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用健康财富观取代“暴富”心态

核心提示: “暴富”心态是社会转型时期部分人群存在的一种不良心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公平状况的改善,通过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心理建设的开展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暴富”心态将会被健康的财富观所取代。

【摘要】“暴富”心态是社会转型时期部分人群存在的一种不良心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公平状况的改善,通过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心理建设的开展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暴富”心态将会被健康的财富观所取代。

【关键词】暴富  社会转型  社会心态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部分人群开始出现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和“暴富”心态

如果不把“暴富”理解为一个贬义词的话,“暴富”是指一些人的财富快速积累、在很短时间内拥有了巨额财富的现象。“暴富”现象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并不鲜见,也很正常。“暴富”的“富”具有相当的主观性。中国改革开放伊始,“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鼓励政策很快催生了“万元户”这一“暴富”人群;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富”的含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标准不断提高,从百万富翁到千万富豪,再到亿万富豪,人们对于“暴富”的理解也在发生着变化。

中国“暴富”族的出现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和中国经济的腾飞。2006年,资深财经记者王安在《南方人物周刊》刊文《中国人创富30年回望》,对1976—2006年30年间中国人的创富历程作了回顾,认为30年间出现了七次“暴富”浪潮:第一次是价格双轨制,有关系的人以巨大差价买入卖出从而谋取利益;第二次是利率差、汇率差、炒美元、炒黄金;第三次是房地产;第四次是股市、期市、汇市、邮市;接下来的三次浪潮分别是IT产业、能源和原材料资源经营、国有垄断行业等。每一次浪潮都造就了一批富豪。

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时代的创富速度远高于工业时代,而目前飞速发展的移动互联、人工智能、云计算、共享经济等则继续创造着新的创富机会,也激发了更多人的创富热情和“暴富”梦想。中国人从改革开放初期羞于谈钱到把财富作为成功的标志,代表了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部分人群也开始出现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和“暴富”心态。

通过非正当手段实现的“暴富”,对社会产生了不良的示范作用

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为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民众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中国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新的创富故事还在不断上演,人们的财富观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越来越多的先富者开始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用自己的财富回报社会,致力于促进共同富裕。先富者的成功激发了千千万万人的富裕梦,许多年轻人进入创新创业的行列。

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的“暴富”现象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一些人因为“一夜暴富”而心理失衡、不知所措,大肆挥霍突然到手的巨额财富,购买豪华汽车、购买豪宅、出入豪华娱乐场所、在社交媒体上炫富,通过炫耀自己的财富来获得自我价值的提升。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暴富综合症”。有这种综合症的人有的从此与朋友格格不入,有的会因为别人的忌妒而产生愤恨,有的一方面对自己有如此多的钱感到内疚,另一方面又担心失去它。“暴富”者的挥霍、炫富行为会引发大众的不满,激发大众对社会贫富分化的积怨,不利于社会的团结和凝聚。

“暴富”现象之所以容易激发消极的社会情绪,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暴富”者往往是通过非正当手段聚敛财富的,比如:以次充好、以假充真,造假贩假;走私、贩私、黑市交易;非法集资、骗取钱财;在证券市场投机、操纵股市;行贿受贿,通过寻租获取不法收入,等等。这些通过非正当手段实现的“暴富”,对社会产生了不良的示范作用,使一部分人变得更加浮躁,也希望通过“走捷径”实现“暴富”。

比如一些人听信股市内幕消息,不惜铤而走险,通过卖房、贷款等方式筹措资金进入股市、期市,购买虚拟货币等,发生了许多倾家荡产的悲剧。比如一些人被所谓“快速致富”所蛊惑而加入传销组织,最后落得人财两空。作家慕容雪村卧底传销组织23天,归来后写成《中国,少了一味药》一书,他在书中分析了传销者的特点:“缺乏常识,没有起码的辨别能力;急功近利,除了钱什么都不在乎;他们无知、轻信、狂热、固执,只盯着不切实际的目标,却看不见近在眉睫的事实。”组织传销活动的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些人的“暴富”梦想,通过谎言诱骗他们加入组织,通过洗脑传授他们欺骗他人的技巧,让他们引诱更多的亲友加入传销组织、害己害人。不择手段、盲目无知的“暴富”心态,成为传销等非法活动滋生的土壤。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暴富”心态将会被健康的财富观所取代

“暴富”现象主要存在于一个社会的转型时期,相应地,“暴富”心态也是社会转型时期部分人群存在的一种不良心态。美国学者罗纳德·英格尔哈特在主持世界价值观调查和研究中提出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价值观的转变”这一问题。他认为,大多数发达的工业国家在二战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安全状况,使得这些国家的民众逐渐从物质主义价值观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转变;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主要特征是强调把经济和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而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优先目标是自我表现和生活质量。

中国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但我国人均财富占有水平依然较低,还存在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中等收入以下阶层比例较大、生活水平较低,这就使得全社会依然是一个追求物质和满足生存需要的物质主义社会。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也不可避免地经历着大转型,人们的金钱观、财富观都发生了变化,拜金主义也成为部分人的价值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公平状况的改善,通过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心理建设的开展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暴富”心态将会被健康的财富观所取代。

近年来,国家把培育良好社会心态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而这需要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来努力。个人方面,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出要坚持“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党政领导,共同参与”“立足国情,循序渐进”“分类指导,规范发展”的基本原则,在各领域各行业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促进工作。价值观、财富观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心理学家可以借助专业知识来干预民众的心理问题,改善民众的心理健康水平。

社会方面,要依靠社会心理建设来实现较为理想的社会心态目标,从社会心态的社会需求、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动五个方面入手,由个体到家庭,逐渐扩展到职场、社会、国家等范畴,分别探究不同范畴下社会心理建设遇到的现实问题,逐步开展和推进不同社会场域下的社会心理建设,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构筑健康心态社会。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导)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心理建设:社会治理的心理学路径”(项目编号:16ZDA23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 王安:《中国人创富30年回望》,《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第25期。

②《作家慕容雪村卧底传销组织23天 写书揭骗局》,《时代周报》,2011年1月6日。

③《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2017年1月19日。

责编/杨鹏峰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
标签: 心态   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