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大学生为何遭遇“价值观困境”

核心提示: 一些大学生遭遇“价值观困境”,具体表现为理想信念不坚定、过度凸显个人价值、过度彰显工具主义思维方式等。当代价值观与传统文化价值观、西方价值观的冲突会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使其陷入“价值观困境”。教育者要夯实和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增强理论的生命力;要发挥各类教育平台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占领意识形态新型传播阵地;要塑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帮助大学生走出“价值观困境”。

【摘要】一些大学生遭遇“价值观困境”,具体表现为理想信念不坚定、过度凸显个人价值、过度彰显工具主义思维方式等。当代价值观与传统文化价值观、西方价值观的冲突会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使其陷入“价值观困境”。教育者要夯实和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增强理论的生命力;要发挥各类教育平台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占领意识形态新型传播阵地;要塑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帮助大学生走出“价值观困境”。

【关键词】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大学生陷入“价值观困境”的三种表现形式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通过各种途径传递到大学生之中,会使个别大学生遭遇“价值观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理想信念不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目前,一些大学生呈现出人生理想功利化、价值标准物质化、个人追求狭隘化的思想倾向。其主要原因包括几点:一是部分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容易产生焦虑感。一些大学生将理想信念集中在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上,认为宏大的理想追求与日常生活缺乏实际联系。二是一些不良消费文化产生的媚俗化、物质化价值导向会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一些消费文化引导人们炫耀性消费、攀比性消费,使部分大学生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习惯在穿衣打扮上相互攀比,形成消极的价值观念。

第二,过度凸显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个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转化,并且个人价值从属和依赖于社会价值。个别大学生局限于自我空间之中,将个人视为道德善恶的评判者,不关心国家政治经济事务,过度凸显个人价值,不注重道德标准的客观性。

第三,过度彰显工具主义思维方式。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投机致富”的案例,随之出现了以财富收入为评价个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的错误思想。受这种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出现了工具主义思维方式,较多关注人生短期的可量化价值。在学习中,表现为以考试为中心,以应试为目的,懒于学习任何与考试无关的知识;在生活中,表现为以获取个体利益为人际交往的目的,人际交往逐渐走向庸俗化。

大学生缘何陷入“价值观困境”

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些当代价值观与传统文化价值观产生了冲突,会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来源于中国封闭稳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现代社会则遵循着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路径快速发展。因此,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冲突和矛盾,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平等原则与等级观念的冲突。当代价值观关注公民权利义务的平等性和对等性,相对而言,传统文化价值观注重阶层、等级意识。受到这种传统伦理纲常意识的影响,传统文化价值观逐渐衍生出的宗族本位和官场本位思想会削弱个体平等的价值倾向。二是个性独立与群体至上原则的冲突。现代社会强调人的个人价值,尊重和保护个人的独立性和个体性,表现为对自尊、自爱、自强等自我价值的认同。在传统文化中,个人缺乏一定的独立性,群体价值受到大家的推崇。

中西方价值观的冲突也会使大学生陷入“价值观困境”。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价值观对中国当代社会造成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它有效培养了个体独立意识、法治观念、权利意识,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它也导致了极端个人主义、极端自由主义思想的泛滥,助推了无政府主义、道德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盛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西方价值观的内在缺陷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应积极寻找西方价值观和当代价值观的契合点和对接点,帮助部分大学生走出“价值观困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部分大学生在理解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自由”等概念,在诠释维度上可能会受到西方概念先入为主的影响,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运用西方文化体系中的定义误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学术界研究、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切入,分门别类进行解读。这一简单归类带来的问题是,对价值观适用范围解读的局限性。例如,诚信不仅是对个体的伦理要求,而且也是对企业、政府的基本要求。

从“四要素”出发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

基于实践认识论,我们从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四要素”出发,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模式。其中,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教育介体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教育环体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平台。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培育作为教育客体的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夯实和提升教育主体的理论素养。教育主体是教育活动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引导受教育者树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的道德品质。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应采用主体中心模式,即以教育主体为中心来构建教育活动。教育者采用灌输和引导方式,成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当然,使用主体中心模式要警惕将教育者的作用绝对化,否定教育客体能动作用的错误倾向。

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片面追求个人价值的现状,教育者要夯实和提升自身理论素养。一是要具备深厚的历史视野,深入研读传统文化价值观在现阶段的演变轨迹。在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产生巨大变革的当代社会,教育者应有意识地辨别和分析传统价值观念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二是要具备开阔的比较视野,学习和借鉴西方优秀文化。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面对不同文化和不同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教育主体要在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是要具备辩证思维,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工作,夯实理论基础,将理论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理论的生命力。

多层面提升教育介体的参与能力。教育介体作为教育活动中主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具有明显的关联性、传导性和互动性特征。一是要发挥直接介体的影响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讲座、理论报告。二是要加强间接介体的渗透力,在春节联欢晚会、校庆、红色革命基地社会实践等大型活动中渗透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三是要重视微信、微博、QQ等互联网传播媒介的作用,占领意识形态新型传播阵地。

多途径塑造良好的教育环体。教育环体主要指在教育活动中对教育客体产生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历史性特征。塑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体,需要从三方面着力。一是加强小环境的氛围营造工作,相对于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大环境而言,教育者改变大学生具体生活的小环境比较容易。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建设和培育优秀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二是要运用校报、宣传橱窗和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介,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宣传报道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要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为重要抓手,通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着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为咸阳师范学院教务处讲师)

【注:本文系咸阳师范学院2017年度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SYK1705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8年5月3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责编/赵橙涔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赵橙涔]
标签: 价值观   困境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