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读书 > 正文

以5000年文明理解40年改革:把发展优势变成话语优势(2)

(三)

40年与5000年。这是传统与现代的相遇,也是历史向未来的延伸。

与俄罗斯、波兰等转轨国家比较就可以发现,中国的渐进改革带来了一种混合的经济形态:既有有效的市场,也有强大的政府;既有公有制经济,也有非公有制经济;既有充当发展“助推器”的城市,也有充当发展“稳定器”的农村……曾被视为相互矛盾的对立元素在中国的改革中不仅并存共处,而且戏剧性地发挥着互补的作用,这可以说是中国古老的中庸哲学的当代运用。

一位经济学家注意到,中国的经济改革,展现出一种全方位学习的能力:科学技术可以学美国,工业制造学德国,管理学日本,分解房地产的使用权学香港,工业园区学新加坡,农业还可以学以色列。国际金融大鳄索罗斯也感慨:“中国人学得快啊!”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面对现代社会的治理,面对各种经济理论,中国展现出了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能力,“到中国讨论多元文化的共存和发展,会比在纽约联合国讨论还要受到大家欢迎”。

这就带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面对不同的经济学说,为什么中国没有偏执地选择其中一个?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俄罗斯等国家选择基于“华盛顿共识”的“休克疗法”。中国的经济改革,为什么能把各种经济学说以及基于这些学说的解决方案结合起来,吸收各自的合理成分并混合应用于现实?这个问题涉及到如何看待不同的经济学说的认知问题。这是一个文化传统和哲学观念的问题,也就是改革哲学的问题。

中国改革走过40年,现在确实到了总结中国的改革哲学的时候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改革的影响,绝不只是锻造了中国人勤劳、节俭、务实等性格特点,更重要的是在传统文化中沉淀形成的包容性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影响着人们对待不同改革方法的认知方式,并最终形成了中国改革不走极端、兼收并蓄的混合形态。显然,贯穿于改革过程的“包容型智慧”,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源远流长的谱系,它最早的表述就是孔子总结提炼的“中庸”。

提出“北京共识”概念的雷默早已注意到中国崛起的“非对称特点”,中国的实力并不仅仅体现在可以数字化的显性实力,也体现在向世界贡献了一种全新的看待现代化的认知方式和思想观念。政府与市场,集中与分散,管制与自由,中央与地方,城市与农村,内需与外贸,国内与国际,东部与中西部……在所有这些相关联的二元范畴中,中国的经济改革始终坚持执两用中的原则,进行综合运用、形成叠加优势。

对待不同的经济学说以及由此派生出的改革方案,中国都是以学习的态度汲取其合理成分,又以批判的眼光扬弃其不足之处,并最终混合应用于改革实践,形成了各种元素相互抵消缺点而又彼此激荡优势的“混合优势”或者说“叠加优势”。换句话说,中国的经济奇迹不只是后发优势、大国优势,也不仅是规模优势、人口优势,很难归因于哪一个简单的方面,而是一种综合优势、混合优势和叠加优势。这就是贯穿于中国改革的“包容型智慧”,这些哲学观念应用于现代中国,却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承。理解中国当代的发展,需要到几千年深根固本的历史中寻找解释。

(四)

时间变成历史,中国内涵天下。

中国改革40年取得的经济奇迹,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这本书的使命,就是要寻找引领中国取得改革成功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展示出中庸哲学与“包容型智慧”如何运用于中国改革40年的进程,并由此尝试“以中国为方法”理解中国改革,用基于中国的话语来解释中国的经济改革。中国的经济奇迹无论有多少种经济解释,基于文化的解释必将占有一席之地。这是几千年历史在当代的延伸,也是这40年对于5000年的回响。

这本书将分为8个章节,第一章是总论,寻找中国经济奇迹的文化解释;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从改革的目标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改革的转轨方式等动态视角,深入观察“包容型智慧”运用于经济改革的过程;第五章到第七章分别从中央与地方、城市与农村、政府与市场的结合,从静态视角来观察“包容型智慧”达到的经济绩效。第八章是总结,明确提出“作为一种方法论的中国”的概念,用中国的方法论去理解中国、认知中国,并对“包容型智慧”做出系统解释,形成讲述中国故事的认知框架。

这本书将尝试把经济分析的专业性与哲学文化的思想性结合起来,既形成一种通俗的经济读本,也透视经济选择背后的哲学观念。经济学往往被戏谑地称为“令人抑郁的科学”,在加入思想图景之后,这本书的经济分析将变得灵动起来;同时,讲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种需要避免的倾向是陷入盲目的自大,这本书将以一种哲学思辨和科学理性的态度来分析中国的“包容型智慧”,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是云里雾里的玄学、令人捉摸不透的神秘体验或故弄玄虚的封建迷信,而是一整套内涵明确、可被复制的科学思维,经由理性总结完全可以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讲好中国故事,绝不仅仅只是从事实层面展示中国的改革历程,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初级层次。英国崛起带来了自由的观念,德国崛起让人看到国家的作用,美国崛起则制造出“历史终结论”,可以说,历史上每一个崛起的大国,都曾给世界贡献出新的思想观念和话语体系。中国的崛起同样应该有这样一个思想贡献。因此,从理论和知识的高度总结中国改革的经验,提炼出能够改变人们思维方式的哲学观念和理论图示,才是讲好中国故事更高层次的任务。

这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预测:中国可能“有意识地、有节制地融合中国与其他文明的长处”,“其结果可能为人类文明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这本书正是朝着这个方向进行努力,也许它所提炼出的“包容型智慧”,只是中国的改革哲学一个微不足道的部分,更深厚的思想智慧还等待着更多人去思考和挖掘。这本书并不是封闭的终章,而只是一个具有启发性的开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来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这句话饱含着深刻的方法论智慧。历史不是关于过去,而是关于现在,它一直参与到今天的选择与决策中。“5000多年文明史”与“30多年来探索史”,也有着深刻的联系。让我们一起回顾改革40年那些激动人心的故事,并在历史与现实的互动中,打捞中国的改革哲学,感受中国向世界贡献的思维方式和哲学智慧。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金芳]
标签: 新书推荐   改革哲学   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