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人尽其才:让有梦想的人发挥潜能

不同的人才需要不同的微观环境。众所周知,不同类型、不同路径、不同领域的人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为了梦想而不懈努力,不断实现阶段性梦想,又让人才不断地走向成功。因此,为了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社会各界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微观环境。

一是要了解本地、本单位、本部门的人才分布情况,了解他们的特点与长处,并放在最为适当的岗位上。二是对人才不要苛求。俗话说:“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优点与短处,如果对每个人都予以苛求,那么人才就会一无是处,而无法被认定为人才。三是人才发挥作用的环境分为物质的环境与精神的环境。有的时候,精神的环境更为重要。心情舒畅的人才,才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信任人才、爱惜人才,是人才成长的沃土。四是考核的标准要科学合理。比如,在一所大学中,有“教学型”人才,有“科研型”人才,有“管理型”人才,有“领导型”人才。如何评价人才?学识渊博,堪当大任者自然是人才。但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眼中,那些身怀绝技,术业有专攻的“奇才”“偏才”“怪才”同样是人才。他在2016年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互联网领域的人才,不少是怪才、奇才,他们往往不走一般套路,有很多奇思妙想。”如何让“奇才”“怪才”在争流的百舸中一展所长?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因此,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要”:“要采取特殊政策”,“要建立适应网信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要建立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要探索网信领域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机制”。

一个人是不是人才,要从社会整体来看。在一个单位的领导者看来,某个人不一定是人才,而在另外一个合适的单位如鱼得水,可能就是人才。因此,是不是人才,要有一个社会性的标准。要抛弃狭隘的“单位人才观”,而形成“社会人才观”。

第一,要鼓励人才流动。只有流动了,人才才会有一个合适的位置,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现有的企业家群体中,有一个“九二派”,即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之后,勇于下海的一批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有的现在已经是大名鼎鼎的企业家了。如果当时继续待在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也可能会在职位上不断得到提升,但现在成为大企业家,也是自己精准判断的结果。因此,应该把人才的“单位标准”,提升为“社会标准”。

第二,要因才施策。人无完人,才无全才。有的人是科学研究的好手,却不懂企业管理,不知道与人打交道,那么在体制上就应该为这样的人才搭建一个最为合适的平台。让最擅长做科学研究的专家,专心做科研,获得专利。而这些专利转化为产品的事情,就由公司来做。笔者把整天呆在实验室而拥有企业股份的人才称为“隐性下海者”,这样的人才虽然整天呆在实验室中,却可能会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发展。

第三,要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一个大专家,也摆脱不了生活琐事的烦恼,这可能会分散一部分人才的精力。例如,子女教育问题、医疗保障问题、配偶就业问题、住房问题、收入问题等,都是人的一生中难以回避的问题。因此,一些东部知名大学对西部大学人才的“抢夺”,主要“杀手锏”就是这些条件。

第四,大力表彰各类人才。一个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离不开研发、生产、营销三方面的人才。因而,要通过表彰、宣传,让全社会形成爱护人才、尊重人才、信任人才的氛围。

只有认识到人才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才能够让各种人才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美国经济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一,原因就在于美国吸引了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中国的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二,而且是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果中国占有的人才为世界第二,那么中国就能真正成为经济强国。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导)

责编/肖晗题

[责任编辑:孙易恒]
标签: 人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