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嘉宾研讨之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普洱探索

研讨嘉宾

朱小健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李新民 生态环境部原巡视员

郇庆治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丁元竹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导,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张云飞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甄小英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博导

体验普洱生态 传承中华文明

朱小健:我们看到的普洱生态有三大特征:天人互佑、族别念同、物新情璞。

天人互佑,就是普洱人民尊重自然,关爱自然,在与全国人民一起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了这片绿洲的良好生态,而这样的生态也反过来护佑着普洱人民的美好生活。比如景迈山有一个村民自发设立的检查站,为的是不让外面的化肥农药进山;那里的公路是石子的,为的是不让沥青污染了茶叶;景迈山下有丰富的矿藏,但当地多次拒绝了外来资金开采,为的是保住青山绿水。他们对自然的保护,让他们不仅守住了无污染的茶叶,也给他们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和安宁的生活。族别念同,指的是在普洱生活着14个世居民族,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的生活习惯,但又有着共同的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信念,促进各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物新情璞,是说普洱人民生活在现代社会,与都市民众一样使用和享受着现代社会的物质,比如太阳能热水器、手机、电脑,但也有着优良美好情怀,保持着人类的童真。在西盟那天晚上,我到一个商店里面坐了一会儿,把衣服忘在了店里,结果那个商店的老板半夜三点多钟来联络我们,问是不是有人把衣服落在那儿了,因为他知道,来这儿的客人常常一早就离开了,怕第二天再来找不到失主。多么纯朴的人性!同时,有着这样精神追求的地方也已经融入了现代化的生活,我们在翁基寨子里买茶叶,每一户农家都可以用微信支付茶资。这启示我们,现代的社会、现代的生活和现代的人仍然可以有精神的信仰和追求,可以做一个纯朴友善的人。因而我们认为,普洱的生态不是偏远的原始文明,而是先进的文明。

普洱的生态建设意义重大,普洱的绿色生态绿色经济既是政府的决策,更是百姓的选择,这样的存在也许会为生态文明的思考提供新的依据。普洱民众认为自然万物与人平等,敬重关怀自然万物,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普洱的美好生态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积极意义。

许嘉璐先生说,学者要成为文化宝库的看门人和导游,要成为文化传承的警醒者和指路牌,学者在文化传承中肩负着思考国家和民族未来之路的重任。我觉得我们今天的论坛,就是这样的实践。

积极推动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发展

李新民:近些年来,普洱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坚定的决心、强有力的措施积极推动国家级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建设与发展,使得普洱市的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建设获得了长足的进步。2017年,普洱市思茅区农业总产值达25亿元,同比增长了5.6%;全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37户;全年农药施用量比上年减少50吨,下降了10.0%;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面积达29.4万亩。产量、产值在增长,农药用量却在下降,这一升一降,反映了普洱市生态农业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此次调研,我们参观了普洱祖祥高山有机茶园,茶园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生产的有机产品不仅获得了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有机认证,也获得了有关国际机构的认证。可以说,这是普洱市推进绿色经济、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成果。

绿色工业不断发展。普洱的工业基础并不是十分雄厚,但是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了突出地方特色的绿色工业产业,比如茶叶、咖啡、食品加工、林产品深加工等,基本形成了一套新型工业加工体系。2017年,普洱市思茅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5亿元,增长14%。全区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2.80%,规模以上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利用率100%,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90%。这个成绩是令人瞩目的,其绿色工业发展的成果是值得肯定的。

城乡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普洱市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为目标,深入实施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文明创建工程,人居环境日益改善。

新时代,普洱市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高质量发展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继续加大推进有机农业发展的工作力度,围绕地区特色,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巩固发展成果,进一步提升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水平;第二,要继续完善绿色工业发展产业链,做好生产加工、污染防治等各项工作;第三,要继续发挥环境优势以及资源优势,做好做大休闲健康产业,集养老、休闲、健康、度假为一体。

普洱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之处

郇庆治:非常感谢相关部门精心组织了这次活动,我是来自高校的,高校学者讨论生态文明及其建设议题时和政策部门的同行会有些区别:一是我们更关注理论层面,二是我们更喜欢进行案例比较。应该说,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涌现了一大批创造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性案例,各有千秋,都做得非常出色,今天的会议宣传背景板上也重点推送了其中的一部分。我给自己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到底应该怎样从理论上去概括归纳与分析这些不同的案例。

