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学术人生 > 正文

王非曼:治家并非平常事

学人小传    

王非曼(1897~1977),幼名王淑静,山东省德州齐河县安头乡王举人庄人,自幼在家乡接受家学启蒙教育,1923年考取官费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家政学硕士学位。1931年归国,任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家政系教授,成为在中国大学中设家政学系的开先河者。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内迁,先后执教于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师范学院。王非曼倾心女师教学,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师范及中学家政学科教师,也通过言传身教,在开启女性智慧,提高女性社会能力和社会地位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王非曼在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留影。

王非曼发表的《抗战时期的家事教育》论文。

王非曼发表的《家事教育之重要及其实施》论文。

编者按

家政学研究有着重大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作为朝阳产业,家政行业日益满足城市家庭育儿养老的现实需求,它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放眼全球,国际家政教育发展迅速,美、日、北欧、菲律宾以及我国港台地区均已建立了完备的家政教育体系,甚至有的院校还可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我国家政学研究明显不足,虽然20世纪上半叶曾有过一段家政高等教育历史,但后来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中断和缺失,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有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吉林农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等9所高校陆续开设家政学专业。其实早在1917年,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河北师范大学前身)就设立了家事专修科,培养中等女校师资。1929年4月23日,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河北师范大学前身)设立家政系,成为中国自办高校设立家政学系之肇始。作为创始人之一,王非曼教授为中国家政学的开拓与研究作出过重要贡献。

风气之先

出身于教育世家的王非曼,父亲王祝晨是当时山东著名的教育家。她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养成了进取、自信、坚韧的个性。

1918年,王祝晨作为山东省议会议员,连同他人一起提交一份动议案,建议山东省公派官费赴海外留学,并增加女留学生名额。这份动议案几经周折终获省议会通过。而时年21岁的王非曼从父亲信中得知这一消息后,做出了自己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离开家乡,外出求学。

按照信封上的地址,王非曼孤身一人前往济南,找到了父亲位于南关广智院街的住所。稳定之后,王祝晨安排女儿先在家自学。

1919年暑假过后,王非曼插班到济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六年级。由于前期文化基础扎实,第二年暑假后,她考入济南女中三年级。几年的读书经历,使她不仅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也逐渐成熟起来。

王非曼自幼裹脚,行动困难,受到民国放脚的影响,寒假期间,她大胆地走进了齐鲁医院外科,要求医生为其做双脚放开矫正手术。

此时,王非曼的脚骨已经定型,无法放开,听闻医生介绍,必须每只脚锯掉三根脚趾方能完成手术。她二话没说,就上了手术床。

手术成功了。尽管这给王非曼带来终身痛苦,但她却能真正像男子一样阔步行走。

1923年,王非曼以全优成绩考上了山东全公费赴美留学生,成为山东省第一位留美女生。当年规定女留学生名额为六人,仅有两名被录取,王非曼名列第一。出国之前,她将自己的名字“王淑静”改为“王非曼”,同年8月踏上了赴美的旅程。

美国的求学经历虽然异常艰辛,但对于性格坚强、爱好学习的王非曼来说,也是一种快乐而充实的过程。刚到美国,她初选化学专业,学校是麦卡莱斯特学院。在那里,她苦读半年,攻克了语言关、知识关、学术关,最终以优异成绩顺利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25年,王非曼考入明尼苏达大学,攻读家政学,三年后获“家政学理学士”。但她并不十分满意,又报考了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家政学系,并于1931年获该学院的家政学硕士学位。

在美求学8年,王非曼对家政学情有独钟,虽然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但她始终怀揣着一颗爱国之心,并完成学业后回到国内。

1931年,王非曼应聘成为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位于天津)家政系教授。中国现代大学史上开设家政学系,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是最早者之一。王非曼则是开风气之先的女教授之一。当时的全国高校中,仅燕京大学在1923年设有家政系,创始人是美国俄勒冈州农业大学的家政学院院长梅兰(AvaMylam),主要培养营养学和儿童发展学方面的人才,但其家政系并未单独设立,而是隶属于理学院。

1929年,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设立,齐国樑任院长,先设国文、家政两系,并开始招收学生,旨在培养师范及中学校家政学科师资。1930年,学院增设英文、史地两系,连同原有国文、家政两系,共添招新生四班;1931年后又增设教育及音乐体育两系,连原有国文、家政、英文、史地各系,共添招新生六班。至此,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成为国内第二家设立家政系的高校。

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家政系成立后,创始人齐国樑在此集聚了单贵我、云成麟、苏吉亨、吴松珍、董善谋、孙家玉、程之淑、王非曼、罗德司吉(俄)等一大批家政学、教育学教师。而在几位女教授之中,王非曼是最早海外留学归来的一位。

