期48处的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拆除工作,为下一步打造奠定了基础。

8月份,施工队伍正式进驻。围绕村庄节点广场打造、外围绿地生态修复、内部街巷美化三个环节的整治内容,共修补街道两侧断墙残壁和破损路面1800平方米,美化墙基片石150平方米,喷绘墙面8000平方米、电杆68根,彩绘1600平方米装饰墙面和标志性挂件78件,植树490株、绿化600平方米,并新建了800平方米广场和配套了农耕文化雕塑。

环境好了,面貌新了。村里的大人和娃娃们新鲜着村里的每一处变化,体验着农耕科普和田园美景。

在不远的将来,一幅以“稻香村”为载体,以农耕文化为主题,发展湿地生态体验式旅游的田园综合体产业画卷也将在滹沱河万亩生态农业经济带上徐徐展开。

美丽乡村入画来 

走进历史长廊,上世纪80年代初,横山村就被誉为“华北产粮第一村”。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横山村依托凤凰山植物园和五台山机场临空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在这个时期凸显出来。

如何让这个农业大村在改革的浪潮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走出一条农业全面转型升级、农村全面繁荣进步、农民全面富裕发展的新路径,2018年,定襄县委、县政府拿出了“变形”的思路和举措——实施美丽乡村建设。

暮春四月,万物欣荣。20日这天,横山村的村民早早就来到戏台大院,观看横山村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开工仪式。在他们看来,这就是横山村实现美丽宜居的起点。

横山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与特色风貌整治相融合,总投资2000余万元,在村落建设、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上做文章,着力打造集聚农村要素、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新业态。

经过前期的勘查规划和人员、设备、材料调运等各项准备工作,6月初正式开工建设,破路、拆违、铺设上下水管道、倒运废渣……

7月2日,施工刚刚开始,张文斌就来到横山村调研指导,提出了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倒排工期、加快进度、保质保量的具体要求,并召集电力和电信运营商进行现场办公,安排部署架空线路的整治工作。

施工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施工方难以预料的。横山村地势较低,地下水位偏高,施工人员在开挖1米左右的时候,水就渗了上来,此时又恰逢雨季,给施工造成了巨大困难,也为村民的出行带来了不便。时间紧,任务重。施工方及时采用了清除淤泥换片石回填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8月份,永安街长500多米、宽8米、厚25公分的水泥路铺设完成;10月份,全村2800米水泥路铺设完成。11月份,在进村的景观大道、游园景点等地方栽种国槐、柴叶李、金针榆、龙爪槐、复叶槭,进行造景美化。

截至目前,包括道路、广场硬景、绿化、给水、排水五部分,已完成景观大道入村节点景墙砌筑、村口牌坊修缮、广济渠青石栏杆安装、排水管道和给水管道铺设、南北街和东西大街段老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浇筑、人民舞台基础垫层浇筑等工作。

“等到来年3月份,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文化广场的修建、人民舞台的重建、立面整治等工作,并对村庄进行大面积绿化……”进入冬歇期,作为留守人员的张建没能回江苏,他把对家乡的思念寄托在了这个美丽乡村——横山。

别有天地配图3

红色村庄焕新颜

落日余晖,走在西河头村的进村路上,两侧的行道树中间隐约着姿态各式的不锈钢板人物雕塑。他们或低姿前行,或持枪凝视,或冲锋陷阵,把人们的思绪瞬间带回到那个烽火年代,宛如能听到铿锵嘹亮的军号。

西河头村因地道远近闻名。如今,作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当地军民对敌斗争的重要战争遗址,已经成为定襄县革命历史纪念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集革命传统教育和游乐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

“红色元素就是西河头村最大的特色,要把红色的资源利用好、把红色的传统发扬好、把红色的文化传承好,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作为2018年农村特色风貌整治示范村包点领导、县长张生明有感而发。

在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中,文化振兴既是任务,也是保障,重新发现乡村文化的现实价值是乡村文化振兴的认识前提。西河头村以地道战遗址为出发点,将村庄地下地道与地上村庄联系起来,恢复地上部分地堡出口、出击口和地道出口,对村庄建筑进行民俗风格改造,对西河头地道战纪念馆围墙进行青砖青瓦改建并加装了砂岩浮雕,对村庄公共空间进行了景观设计,整体体现出乡土气息和红色氛围,才能达到文化生态保护和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才能为西河头村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更大的机遇。

