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成果首发 > 正文

未来传播形态的三个重要维度

【摘要】 以美国未来学者雷·库兹韦尔为代表的“奇点论”者宣称,在技术“加速回报定律”作用下,人工智能将完全超越人类智能。本文从媒介、受众、治理三个维度考察未来的传播形态,认为在媒介与人的关系上,不仅媒介是人的延伸,而且人也将成为媒介的宿主;“融合”是“媒介第五定律”。从受众的维度来看,技术异化将带来“AI膜拜”的风险,未来的媒体受众需要摆脱技术的奴役,同时增加媒介素养,普及媒介信用;在媒介治理方面,共治将成未来媒体的普适性治理模式。

【关键词】未来媒体  传播形态  人工智能  媒介定律  技术异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23.004

 

所谓“传播形态”,是指传播在一定技术环境中的表现形式和情景,它是媒介系统的具像化。传播形态的核心要素包括媒体形态、受众、传播方式、传播技术、传播环境与情景。

在麦克卢汉看来,“新媒介是新环境”“环境不仅是容器,而且是使内容完全改变的过程”。技术环境尽管“隐而不显、难以察觉”,但“任何新技术都要改变人的整个环境,并且包裹和包容旧的环境”。[1]新的媒介技术应用,形成新的媒介环境,进而引起媒介情景的变化,这种变化进一步影响社会发展。美国“媒介情境论”提出者梅罗维兹(Joshua Meyrowitz)认为,媒介的使用会对社会情景型式产生影响,而社会情景型式又左右人们的社会行为,因而,媒介的变化通过改变社会情景的型式而促使人们的行为起变化。[2]在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的框架内,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认识与把握未来媒体的传播形态。

媒介维度:人体将成为媒介的宿主

美国奇点大学校长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在《奇点临近》一书中大胆预测,21世纪前半叶,技术不可避免地朝向机器化发展,必将大大超越人类的智能。2045年,奇点来临,人工智能完全超越人类智能,人类历史将彻底改变;2045年之后,宇宙觉醒,为了超越计算机的局限性,人机智能将物质转化为超级计算机,最终整个宇宙变成一个超级智能,这种智能可以改变目前已知的物理定律,实现不同维度空间的穿越,并实现人类真正的永生。[3]

在这种“技术爆炸”的情况下,预测未来的传播形态并非一件易事。因为媒体变革取决于科技的发展,21世纪以来,“人类创造技术的节奏正在加速,技术的力量也正以指数级的速度在增长”,在这一“加速回报定律”(The 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4]作用下,现在很难预料下一步出现什么样的“黑科技”,以及这样的“黑科技”会带来什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科幻式的预测,对于未来媒体的发展亦不乏启发意义。

从宏观的社会生态系统来看,传播形态还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状况。波兰裔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认为,当前的社会已由过去的固态、厚重与稳定状态转为液态、轻盈与多变的特质,“流动的”现代性的到来,已经改变了人类的状况。[5]那么,未来社会将会凸显更加轻盈、流动的特质,它与极简主义的美学追求相结合,将引导人们开发出更便于携带的可穿戴式媒体,甚至可以直接与人体合二为一的媒体。流动的现代性之下的极简主义的未来媒体设计,从传播科技方面来说,是智能化;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说,是人性化。换句话说,人类社会将跨越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的媒介决定论,未来科技将更多地呈现人性化的一面,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人将毫无疑问地成为媒介的宿主。

雷·库兹韦尔在《人工智能的未来》一书中指出,“非生物体将首次出现在2029年”。[6]这里的“非生物体”即“人类与机器的联合”,也就是“将非生物系统引入人脑”。[7]这一预见如果实现,将改变麦克卢汉“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观点,因为人体本身也将成为媒介的一部分。

与此相联系,人性化、微型化与智能化将成为未来媒体发展的三个重要特征。

提出“人性化趋势理论”的保罗·莱文森(Paul Levenson)对科技的发展持乐观的态度,他认为,一方面“技术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像人,技术在模仿、复制人体的感知迷失和认知模式”;另一方面,“媒介的演化服从人的理性”“越来越人性化、越来也合理,越来越完美,人总有办法扬其长避其短”。[8]在未来媒体的发展中,这种人性化的趋势将与极简主义的审美理念结合起来,体现为人体与媒介的融合。麦克卢汉在其遗作《媒介定律》中,提出关于技术和人工制造物效应的“媒介四定律”[9],可以归纳为“提升(强化)―过时―再现(再用)―逆转”,那么,第五个定律是什么?当前媒体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已经证明:“融合”已毫无疑问成为“媒介第五定律”。

融合是系统思维的产物,它不仅意味着创新,而且适应了未来媒体人工智能与生物智能的结合。库兹韦尔认为:“融合生物智能优势与人工智能优势(人脑识别模型的能力与非生物智能的速度、内存容量、精确度,以及交换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其力量将极为强大。”[10]未来媒体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融合文化的影响,在设计方面“化零为整”,以满足媒体“入驻”或“浮现”于人体。这种“融媒体”有别于2017年“两会”期间面世的那种笨重、叠床架屋式的“‘钢铁侠’直播云台”[11],而是一种在形态上有机融合的“超便携”媒体。相比之下,谷歌眼镜和苹果手表(I-watch)将融合的形态与小巧的设计结合起来,更符合融媒体的发展方向,但在微型化和全功能方面仍然有很大的进阶空间。

