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协同育人背景下高校学生实习的再定位

核心提示: 实习是大学生实现身份转变的一个过渡期,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对于“功利化实习”的学生而言,学校要引导他们明白:“收获”比“资历”更重要;对于“自视甚高”的学生而言,学校要引导他们知道:“实干”比“等待”更重要;对于“轻视实习”的学生而言,学校要引导他们知晓:“锻炼”比“辛苦”更重要。

【摘要】实习是大学生实现身份转变的一个过渡期,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对于“功利化实习”的学生而言,学校要引导他们明白:“收获”比“资历”更重要;对于“自视甚高”的学生而言,学校要引导他们知道:“实干”比“等待”更重要;对于“轻视实习”的学生而言,学校要引导他们知晓:“锻炼”比“辛苦”更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 实习 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学生是社会最鲜活的建设者和生力军,从学习到实干,实习活动是大学生绕不开的必经之路:既是对理论学习的创造整合与自我内化,也是对未来工作的提前了解与妥善预备。但是当前存在的一些大学生实习乱象,既反映出学生自己对待实习的态度与投入有偏颇之处,更反映出学校、实习单位、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沟通机制。因此,有必要从协同育人的角度切入,对“实习”这一活动从不同角度进行再定位。

学生再定位:“万丈高楼平地起”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提升,学生自我认同度的提高与社会对大学生认可度的降低同时存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实习从过去单一的实习单位和岗位,逐步发展到现在高校、学生、单位之间交互式选择的模式,其中,大学生自己的选择成为主导因素。

对于“功利化实习”的学生而言,学校要引导他们明白:“收获”比“资历”更重要。找一份够体面、高薪的工作是这一类大学生的共同愿望,而通过实习就能与自己满意的就业单位取得稳定联系更是这部分大学生最为期待的结果。实习阶段是学校学习与社会就业的分水岭,也是需要迅速实现身份转变的一个过渡时期,将实习作为自己进入社会的助推器本无可厚非,但许多大学生把实习当成“快速路”,把实习过程当成找工作的过程,致使强烈的功利心冲淡了最初的实习目的。一些大学生在进入自己期待的实习单位后便觉得高枕无忧,“不做事只做人”,不花长时间、花大力气做好本职工作,也不反思这份工作是否真的适合自己,而是一味想着建立关系、耍小聪明,以为这就是所谓的社会规则与真谛,而一旦发现实习结束后无法获得岗位,就草草敷衍了事。对这一类学生而言,高校要引导他们意识到实习不是办公室里的人才市场,而是社会上的新型课堂:能够让你获得理想工作的绝非实习的资历,而是实习期间你真正学到了什么。

对于“自视甚高”的学生而言,学校要引导他们知道:“实干”比“等待”更重要。那些基础性的、繁琐性的实习工作,比如会议接待、材料递送、资料抄写等,常常被这一类学生当成毫无意义的琐事,“别人来做就行了”,觉得与自己的个体能力相匹配的锻炼机会总是得不到,自己的能力迟迟无法提高,于是就觉得这完全是浪费时间,不如取消实习。其实,从长远角度来看,最基础最琐碎的工作恰恰最锻炼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是企业最看重的员工素质,对于员工做人做事能力与态度的考察,最初都从这些过程开始。最细微的细节决定了做事能力的精准度,最繁琐的琐事决定了做事态度的坚持力。“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个别实习的大学生,自我认为无所不能,是天之骄子,其实是什么能力都缺的新手。如果大学生实习只会“挑肥捡瘦”,眼高手低,就无法挖掘自己的能力。对于这类大学生,高校要引导他们转换自己的角度定位:别把自己当成机会到来的接受者,而是发现机会的探索者,有多少细致入微就有多少机遇机会。

对于“轻视实习”的学生而言,学校要引导他们知晓:“锻炼”比“辛苦”更重要。自我意识的过度膨胀是一些大学生的普遍倾向,他们更多的把注意力投入到自我目标的达成与自我意识的满足上,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成为其价值主导,其他的因素只是其目标达成的辅助,过度的自信、自尊、优越感成为其突出标签。就实习过程而言,学习既有规则是首位任务,这份心态体现出的对规则、制度的藐视,影响到了实习最初的目标,是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暴露出的其他错误行为的重要原因——工作态度倨傲、嫌弃工作环境、不满工作报酬与压力、不遵守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等都与此有关。端正敬业精神、树立学习意愿、增强能力可塑性、培养沟通协调能力是实习的核心素养指标。大学生应当端正自身态度,通过科学的方法、手段,对个人的理想信念与能力态度进行综合分析,充分认识自身的长处与不足,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大学生通过实习能够窥探到社会发展的具体需求,明确自身将来学习和补充新知识的方向,结合社会需要将自身的知识能力体系进行重组建构,从而将自身能力素养的整体效能充分发挥。

主体再定位:“万千努力在育人”

