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儒家之“仁”与企业家精神的契合

核心提示: 儒家“仁”的思想传统和内涵诠释体现出仁能、仁德和仁理三个主要维度。“仁”的这三个维度与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文明所倡导的“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要求和合双融、理事互补。“仁”的思想诠释与商业儒学的实践为当代企业家铺就了一条“修身、齐家、治企、强国、利天下”的“商以成人”和“新内圣外王”之路。

【摘要】儒家“仁”的思想传统和内涵诠释体现出仁能、仁德和仁理三个主要维度。“仁”的这三个维度与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文明所倡导的“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要求和合双融、理事互补。“仁”的思想诠释与商业儒学的实践为当代企业家铺就了一条“修身、齐家、治企、强国、利天下”的“商以成人”和“新内圣外王”之路。

【关键词】仁能  仁德  仁理  企业家精神  商业儒学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儒家“仁”的思想传统的诠释演进

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从总体趋势上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当代儒家学者杜维明所划分的三个时期:即儒学发展的第一期是从先秦到儒学发展成为中国思想的主流之一的时期;第二期是儒学在宋代复兴以后逐渐成为东亚文明的体现的时期;第三期则是从甲午战争、五四运动以后至今。在儒学发展的历程中,“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其内涵诠释也不断演进,呈现出相关但又具有一定区分度的不同面向。具体言之,在儒学发展的第一期中,孔子和孟子作为儒家代表主要从“爱人”“亲亲”“忠恕”等道德情感的角度阐释仁,可以概括为一种“仁德观”;在儒学发展的第二期中,二程和朱熹侧重从“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爱之理”的天理视角阐释仁,总体上说是一种“仁理观”;在儒学发展的第三期中,谭嗣同、梁漱溟、钱穆等学者则偏向从“心力”“直觉”“人心的功能”等心理能力的视角诠释仁,总体上可以理解为一种“仁能观”。

当然,在儒学的三期发展进程中,以仁为道德情感和准则的“仁德观”与以仁为天理本体的“仁理观”和以仁为心理能力的“仁能观”并非截然不相通,三者是交织呈现,源流相济的关系。就第三期凸显的“仁能观”而言,在儒学发展的第一期和第二期中,孔子所讲到的“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论述的“恻隐之心,仁之端”,程颢从“以觉训仁”的角度批判的“麻木不仁”,都带有仁作为人的天赋能力依据的意思,与谭嗣同“以通训仁”的仁能观一脉相承。而在儒学发展的第三期中,同样也不乏对于仁德观、仁理观的呼应与返本溯源。可见,仁能、仁德、仁理三个方面都是“仁”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思想维度。基于“通商”与“相仁”和德业可统一的理念,企业家精神作为商者文明也势必与仁的思想之“能”“德”“理”三个维度有着显著的义理关联,并值得从“进仁能、修专业”“崇仁德、广事业”“盛仁理、创大业”的能业合一、德业合一、理业合一的视角进行深入探析。

进仁能、修专业:仁能与企业家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家精神的重要体现就是创新。在其著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他提出“创新是企业家特有的工具”。那么,企业家创新的动力来自何处?德鲁克给出了创新的七个来源,并启示这些创新动力无不是建立在对事物的“精察”能力之上。战国有“治生之祖”之称的白圭特别强调商人要运用“仁”的“精”思、明“察”的能力。他在选择商业人才时,特别强调四项标准:智、勇、仁、强。其中的“仁”就是指善于判断和取舍的心思能力。在《五行》篇中也有相关仁能“精察”的论述:“仁之思也精,精则察”,而宋代的程颢和谢良佐更是直接从知觉的角度理解仁。可见,仁所发明作用的知觉、精察能力,本身就是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动力之源。

仁的精思、明察之能力,同样能帮助企业家做到“专注品质”与“追求卓越”,实现“依于仁,游于艺”。日本“秋山木工”的创办人秋山利辉在《匠人精神》一书中指出,“一流的技术,源于一流的心性”。实际上,进仁能与修专业本质上是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关系,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心为工画师,仁能作妙笔。企业家禀赋的“精察”“自觉”“感通”的仁能心力资源可以指引其聚焦心力游刃有余于业艺,专注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依于仁能,至于追求卓越的商道。