智能化将成为未来媒体形态的最重要特征。未来的媒体发展趋势,智能化将首先在改善人的视觉,特别是“第一视角”方面实现突破。麦克卢汉认为,“人脱离部落以后,其首要特征是成为视觉人”[12]“在我们西方文化中,理性的人是一个视觉性的人”[13]“视觉+理性”契合了未来媒体视频化与人脑思考机器“非生物化”的融合。

在未来媒体的发展过程中,传感器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具体的媒体实践。虽然传感器可以被定义为“任何对世间状态作出测量并感知的事物”,“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目标,并能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14],但是当无人机被用作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和庆典报道,生物传感器用作影视评测,其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新华网融媒体研究院院长杨溟认为:“在信息化社会,传感器技术不仅是物联网衔接互联网时代的环节,更是人类理解环境和其他生物的语言”[15]“传感技术作为基础技术将改变世界”。[16]2017年,新华网成立了全球首家基于传感互联的电影体验评测实验室,运用生物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特征提取、数据传输和应用。

在屏幕虚拟化方面,汽车生产商模仿战斗机全息衍射平视显示系统,开发出的“抬头显示”(head-up display,简写HUD)数字技术,为投影技术提供了无穷的想象力。宝马公司通过将显示技术和手势控制相互结合,开发出HoloActive触控技术,依靠相机监测用户的手势,并通过触觉反馈来让用户进行指令操作,[17]这一技术也被称为“凌空触屏”(AirTouch)。微软的OmniTouch全触控技术,能在任何的物体表面投射触屏,甚至将输入表面直接打到人的手臂上。迪斯尼研制的DRDT系统(Disney Research Demonstrate Touché),也实现了类似功能。新加坡南洋理工研究的系统名为STATINA,只要几个廉价的震动传感器就能将物体表面变成输入表面。[18]

类似《钢铁侠III》中展示的可以隔空操作的虚拟屏幕,大多利用空气投影和交互技术(通过电离空气分子,产生白色的光亮)、激光束投射实体的3D影像、雾气投影技术(或称雾面投影,即通过装置向上方的空间喷出水雾)。俄罗斯Displair公司研发出的虚拟触屏显示器,屏幕借助从设备中送出的空气和水在空中形成投影,可以用来展示计算机或平板中的图像,从而进一步实现人机互动。[19]

2013年,中国台湾工研院(ITRI)开发出一款i-Air Touch(iAT)智能眼镜,据称是首款可实现让用户以触控方式随意与虚拟影像互动的透明头戴式显示器。[20]

2014年进入市场的谷歌眼镜(Google Project Glass)是一款增强现实型的头戴式显示器,可以替代智能手机,以声控方式实现拍照、视频通话、上网、处理文字信息和电子邮件等功能。

相比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设备,微软开发的HoloLens实现了MR(混合现实)的突破。2015年1月首次亮相的这款头盔式设备,内置Windows10系统、Cortana个人智能助理软件和Edge浏览器,融合了多种传感器、实时的3D运算、“立即寻址”与地图构建和立体抬头显示技术,具有全息、语音、瞳孔和手势识别等特点。它不受线缆、听筒等外部设备的限制,通过Wi-Fi或蓝牙连接,将PC上的全息应用和游戏传输到HoloLens。它还支持各种类别的深度学习技术,其中一款产品甚至支持创作全息影像短片,实现了人机交互方式的革命。但是,由于性价比、电池续航能力和视频播放等方面的缺陷,HoloLens仍然是一款有待改进的未来媒体。

目前,关于全息投影技术的争论,主要在于运算能力和信息存贮在云端的安全问题。微软公司透露,预计装在新一代HoloLens中的AI芯片,其出色的运算能力将使其完成图像辨识和语音识别等复杂任务,而不需要将数据发送到云端运算平台处理[21],从而跨越“全息投影”的“最后一公里”。

在听觉方面,超心型指向麦克(Hypercardioid)技术将更多地成为未来媒体形态的标配,从而适应小众传播生态的“第一听觉”需求。它利用气压梯度的声学原理,针对目标听众传播声音,拾音区域比心型话筒更窄,可以有效地消除周围噪音,从而使得媒体传播的指向性更为明确。

算法将在未来的媒体形态中继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为了避免普通算法的“信息茧房效应”(Information Cocoons Effect),适合未来媒体需求的“超级算法”或“优选算法”,将减少大数据中的熵值,识别并过滤掉那些误读性、非实际需要的信息。“当人类与技术相融合后,人类将变得更加智慧”。[22]这种算法将与“非生物体”的人脑相结合,自动过滤、更新那些不再需要的信息,有效减少信息熵值。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郑韶武]
标签: 维度   形态   三个   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