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现代价值

核心提示: 中国传统文化以伦理道德为重要组成部分,以农耕文明为依托,以和谐精神为内核,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走出国门,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影响力日益扩大。在融入世界文化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必将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发挥积极的作用。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以伦理道德为重要组成部分,以农耕文明为依托,以和谐精神为内核,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走出国门,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影响力日益扩大。在融入世界文化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必将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世界文化  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文化以伦理道德为重要组成部分,以农耕文明为依托,以和谐精神为内核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是在中国社会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化形式的总和。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明是所有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包括独特的语言文字、浩瀚的文化典籍、精湛的科学工艺,还拥有璀璨的文学艺术、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以伦理道德为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建立在宗法家族制的基础之上,其所强调的家庭成员间的人伦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社会根基。在宗法制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文化,具有重伦理、重道德、重血缘、重家庭等特点,对维护统治和稳定社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以农耕文明为依托。从经济形态看,中国地处东亚大陆,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农业生产,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肥沃的土壤孕育了早期的中华文明。中国社会历来重视农业生产,以农耕为内核的自然经济与较为活跃的商品经济互相依托、互相促进,形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种以农为本又多元共存的经济格局,使中华文化拥有了兼容并包、厚德载物的特点。同时,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和小农经济也使中国人养成了注重实际、不尚空谈的特质。

中国传统文化以和谐精神为内核。自古以来,人们尤为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倡导“天人合一”。在此基础上,无论在政治生活方面还是意识形态领域,中国人都力求个人与群体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天人合一”也是孔子所提倡的“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作为儒家思想的精髓,“中庸”之道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传统观念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价值观都能体现“中庸”思想。倡导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用这种观点衡量和处理问题,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也有利于化解国际社会矛盾。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

树立文化自信,与世界文化进行深层次互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华文化应主动张开胸怀,主动借鉴并融合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增加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秉持文化自觉,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完全否定、割断历史,也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消极因素,我们也需要予以正视,因此,我们要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剔除思想中的落后成分。在全球化的视野下,我们应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超越和创新,把传统、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不断赋予中华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以我为主,取长补短。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有些人思想守旧、盲目排外,有些人崇洋媚外,提倡全盘西化,这两种态度都不可取。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优秀的文化更是如此。文化因互鉴而繁荣,因交融而生辉,不同的文化可以互补共生。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在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同时,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

中国文化将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走出国门,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影响力日益扩大。从历史上看,中华文明曾对域外文明产生过深远影响,如中国儒家、道家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就对西方的文艺、哲学等领域影响较大。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文化带来的影响也是相互的。随着西方社会文化危机的显现,一些人开始重新思考西方文明的出路,力求从中华文化中找到答案。未来,以东方文化为主导的世界文化大融合或将成为时代的主流。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有利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相较于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天人合一”的思想更能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认为,人类与天地万物是和谐的整体,其地位是平等的;西方文明则主张天人相分,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把自然界作为人类获取财富的对象,因而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破坏和污染。要想拥有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就要维护生态平衡,保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处理好人和自然、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如何借鉴中华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找到沟通中西方文化的桥梁,促进自然与人类、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是我们应当思索的重要问题。

“贵和尚中”思想有利于解决国家间的利益冲突。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和”的理念,主张“君子和而不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种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倡导的是一种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和谐相处、和平发展的精神理念。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其倡导的就是“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在解决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纵观世界文化的发展历史,各国文明都是在与外来文明的交流融合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之势将更加明显,这也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融入世界文化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必将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均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从社会福音运动看美国宗教参与社会改革的方式及效用研究”(项目编号:HB16LS0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②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4年9月24日。

③方毅:《世界文化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走向》,《求是学刊》,1999年第2期。

④顾友仁:《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世界的话语转换》,《求实》,2009年第5期。

⑤乐黛云:《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及其对世界可能的贡献》,《浙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⑥曹德本:《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责编/王妍卓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
标签: 中华文化   价值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