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之道

核心提示: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其传承与发展问题一直是被关注的热点。当前民族文化的传播将传统内核与现代媒介创新融合,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但需格外注意的是,对于民族精神的坚守是探索之路上不可放弃的重要准则。同时,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需要重视青年群体,既要坚守,也要创新。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其传承与发展问题一直是被关注的热点。当前民族文化的传播将传统内核与现代媒介创新融合,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但需格外注意的是,对于民族精神的坚守是探索之路上不可放弃的重要准则。同时,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需要重视青年群体,既要坚守,也要创新。

【关键词】传统文化  传播之道  现代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灵魂,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的民族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繁衍壮大的精神滋养。在迅猛发展的科技手段的支持下,互联网与新型媒体等现代传播媒介日益兴起,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方式也发生着巨大转变。过往流连于单一表达的民族文化,一改书面文本式的描述、口耳相传式的传播途径、静态直观的展现形式,形成了全新的传播方式,极大提升了文化传播和接受效率。但在对文化的解读上,新形式亦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隐患。得失种种,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以期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之路提供可资借鉴的材料。

将“传统”与“现代”创新融合

关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素来是没有争议的。在时间的涤荡下,中华民族沉淀积累而成的民族经典文化一直在传承中发展,历久弥新。但是,时代的变化、审美的转变都促使着文化延续方式的更新。当代社会,速食文化消费的崛起、文化经典传播的守旧与局限一直是无法忽视的现象。如何在当今社会更有效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是亟待关注并解决的重要课题。只有将传统文化内核与现代传播媒介创新结合,才能将民族文化的现代传播落到实处。在这点上,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文化传播者在各自的领域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尝试。

传统文化“现代式”的传播趋势始于对于文化经典的关注。近年来,传统文化以创新的视角、现代的审美、符合时代要求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渐趋繁荣的传播趋势。以与普通民众关系最为紧密的影视传媒为例,电视文化类节目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结合当下民众的精神诉求,一改真人秀节目的肤浅、媚俗,坚守文化之根本,逐渐兴起并兴盛,相继产生了品味诗词艺术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探寻人生体悟、感受正能量的《朗读者》等节目,口碑、收视都收获满满。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文化创意产品则更是完美呈现了古代文化与现代产品的创新融合,其所设计的翠玉白菜伞、游龙钥匙扣、三宫六院冰箱贴等文创产品,极大填补了普通老百姓与帝王后妃之间的鸿沟,深受喜爱,每年的销售额超过10亿元。除此之外,传统文化相关自媒体公众号的推广、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的融合,所呈现的成功案例更是不胜枚举,如此种种,呈现出多种方式并存的文化繁荣景象。

民族文化的现代表达必须坚守文化之根

传统文化需要现代表达,无数成功案例都再三证明,在现代化的媒介外衣之下,传统文化的表达更贴近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不可忽视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对现代表达的强调已演变为对于文化外衣的过度追求,流连于脸谱、刺绣、瓷器、昆曲等零散的符号。如果厚重的历史变成无休止的穿越式戏说,如果经典被曲解成种种爱恨缠绵,那传统文化终将在迎合式的消磨中失却本有的光彩,无法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持续生长。故而,对于民族精神内核的把握是探索之路上不可放弃的重要准则。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不畏艰险、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是其中最为闪耀的部分,古典名著《西游记》即是对此的极好阐释。近年来对于文化经典《西游记》的现代性诠释不乏佳作。2015年暑期上映的《大圣归来》,被称为国产动漫电影的“良心之作”,在业界以及观众群中具有着良好的口碑,它的成功不只是9.56亿票房的数据,更是国产动画电影制作人对于传统文化深层解读的有益展现。《大圣归来》没有当下诸多西游题材影片通常可见的恶搞、低趣味,延续了原著主旨,塑造并细化了失意英雄觉醒与抗争的艰难历程,如此饱满的故事与鲜明的主旨,获得了诸多的共鸣。可以说,这部影片完美地展现了现代传播中对于民族文化之根本的坚守,是传统文化现代传播之成功典范。而在2018年春节,电影《西游记女儿国》以贺岁片呈现于观众面前。经典并非是不容创新,但切不可蔑视或颠覆。在电影里,且不说落胎泉、河神、国师等失败且生硬的情节植入,即便是电影想极力展现的爱情戏份,也是苍白无力、不知所云。整部影片主题并不明确,更多的则是借助特效,以插科打诨式的桥段吸引眼球。这种媚俗的迎合式审美,进一步削弱了原本就单薄的作品。可以说,这部电影非但没有触及西游故事的文化精髓,甚至连所谓的情感故事也没有表达清晰,只是一个披着西游外衣的充斥着狗血剧情的现代特效片。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传播媒介需要考虑生存压力的时候,这一现象更为明显。

形式再过于吸引眼球也只是外衣,永远无法替代内核。立意是传统文化传播历程中最应关注的,只有将民族精神与文化特质视为传播之本,方可多出精品,真正普及与传承中国文化。

传统文化的传播要“年轻化”

有关于“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的论题并不新鲜。当代青年,多是“80后”“90后”,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他们的成长大多伴随着西方文化的浸淫,最终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以及对西方文化尤其是欧美文化的推崇。最鲜明的表现则是,传统民俗节日日渐式微,而如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却多受追捧。当代青年丧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犹如失去了民族成长之“源”,是极为可怕的事情。而如何在青年群体中传播与普及民族文化,则是传统文化现代传播之路的重要关卡。

首先,传统文化的传播要顺应年轻人的需要,创新载体。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泛滥的资讯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当代青年选择的困难。顺应青年的文化消费诉求,创新传播载体,是传统文化“年轻化”的基础。当代中国青年是网络中的活跃力量,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则成为其信息接受的重要渠道。针对此,传统文化必须转变思路,与时俱进,改变单一的传播环境,充分利用移动终端,主动出击,向青年群体输入传统文化。如可以针对青年群体,创办传统文化的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相关专题性文章。当然,亦可以考虑在音乐、影视等诸多年轻人喜爱的传播媒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将民族文化的传播渗透于无形之中。

其次,传统文化的传播要深入校园,融入到素质教育中去。传统文化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似乎一直在被强调,但一直没能落到实处。以高校大学生群体为例,作为当代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大多沦于口号式的呐喊。就实际情况而言,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并无直接相关的课程,有的学校甚至连《大学语文》之类的基础课程都不再开设。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阶段,无疑是缺失的。对此,应该有针对性地开设致力于传播传统思想、文学、艺术、民俗等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同时辅以相关社团活动、文化竞赛等内容,切实将其融入到高校素质教育中去。

最后,要建立长效监督机制,确保传统文化“年轻化”传播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针对当前传统文化现代传播中存在的低俗趣味等情况,相关部门应建立相关工作小组,形成监督机制,确保以青年群体为接受对象的文化传播能够传递出正向、积极的价值观。这也是传统文化“年轻化”传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传统文化需要尽快形成完备的传播与发展体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深入普及民族文化,而这一工作应该立足于对现代传播媒介如互联网、影视银屏等的综合利用之上。

(作者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靳义亭:《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

责编/谷漩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赵橙涔]
标签: 现代传播   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