事实上,在2017年6月份西河头村就被确定为2018年特色风貌整治村,为了给整治工作打下好的基础,西河头村就以“八道四治四建”工作为切入点,集中进行了违建的拆除。镇村两级干部齐上阵,白天黑夜连轴转,出西家、进东家,讲政策、说道理,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说服群众配合拆除工作。仅一个月的时间,就拆除违建80余处,为日后整体设计规划和整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月22日,县长张生明主持召开西河头村特色风貌整治规划设计汇报会,对整治规划方案进行讨论研究,明确风格和方向。

“西河头村特色风貌整治工作要以西河头地道战遗址为中心,突出“红色”文化内涵,兼容历史积淀、旅游功能和景观特色,做好房容屋貌与村容村貌的结合、生活设施与生产设施的结合、传统特色与现代气息的结合、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结合,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美化和靓化,全面提高村庄建设品位,做强做大旅游产业。”张生明亲自参与设计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也让设计团队看到了定襄县委、县政府的务实与担当。

据设计团队负责人回忆,张县长经常与他沟通探讨设计理念,更让他感到肩负的责任,也鞭策着计团队将设计规划做的更加的完善合理。

规划设计最终要体现在整治效果上。5月份,施工工队进驻开工建设,项目部经理韩伟坦言:“时间紧、任务重,既要赶工期,还要保证质量,压力着实不小。”

对照“三横三竖”的设计规划,施工方已完成了南北进村入口村标的建设,2公里进村道路的整砌、绿化和亮化,南北走向主街道57户民俗风格的改造,纪念馆门楼木结构的改建和围墙砂岩浮雕的加装…… 

农村焕发精气神 

“襄邑东南隅,依山兴家村,层峦绿树笼,叠嶂巨石拱……忆昔兴家村,资贫显困窘,村为穷所累,民寒苦恨深,女择平川嫁,男往远处奔,难见新农舍,鲜闻笑语声……扎稳农业基,展现特色村,沟坡广植树,打造绿色村,村容搞美化,建设文明村,环境抓净化,创建环保村,农耕加休闲,拓展旅游村,誓甩贫困帽,齐奔富裕程……”

一首兴家村赋,一曲新农村赞歌。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高志文结合在村帮扶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向人们展现出了蒋村乡兴家村村容村貌化茧成蝶的过程。

张生明是兴家村脱贫攻坚包点领导,村庄的点滴变化都倾注着他的心血。在他看来,脱贫攻坚不仅要让村民们富起来,还要让村庄环境美起来,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兴家村距离县城10公里,海拔1100米,由柏树底、周家垴、枣垴三个自然村组成,是个典型的边坡村,村庄的原生态风貌保存完整。在整治工程中,兴家村的主题定位为“石头城堡”,打造深山幽静的古村落。

“要充分结合村庄实际情况,突出特色、体现风貌、完善功能,将村庄原有的元素内涵和建筑特色提炼升华,展现当地风土民俗魅力。”“在脱贫攻坚的同时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和乡风民风,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居住环境,能够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优化农村长远规划。”2018年的4月7日,6月13日,7月7日,8月10日……张生明在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和特色风貌整治工作中多次与乡村两级干部和规划设计团队交流看法、指导工作。

“整治时候,村里的党员觉悟很高,群众的积极性也挺高。”在第一书记赵展军看来,伴随着特色风貌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整个兴家村的农村环境和农民精神风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支部委员张俊红原先在村委会临时寄存着部分饲料,听到村里要整治,第一时间就搬运了存放的饲料;村委委员、妇联主任曹先娥发动和带领村里的妇女们积极参与到整治工作中,清理杂草、打扫街道,甚至是帮助施工方倾倒施工垃圾。

 “过去咱这村,常年养成的赖习惯,柴草乱堆、脏水乱泼、垃圾乱倒,不仅不卫生,还因为这些事情产生了很多矛盾和问题。”提起以前,村民们也是有怨气。

抓好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抓好乡村社会治理,提升乡风文明水平。在兴家村的村容村貌发生变化的同时,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广大村民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在特色风貌整治工作后,兴家村变美了,“违建”没有了,看起来错落有致了;导向牌、文化墙、篱笆墙,感觉就像到了景区了。“村里建了健身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修缮了戏台,还画上了脸谱,人们没事了就能出来锻炼锻炼、拉拉家常,年底下还能组织人们排练秧歌,到县里汇演。接触的多了,感情就好了,矛盾就少啦。”翻天覆地的变化带给了智润文意外的惊喜——变美的不仅仅是“村容村貌”。