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家政系不遗余力地建立新的家政教育体系,培养家政师资,普及家政教育,其核心不仅是培养具有女德、家事知识、家庭技能的独立自主的现代家庭妇女,更要通过新女性改造家庭,进而改造社会,以深刻改变国民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为民族复兴培植根基。

1934年,在程之淑、王非曼的带领下,家政系师生对天津家庭展开了调查,并最终制定了家庭改良的方案。1936年春,学院在天津“设立妇女民众学校,先谋妇女之解放而造就全民教育之先声”,以4个月为一期,采取研讨式教学,向缺乏文化的劳动妇女普及家事知识。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王非曼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师范及中学家政学科教师,更以言传身教在启发女性智慧、提高女性社会能力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1931年到1937年,家政系发展态势良好,课程设置、学生实践、日常教学日益规范化,毕业学生一度供不应求,跻身于全国家事教育的领导地位。

天津沦陷前夕,齐国樑带领学院部分师生内迁大西北,家政系单独保留,齐国樑始终担任该系主任,教师主要有程之淑、王非曼等人。1937年秋,西安临时大学成立,下设的教育学院149人中,家政系有40人。1938年上学期,家政系除借读生、旁听生外,有正式学生6人,出现了办学困难的状况。在齐国樑及王非曼等人的共同努力下,1940年度第一学期,就读家政系学生增至44人。

抗战期间,家政系规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造就中等学校家事教育师资;养成家庭善良主妇及贤慈母性;训练家政学术专门人才;培养家庭改进之倡导者。这不仅在于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方法解决家事上各种问题的能力,更希望以社教方式改进一般家庭,推动社会改良。其训练方针为:涵养服务社会、家庭及教养子女之健全人格;锻炼胜于职务之坚强体魄;养成服膺家事教育之专业信念;陶冶勤于操作之劳动习惯;培植适于任务之知识技能;陶铸寻求真理之科学头脑;培养改进家庭之领导精神。

家政系注重实践教学,设有多个实验室,如儿童保育实验室,招收两岁以上、未满四岁的儿童,旨在“补助家庭教育之不足,增加母亲工作之效率。注重实验……对于儿童注重科学的养护,活泼之指导,环境力求生动,设备力求适宜”。作为家政系骨干教师,王非曼以家政系教学目的为目标,注重学生训练,经常深入一线了解情况,指导学生实践。

国家危难,家政系师生不是闭门只读圣贤书,而是毅然投入民族解放斗争之中,他们组织抗敌后援会,开展募捐、献金、义捐、义卖等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初,家政系学生鉴于前方抗战将士急需鞋袜,便将平日烹饪、缝纫实习成绩全部献出义卖,包括饼干、花生饼、牛肉干、花生糖、香园酱、花生酱、蛋糕等数十种食品,以及婴儿服装、儿童服装、桌布、靠垫等大批精美服饰,先后义卖三次,所得款项以置备鞋袜,全部捐赠给抗战将士。1942年暑假,王非曼随团访问延安,近40天的参观访问,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而访问团的师生中就有共产党员。

家政系虽历经磨难,但依旧坚持办学,为我国西北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师范及中学家政学科教师,且影响日益壮大。1944年秋,甘肃省政府教育厅下令各女子师范学校加授家事学科,并一直保留下来。1946年3月13日,西北师范学院发布公告:“聘果沈初先生为劳作专修科教授兼主任,月薪伍佰陆拾元,三十五年六月一日起改聘王非曼先生为家政系教授兼主任,孙之淑先生为家政系教授,均自三十五年八月一日起至三十六年七月三十一日止,仍支原薪。”

此后,王非曼任西北师范学院家政系教授兼系主任。

王非曼一直深受父亲王祝晨的革命情结影响。早在“五四”运动中,王祝晨就同学生站在一起进行演讲,王非曼和弟弟王宏也一同参加游行和演说。1927年,王祝晨到广州积极投身革命,并与周恩来交往密切。1946年,他在山东济南中学和齐鲁中学任教,积极宣传毛泽东著作和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他当选为山东省第一、第二届人大代表、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政协第一、第二、第三届副主席,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编修地方志的提案得到周恩来总理的首肯和高度赞扬。

王非曼的初恋是留法学生,在回国参加革命活动的过程中牺牲。她的丈夫慈冰如是山东省茌平县人,在美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教。夫妇俩后来在美国定居,王非曼曾几次想回国任教,但始终没有实现,直至晚年她仍时刻挂念着自己的祖国。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王非曼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