每当学生实习的话题被人谈起,我们总说“实习是大学课堂与社会之间的缓冲期与适应期”,却始终没有将之与大学课堂一视同仁,看作是与课堂同等重要的学习阶段。谈到以高校为主体的协同发展,往往是强调高校要融入社会各个环节,要面向国家、行业和地方,提升科研能力、创新能力、转化能力。但很大程度上却忽视或淡化了高校最为根本的育人功能也可以与社会形成协同体系,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目前,高校、政府、企业等在建构协同育人体系的过程中,仍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协同育人各方缺失育人理念。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也不愿意承认育人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之一,仅仅将自己的形象定位为高校毕业生的使用者,在协同育人合作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处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政府,应该承担起有效的监管与沟通职能,但是少数基层政府认为“产学研”的重要性远远大于“产学育”,很少提及产与学合作中对育人的定位与投入。而多数高校则往往只能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未能建立起协同育人的理念共同体。

协同育人各方未能形成联动机制。企业的核心目的是获利,获利很大程度上也更侧重于图求短期利益。而培养人才的收益短期内无法显现,而这项利益往往又不归企业所得,致使企业没有协同育人的源动力。实习过程承担了学生本人和社会各界的期待,对学生的能力和适应性要求日渐提高,高校在学生实习过程中需要承担的各类成本不断增加,既有软性花费,也有硬性支出。在各方缺乏源动力的背景下,协作机制无法建立。高校、企业的根本归属不同,利益诉求的达成也不同,无法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投入分配上达成共识,极大地影响了协同育人的成效。

协同育人各方无法有效交流。各方共同作用的发挥,建立在利益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基础上,而这些前提的建构需要诸多基础。从交流上看,教师与企业的日常联系少,缺乏实习的有效反馈机制,一张“实习证明”往往沦为一纸空文;从考核上看,高校教师的考核体系中,或是注重科研能力,或是注重教学能力,实习的成效考核不属于这两者中的任意一方,与学历资质、科研作品和教学成果相比较,实习几乎不存在任何比重,自然受到一些教师的轻视。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交流机制,各方想法得不到汇总交流,就导致“学生的想法没人听、高校的安排没人管、企业的利益受损伤”。

政府再定位:“社会融合育新人”

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的利益需求缺乏共同点,而协同育人的体系又离不开各方的投入与努力。因此,提升大学生实习实效,要整合多方资源、聚合产研优势、融合文化传统。

通过整合资源奠定育人基础。政府应当积极在企业需求与学校发展之间寻找结合点,通过社会资源的输送,满足各方所需,从而为协同育人提供利益基础。以大学发展用地为例,大学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土地储备,而无论是企业的创新发展还是创业团队的建构同样需要用地。建设新的园区吸引高校和创新团队入驻,既能为高校发展拓展空间,又能让企业创新获得机遇。而大学生这一主体则可以同时享受到学校教育与企业帮扶。“校区”与“园区”合二为一,恰恰是实习实训的最佳场所。学校的利益诉求与企业的诉求同时得到满足,自然会更加重视学生实习。资源整合,既要避免资源的过度浪费,又要避免资源诉求的无法满足。要促进各类资源的融合转化,提高资源优化配置和获取能力,增强协调指导和服务保障能力,在此基础上有效地组织、串联起协同育人系统中各类节点,发挥各育人主体的资源优势,释放相关要素的活力,使得协同育人系统稳健、持续地运行和发展,实现各个协同体系参与方利益的最大化。

通过聚合产学提升育人质量。大学既要传承、传播和传递永恒真理,发挥文脉的重要作用,也要服务社会。现代多元化的大学职能远非科研二字。政府应当引导高校将学科建设和专业培养与社会领域的产业诉求相适应,强调高校适应和引领科技革命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高校要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转化可行性的科研成果和创新技术,促进企业提档升级,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应的,专业人才成长也有了新的资源供给。产学融合的过程,既是新兴学科诞生的过程,也是创新发展萌发的过程,更是新型人才成长的过程。

通过融合文化培育育人氛围。高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本就是相互嵌套、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必须看到,这种互动交流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若是正向沟通,则有利于两种文化的取长补短,拓宽各自文化的广度与深度;可若是负向沟通,则会导引不当、一损俱损。学生实习缺乏足够重视、协同育人未能形成体系,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上未能形成重视人才作用、重视人才成长的价值氛围。高校为社会发展提供的核心动力是培养人才,但更重要的是围绕人才培养这一出发点,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为社会提供足够的文化引导力。只有对人才重视成为社会共识,才能为学生实习这样的“弱效益”活动提供根本动力。要形成全社会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积极推动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兼容内化,为实习活动提供良好的文化底色。

(作者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天山学者,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长江大学讲席教授)

【参考文献】

①《大学生选择实习看重什么》,中青在线,2018年6月4日。

责编/赵橙涔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谷漩]
标签: 实习   定位   背景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