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应该如此, 关于人居环境改善的定义显然不应只是指居住环境的变化,更应包括乡村文化生活和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的全面提升。 

别有天地配图2

产业发展好载体

空山新雨,曲径通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馈赠,成就了七岩山独特的自然景观;革命老区,红色旅游,马家窑红色旅游带你追忆烽火岁月,体验革命精神。

酒香也怕巷子深。怎样才能让人文和自然的资源发挥出它们最大的功能效益,成为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载体?“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提升农村接待能力,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2018年4月10日,县长张生明在定襄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尧围绕打造“全域旅游基地”,配合全省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的旅游战略,实施全县旅游发展点线面“三步走”的加快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计划。

随后,张生明以政府工作报告为总纲,领题开展了实地调研,他认为,河边镇李家庄村、马家窑村和南王乡黄场峪村、茶房口村既是贫困村,有提升的需求;又位于旅游景点的线路上,有提升的空间。并提出了立足现有的红色和乡村旅游主题,依托区位优势,打造优势产业的发展思路。

深思方益远,谋定而后动。紧紧结合全县“点、线、面”相结合的旅游发展思路,李家庄、马家窑、黄场峪和茶房口四个村开展了贫困村整村提升和特色风貌整治工程。

“要将整村提升工程和特色风貌整治当成旅游景观打造的有效载体,按照规划标准,注重细节打造,使整治成效与景区风景、景区主题、景区特色有机融合、相得益彰;要将旅游开发当成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提升农村接待能力,着力打造景区游客的“后花园”和农产品的销售区。”8月,张生明在调研指导四个村时再次强调了人居环境改善对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公共服务基本完善、特色产业稳定增收的现实意义。

现如今,黄场峪村经过立面整治、绿化、亮化和新建文化广场、停车场,提升了村庄的文化娱乐和接待承载能力。70岁的村委会主任张补元每晚都会在村里走走转转,看看这个他熟悉又陌生的村庄。

“下一步,咱村里主要就是依托整治成效和养鸡场项目,新建一处农产品销售中,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让到七岩山游玩的人都到咱黄场峪也转转,到时候咱村的花椒、香椿、黄米、谷子就不愁卖啦。”张补元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是从村庄面貌发生改变的过程中得到的一个认识。他觉得,村庄美了,能留住人了。

与此同时,处于河边镇芳李线上的李家庄村和马家窑村,在围绕红色文化和旧公社元素基础上进行全方位打造后,充实了发展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的集聚要素,融入了更多的产业发展的脱贫致富思路,使两个位于嶙峋的山地与幽深沟谷间的贫困山村有了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走上了一条长久平稳的小康之路。

生态产业新模式 

在距离定襄县城约20 公里的河边镇青石一村东南方向,有一个叫小石岭沟的地方。

2013 年,青石一村村民杨补灯与52 户村民发起成立了文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了小石岭沟2000余亩土地,开始了整沟治理之路。

实施整沟治理项目,是乡村振兴的拓展和延伸,是小流域治理的升级版,是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定襄县围绕精准扶贫,统筹产业发展谋划和改善经济发展方式,科学规划整沟治理项目,深入挖掘资源优势,对接市场需求,让整沟得绿色、农民得实惠,实现增绿与增收互促共赢。

截至目前,小石岭沟内共栽植水果经济林1000亩,套种中药材面积500亩,建设标准化农田200亩,栽植松树10万余株,散养土鸡2000只,建成标准化猪舍一栋,多元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初步构建,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恢复。

“下一步,我准备将小石岭沟打造成一个田园综合体一体化的养老地方。”谈到发展前景,杨补灯信心满满。

“我们就是要抢抓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汇期的机遇,在全县扎实开展整沟治理工作,严格按照生态环保、种养一体、康养旅游相结合的新模式,对标一沟一业、一沟一品、一沟一项和一沟一策,因沟制宜,因沟施策,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有效地促进生态修复,努力实现稳定脱贫、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政府副县长武强介绍说。

目前,2019年东峪白玉沟整沟治理工程项目正在规划设计,设计通过后将全力实施。当这一“重磅”消息于2018年11月30日在定襄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会上传出后,来自河边镇南庄片区闫家庄村、戎家庄村、赵家庄村、南庄村、岭子底村的“两委”主干难掩激动心情。