崇仁德、广事业:仁德与企业家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

“爱国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价值条目,同样也是中国古代对“士”的要求。在《论语》中子贡问老师:“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回答:“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可谓士矣”。这其中孔子所说的“行事有知耻之心,奉令出使各国不辱使命”,正是爱国与敬业的体现。古代“士”的核心精神正如曾子所说的“仁以为己任”,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士以仁为己任”的准则转化为做好公民和做优秀的企业家等各种当代事业生态当中。日本经营圣哲涩泽荣一指出,商者仁业,即商业的实质是“义利合一”的仁业,而企业家则是崇仁德、广事业的“士魂商才”。“士魂商才”的理念在中国哲学的语境中正是“仁德商才”的意思。《论语》指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小孝孝亲,大孝忠国。爱国正是仁孝之德在当今时代的应有之义。同样,孔子在《论语》中也不断强调“敬”。当樊迟问何为仁时,孔子回答:“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可见,在孔子看来,敬业便是践行仁德,修己以敬方可崇德广业。

遵纪守法是商业的底线,也是企业家冒险精神的红线。“仁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违法乱纪的行为往往是逆着“忠恕”之道,己欲立而损人或己所不欲、施于人,这一点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领域已有诸多案例教训。事实上,商业在当今时代已经获得了与以往难以相比的重要地位,在法和纪的框架内,企业家可以有足够的施展身手的奋斗空间。而《尚书》所提倡的“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仁德思想同样富含着企业家艰苦创业、奋斗拼搏的精神基因。孔子的“温、良、恭、俭、让”和颜渊的“一箪食、一瓢饮”是克俭和吃苦精神的写照;孟子所倡导的“仁者”则要堪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方可“增益其所不能”。由是观之,企业家的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作风正是崇仁德、广事业的精神彰显。

盛仁理、创大业:仁理与企业家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

“商业儒学”是儒学传统现代化和商业系统生态化的重要交叉论域,它通过统合仁能、仁德、仁理三观来构建新商业生态哲学。商业之“生意”不只是做买卖,更是“生生”之意,即修身、齐家、治企、强国、利天下的“商以成人”之盛德大业。首先,企业家应以“生态人”的主体意识面对新时代商业系统中的利益相关者和生态参与者。在日趋形成的商业生态网中,我中有你、你中有他、他中有我,相互依存、竞合共生,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命运共同体。在此新生态中,企业家精神突出表现在扮演好自己的生态角色所赋予的责任,心安仁理以成“人己互利”,实现生态系统的繁荣发展。“一体同仁”之于企业家精神不仅是“义利兼顾”的道义要求,更是生态共同体生存和进化的自觉动力。其次,知仁理者必有勇,敢于担当是通仁理的士商企业家的文明特征。“士魂商才”的商儒兼有了“士君子”的三达德,即以天理达仁、道理达智、情理达勇的智仁勇合一,因而,商儒企业家有能力担当起生态共同体的文明开路者。最后,仁者当“以财发身”,服务社会。商业是民之所依、国之所恃的基础,而士商企业家作为商业社会的先导性力量,当以仁为己任,在进德修业、崇德广业之后,努力实践儒家倡导的“博施济众”的盛德大业,成就修身、齐家、治企、强国、利天下的“新内圣外王”。至此,秉仁理、体仁德、用仁能之“全仁”便打通了新生态的企业家精神和“商业儒学”一以贯之的“商以成人”之道。

(作者为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博士后)

【注:本文系北京大学翁洪武科研原创基金支持项目“仁与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杜维明:《杜维明文集》(第2卷),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年。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5年。

③[美]彼得·德鲁克、蔡文燕译:《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责编/潘丽莉    美编/宋扬

[责任编辑:宋睿宸]
标签: 儒家   企业家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