我们可以大致将这些案例划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是像江苏、广东、山东这样的经济发达省份或地区,他们重点关注的是如何通过一种生态现代化的战略进路或方式做到生态环境质量的重大改善,同时也实现自身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升级;第二类是像江西、福建、贵州这样的一些所谓经济欠发达省份或地区,他们重点考虑的是如何能够科学利用比较丰厚的生态环境禀赋,在保持原来比较好的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实现相对较快的经济发展,我把它称之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模式。毫无疑问,包括普洱市在内的云南省大体上属于这样一种模式。

基于上述概念性阐释和自己对普洱的实地考察,我认为,普洱市提供了一个通过绿色发展方式推进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例。具体说来,普洱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模式或进路意涵包括如下三点:一是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方方面面。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具体数值多少以及是否准确是可以讨论的,但它直接挑战了我们长期以来使用的经济GDP(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理念与模式,而这是生态文明的经济最终建立起来的一个前提性条件。二是充分利用十分丰富的区域生物多样性资源来发展富有特色的生态农林畜牧业,或者说有机观光休闲农业。可以说,这些经过改造与重构的传统第一产业形态构成了新兴的绿色经济业态的主体部分。三是充分利用极其丰富的区域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毫无疑问,极其丰富与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构成了包括普洱在内的云南省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强有力支撑,它与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相得益彰,奠定了普洱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丰富人文民族文化内涵。

一般而言,全国几乎所有的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区域都在进行上述三个方面的尝试与努力,但普洱的确有其独特之处。普洱市的特色,除了前面提及的GEP核算,还突出体现在如下两点:一是绿色发展和地区精准扶贫、生态脱贫战略举措的适当结合,绝大部分绿色发展举措也同时融合了生态扶贫和地区脱贫的政策目标,从而更好地组织动员边远地区最广大人民群众;二是较好地实现了优厚生态环境禀赋、丰富人文历史文化资源与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战略的契合。从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内在意涵来讲,它本质上就是一个“五位一体”意义上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而它的切实推进也需要这样一种立体性思维与战略。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正在组织申报的景迈山世界遗产项目,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把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地域特征鲜明的生态环境和古老的普洱茶文化做到完美融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普洱市构成了一个既特色鲜明又具有广泛普遍性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

当然,更进一步说,普洱市绿色发展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尝试与探索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需要继续观察和讨论的问题。我觉得,与生态资本、绿色技术和电商销售等这些生态经济业态相比——它们是相对比较容易开发运用的,如何将十分丰富而多样化的区域社会和文化资源有效开发利用,进一步实现资源化、商业化(市场化)和经济化,显然面临着一些困难与挑战。

基于独特的人文区位理解普洱绿色发展

丁元竹:看一个文明一定要理解这个文明产生的人文区位。今天,我们讨论普洱以及普洱的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也不能离开普洱市的人文地理、人文区位。普洱市的绿色发展模式就是在特定人文生态和人文区位长成的文明,今天我们称其为绿色文明。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审视文明:表层的文明,主要是围绕衣食住行所体现出来的风俗习惯,例如,食品的食材选择和烹调风格;中层的文明,又称之为制度和规范,包括风俗、礼仪、节日、法律法规、社会规范、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这些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表现出来;深层的文明,主要是指人们的“四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这个层次的文化实质上是人们对天地、对自己和对别人,以及对生命和生活的看法。普洱茶是一种文明,它体现了表层文明,普洱是一种饮品,具有自己的风格,它讲究冲泡技术和品饮艺术,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普洱茶也体现了中层的文明,饮普洱茶有自己的规范和习俗;普洱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文化,这个“和”就是哲学层次的理念,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问题上确实有不同的认识。普洱茶既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也有自己特定的加工过程和生产方式,确实包含了丰富的文明文化内涵。

理解一套文明、一套习俗、一套习惯,一定要基于它所赖以生存的人文区位和人文生态。文明一定要从人文区位去理解。从人文区位理解我们就可以谈“各美其美”,不同的文化是在不同的人文环境中形成的,在不同的人文区位形成的文化。大家首先要相互容忍和相互欣赏,这就出现“美人之美”。“美人之美”才能“美美与共”,只有“美美与共”才能“天下大同”,才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让普洱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张云飞:普洱市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取得了初步成绩,其创新经验具有普遍价值,值得我们在践行“两山论”中加以学习和推广。