对他们来说,对那里的乡亲们来说,这个被誉为“北方小桂林”的“山沟沟”将成为助力乡村旅游、为群众带来实惠的“香饽饽”。

窥一斑而见全豹 

俗话说,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实际上,在定襄县具有明显特色的村庄还有很多,如何利用农村特色风貌、贫困村整村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利政策,如何整合包括“一事一议”在内的各类资金,在充分发挥各村的产业特点、文化活动、地理位置等多方面优势因素基础上,集中力量改善人居环境,使之具备更大的辐射带动效应上,定襄县给出了一份让市委、市政府和全县人们满意的答卷。

近年来,定襄县因地制宜、统筹规划,以人为本、持续用力,典型引领、整体推进,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在提高全域旅游吸引力上求突破,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在完善基础设施上再发力,持续巩固提升扶贫成果;与农村建筑特色风貌整治相结合,在推进乡村文化兴盛传承上做文章,提升群众生态环保意识,探索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相融合的新路。

在特色风貌整治中,西河头村围绕“地道战纪念馆”,打造集红色旅游、城郊休闲、风貌观光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乐城郊卫星村;西社村依托该村的历史与人文特色、建筑特色,围绕传统古村落保护和“二续”纪念馆,有针对性地开发乡村旅游;横山村依托凤凰山植物园和五台山机场临空经济区,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村落建设、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美丽乡村;西邢村以“书香村”为主题,围绕“凤凰古村人家、人文荟萃、崇文重教、家风和谐、本色真情民俗、田园宜居生态”六大主题实施,打造独具书香气息的人文村落;大南邢村以仁德修身、谦和达人为主题,打造“仁和村”;东力村依托村庄内部工业基础,打造以“铁匠村”为主题的工业小镇;受禄村以香瓜为主题,打造现代宜居的农业型旅游小镇“香瓜村”;镇安寨村融合国学经典文化、书香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着重体现中国古文化为主基调,打造“崇文村”;河二村围绕“镇村一体、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农村综合服务功能齐全,改厕改厨、污水垃圾处理走在全县前列,成为新农村建设“样板村”。

在43个贫困村的整村提升中,兴家村、簸箕仉、平东社、马家窑、李家庄、黄场峪、茶房口等7个贫困村投资近1200万元。其中,南王乡黄场峪村和茶房口村提升工程,围绕七岩山景区,设计以宜居山村、生态农庄为理念,开发绿色生态旅游;河边镇马家窑村和李家庄村围绕建设革命老区,修复马家窑村委会和原人民公社,开发红色旅游;兴家村、簸箕仉村、平东社村分别以“石头城堡”“香椿村”“稻花香村”为主题,开发特色旅游,体现留得住山村乡愁、激得活一方水土、打得赢脱贫攻坚战的扶智扶志相结合的扶贫特色。

在整沟治理中,积极探索,科学规划,大胆实践,青石一村小石岭沟治理迈出坚实步伐,水土保持效果明显好转,整沟治理初具雏形,为东峪白玉沟整沟治理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

与此同时,在26个贫困村投资113.57万元实施安全饮水提升工程36项,在2个贫困村投资1.7万元实施配电网改造升级工程2项,在11个贫困村投资43.3万元实施农村道路改造提升工程12项,在3个贫困村投资3.7万元实施农村网络覆盖工程3项,在15个贫困村投资96.6万元为69户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项目,在43个贫困村投资424.872万元,完成贫困村环境综合整治180项,在2个贫困村投资1.54万元实施农田水利工程2项,在6个贫困村投资15.22万元实施医疗卫生提升工程6项,在34个贫困村投资254.313万元实施文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86项;在16个贫困村投资210.5万元实施产业发展项目16项,一大批贫困村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大珠小珠落玉盘,乡村美景入画来。蒙山脚下,滹沱河畔,如今的定襄,村庄更美了、环境更优了、产业更强了、文化更兴了、百姓更富了、群众的精神面貌更新了,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一幅新时代宜居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这是一幅为民履职的画卷,展现出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风貌;这是一曲苦干实干的壮歌,唱响了魅力定襄最华美的乐章;这是一首合力攻坚的诗篇,吟诵出中国锻造之乡的乡村振兴之路。

步入2019年的定襄县将以更高的标准、更硬的作风、更实的举措,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振兴,为打造新时代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定襄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定襄配图3

[责任编辑:张莉]
标签: 定襄   人居环境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