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东莞市黄江镇:有效科学实现水污染治理

核心提示: 坚持科学理念,在全市率先聘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以宋乾武博士为首的专家团队为水污染治理“把脉问诊”,通过实地调查摸底和分析研判,确立了包括管网建设、河涌治理、污染源整改、断面考核等一系列工作方案,确保了治水工作少走弯路。

我国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新民生观。提高环境治理的行政效率,贯彻落实提升国家生态治理能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践举措。东莞市黄江镇截污次支管网工程共分为六大片区、五个标段,建设规模为152.28公里,总投资为12.94亿元。建成后管网总长度将达到194.48公里,管网密度每平方公里达5.5公里,位居全市前列。尤其是2017年,黄江的管网建设任务量达40公里,几乎占全市十分之一,全市排名第二。突出重点、综合施策,采取得力举措,顺利完成既定任务,并形成了以“四个并重”为代表的一系列成功经验。

以组织领导和科学谋划并重为保障。成立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镇书记和镇长亲自挂帅,靠前指挥,纪委书记、分管城建和环保的班子领导任副组长,督促治水进度;成立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工程现场指挥部和管网办,分别负责统筹协调工程建设和具体管网建设工作。为提升治水成效,镇领导班子将治水工作转化为民意,将治水方案提交镇人代会审议和批准,邀请全镇人大代表集体赴管网建设现场视察,听取代表意见和建议,确保各项治水工作依法依规进行。坚持科学理念,在全市率先聘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以宋乾武博士为首的专家团队为水污染治理“把脉问诊”,通过实地调查摸底和分析研判,确立了包括管网建设、河涌治理、污染源整改、断面考核等一系列工作方案,确保了治水工作少走弯路。

以两员分离和每周例会并重为统筹。由分管环保的班子领导牵头,带领环保部门负责统筹和监督工作,担任治水“裁判员”;由分管城建的班子领导牵头,带领管网办、水务运营中心负责管网建设和河涌治理工作,担任治水“运动员”。通过“裁判员”和“运动员”分离的“两员分离”模式,实现治水工作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在分离的同时,依托每周例会制度强化统筹和协调各项治水工作。每周一由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召集环保、管网办、水务运营中心、党政办等部门召开水污染防治工作例会,通报一周工作进展情况,研究阶段性困难,探讨解决办法。对于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落实具体责任人,限定解决时限,并将会议内容形成会议纪要,确保问题解决有据可查。建立包括镇主要领导在内的治水微信工作群,做到有情况第一时间掌握,有问题第一时间解决。

以挂图作战和滞后回追并重为建设。围绕管网建设总工期实行挂图作战,以时间节点促实际落实,细分年度建设目标,形成年、月、周、日任务图。全面摸查施工基础,统筹考量长龙段水源保护、梅塘段居民密集等特殊情况,坚持因地施策、精准施策,确保各项治水工作顺利推进。紧盯日、月、季路段和井位任务,确保施工快马加鞭。当实际进度滞后时,第一时间召集参建负责人召开分析会,研判滞后原因,制定进度回追措施。通过动态管理模式,确保全程进度可量化、质量可控制,其中2015-2017批次最高峰敷设量约为400米/天。

以接驳先行和社区包干为协调。通过启动“一对一”协调模式率先开展尾水接驳工作,专门成立尾水接驳工作小组,深入长龙、三新、梅塘等社区内企业,协调企业预留好尾水接驳口,并做好登记监督工作,确保截污管道与企业尾水实现网与点无缝对接,解决好截污与处理间“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征地拆迁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对工程征地实行社区包干,充分发挥社区力量作用,争取建设过程中的最大支持。围绕村级建设开挖路段,研究严规格、整体性回填修复方案,确保道路恢复美观、安全与连贯,最大限度降低已挖掘路面对群众生活的影响,争取群众对治水工作的积极支持。

(作者: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网地方部副主任 刘让兴)

[责任编辑:赵楠]
标签: 黄江镇   东莞市   水污染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