坚持弘扬传统智慧和发展现代产业的统一。普洱市人工栽培古茶林和发展生态茶园等方面的经验,树立了一个贯通古今的典范。“西盟公约”更明确地在价值观上提出“像对木依吉一样,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今天,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我们要通过学习历史经验、弘扬生态伦理来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生态经济系统,在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基础上来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坚持发展工程技术和发展生态技术的统一。工业建设是实现强国目标的重要经济举措,但是,现代工业尤其是大型工程往往具有高风险性尤其是生态风险。因此,我们不仅要按照“小即美”的原则控制工程的规模,能大即大,能小即小;而且要按照生态化(绿色化)的原则优化工程的组织,不绿不建,能建必绿。糯扎渡水电站、孟连县糖厂在发展绿色水电和循环经济方面分别进行了可贵尝试。因此,我们必须将绿色化原则注入到整个技术和产业发展中,学习“工业4.0”的经验,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在构建生态化技术范式的基础上构建生态化产业范式,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坚持开发红色资源和开发绿色资源的统一。发展生态旅游,不仅要开发绿色资源,而且要开发红色资源。对于“老少边穷”地区来说,应将两种资源统一起来,让二者相得益彰,让红色资源充分发挥综合效益。澜沧县利用革命老区的革命文化资源、西盟县利用《阿佤人民唱新歌》的先进文化资源来发展旅游业的做法,难能可贵。今后,普洱市应该将红色文化品牌和绿色资源品牌统一起来,增强旅游业,推进精准脱贫和精准扶贫。

加强基层党建 推广普洱经验

甄小英:绿色发展往往能够推动高质量发展。从普洱市的实践看,绿色发展不仅直接提高了农产品、果蔬、茶叶、咖啡、生物药等产品的质量,而且提升了人们的健康水平,能够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高素质的生产者。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增加产值和税收,国家和地方又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保护环境,支持绿色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将会为我国和世界作出重大贡献。

普洱不仅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而且有很多新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树立了典型。比如,建立GDP和GEP相结合的考核指标体系,提出生态和生计兼顾、生态建设与脱贫致富结合、存量经济与增量经济共抓等理念,这些都非常值得借鉴。

作为党建领域的研究者,我认为,学习普洱经验,就要考虑到如何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更好地推广普洱经验。

第一,要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加强调查研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要切实像普洱那样把生态、生计和生产结合起来。比如“煤改气”,这本是一件对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都非常必要的大好事,但是一些基层干部在“煤改气”的过程中工作粗糙,没有考虑到新旧能源的衔接和预留适当的过渡期等问题。一些地方把老百姓的炉子都没收了,不让烧煤。煤气管安装上了,但冬天到来,却无气可供,直接影响到群众的生活、生计,最后又不得不把炉子还给老百姓,允许烧煤。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干部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把工作做细、做扎实,在新旧能源的转换中做好衔接,预留一定的过渡时间,像普洱市这样把考核GDP和GEP结合,更好地促进生态、生计、生产的共同发展。

第二,发挥党组织的引导和当地政府的管理协调作用。在大规模“煤改气”的过程中,一方面,有些地方存在供气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光靠发电单位和供电单位协商还不够,党组织必须发挥其引导作用,当地政府也要协调管理。风电和光电等清洁能源的充分利用、协调企业错时生产,对环境的保护和生产的发展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重视增量经济和存量经济的共同发展。我们既要重视存量经济发展,又要不断开拓新产业,使老百姓的钱袋子不断鼓起来,让市、乡镇和村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生态文明建设。我在北京郊区(山区)考察过一个村的党建工作,据支部书记介绍,过去家家户户把做饭的树枝堆在街道上,经过支部做工作,党员带头,大家都把柴垛移到自家院里,街道整洁多了,来旅游的人也比以前多了。看到村民家里都装有煤气灶和电磁灶,我问他们,为什么院里还有柴垛?村民说,用煤气和电要花钱,故大家约定,空气质量好时,做饭烧柴,雾霾天才用煤气和电。村里除了旅游业,没有其他产业,老百姓不富裕。我感到,只有加强党建,开阔基层干部的视野,才能提升他们带领群众保护环境、不断发展新产业的能力;只有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干部发展绿色经济,特别是存量经济和增量经济共同发展的能力,普洱的绿色发展经验才能在各地落地生根。

第四,学习普洱“绿起来、强起来、富起来”的经验。重视新产业的发展,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一是企业准入条件要严,坚决不允许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企业进来。二是要提高对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引得进、留得住那些能够推进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企业,切实落实中央提出的对企业减税、减负等政策,以党建推进良好营商环境建设。

责编/潘丽莉 胡秀文(见习)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忠华]
标签: 嘉宾   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