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精准扶贫也需从“供给侧”发力

核心提示: 现阶段,我国扶贫供给缺失现象较为明显,公共产品及财政供给不足、人才短缺、数据无法共享等问题制约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因此,我国应从扶贫供给端入手,大力发展以产业扶贫为核心的资金供给端,着力实现人才的多元化供给,并构建资源合理配置的服务供给端,切实解决扶贫供给侧问题,推动精准扶贫的有效落实。

【摘要】现阶段,我国扶贫供给缺失现象较为明显,公共产品及财政供给不足、人才短缺、数据无法共享等问题制约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因此,我国应从扶贫供给端入手,大力发展以产业扶贫为核心的资金供给端,着力实现人才的多元化供给,并构建资源合理配置的服务供给端,切实解决扶贫供给侧问题,推动精准扶贫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精准扶贫  供给缺失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扶贫供给缺失现象较为明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根据对我国扶贫现状的调查,我国扶贫供给缺失现象较为明显,公共产品及财政供给不足、人才短缺、数据无法共享等问题制约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立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完善扶贫供给改革,对于提高精准扶贫的成效具有积极作用。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农村地区贫困问题始终是一大短板。实现精准扶贫,目的在于增加贫困地区人民的收入,这对于激发贫困地区人民的需求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实现精准扶贫,也需要不断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这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新的需求。可以看出,精准扶贫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现阶段,我国扶贫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率较低,很多地区盲目要“供给”、要资金而对资金的具体使用并未制定明确的规划。这一背景下,推进精准扶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从扶贫供给侧入手,不断提高扶贫供给的精准性,进而提高扶贫质量。

扶贫供给缺失导致扶贫工作很难持续开展

首先,公共产品及财政供给不足,整合性较差。在硬件方面主要是由于贫困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导致信息沟通仍然较为闭塞。一方面,交通设施不完善,道路狭小、运力低下等问题仍十分明显,水利设施建设落后,无法满足农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市场信息不通畅,由于无法及时了解外界市场信息,贫困地区人民在开展经济活动时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在资金方面主要是由于扶贫资金难以有效整合,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地方财政资金不足,其他资金来源渠道尚未完善,这使得扶贫资金的筹集面临困境,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扶贫工作很难持续开展。

其次,扶贫供需双方人才短缺,缺乏相应文化输出。在人力方面,基层扶贫工作人员数量较少,且素质有待提升。扶贫工作任务重,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但目前来看,部分扶贫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且年龄较大。同时,很多贫困地区也未能有效落实国家要求配备扶贫专干的要求,扶贫工作缺乏精干的人才队伍。在思想上主要是扶贫对象思想落后。一方面,由于在扶贫中无法有效权衡公平与平等问题,部分扶贫工作人员产生畏难心理,无法有效执行扶贫任务。另一方面,部分贫困地区人民具有“福利依赖”心理,缺乏摆脱贫困的主动性。在态度方面,部分贫困地区人民对扶贫工作不了解、不关心。调查发现,很多民众对国家扶贫政策缺乏明确的了解,秉承着“事不关己”的态度对待扶贫工作。同时,由于贫困的实际界定比较困难,很多地区贫困对象的选择缺乏客观性。

最后,现行政策缺乏数据共享,扶贫缺少系统性指导。一方面,数据共享面临困境,中央与贫困地区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无法共享,影响着扶贫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部分地区扶贫工作采用“统一化”“程式化”的模式,未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的贫困现状,制定差异性、灵活化的扶贫措施。

加强扶贫的资金、人才、服务供给,切实推进精准扶贫

一是发展以产业扶贫为核心的资金供给端。第一,构建多层次的产业扶贫模式。产业扶贫即通过在贫困地区发展各类产业,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积极推行“产业扶贫”,能够有效提高贫困地区创造财富的能力。在多元化产业模式构建中,首先,应完善产业结构调整,既应从微观层面调整产业,也应从宏观角度构建新的产业链,通过对不同产业的统筹整合,降低扶贫产业发展中的风险。其次,应根据不同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制定针对性的产业发展计划。第二,实现扶贫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首先,充分发挥非政府扶贫组织的作用。各地区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中,应增强与非政府扶贫组织的合作,吸引非政府扶贫组织的资金支持。其次,地方政府可通过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积极吸引有实力的企业为贫困地区投入资金。再次,地方政府应积极鼓励本地区中小企业增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通过构建完善的小额贷款体系,为扶贫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在资金筹集和使用中,一方面,相关扶贫部门应加强合作,对于为扶贫提供资金帮助的企业、组织、个人等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另一方面,应完善扶贫资金使用监督体系,保证财尽其用。

二是发展多元化扶贫主体的人才供给端。第一,大力提倡扶贫人才下沉,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简单而言,人才下沉指各类专业人才深入贫困地区,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服务。为实现人才下沉,一方面,应构建完善的人才资源库,并根据人才专业能力进行分类,保证精准扶贫工作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应坚持分类别、分批次的实现人才下沉,可根据不同产业的需求实现帮传带等,保证人才服务的针对性。第二,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人才吸引力。首先,可鼓励大学毕业生积极构建或参与扶贫志愿者队伍,通过开展精准扶贫活动,在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为扶贫工作提供支持。其次,应制定一定的人才吸引政策,积极引入高层次人才参与扶贫活动。应鼓励高层次人才积极宣传扶贫工作,也可以高层次人才为吸引力,增强本地区的影响力,吸引其他社会力量对本地区的关注。同时,应通过提供完善的保障,积极吸引有能力、有热情的退休干部、专家等参与扶贫工作。第三,坚持就地取“才”,不断加强对贫困地区人才的培养力度。应重视本地区人才在发展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应完善贫困地区人才培训体系,通过加强对本地区各类资源的整合,不断优化培训内容,提升培训效果,进而提高本地区人才的能力。另一方面,应制定一定的人才回笼政策,鼓励贫困地区学有所成的人才积极为家乡作贡献。

三是发展资源合理配置的服务供给端。第一,加强教育投入,实现多元化扶智供给。扶贫的关键在于扶智,因此,增强贫困地区教育供给,完善贫困地区教育体系,应成为精准扶贫的关键。首先,针对贫困家庭的子女,应制定一定的教育帮扶政策。其次,应增强教育资金投入,通过不断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优秀的教师到贫困地区任教,为贫困地区学生提供更完善的生活、学习保障。第二,完善公共服务供给,增加公共产品的投入。应不断加强贫困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为贫困地区发展奠定基础。首先,应完善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应充分考虑贫困地区的生产发展需求,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不断完善与生产密切相关的水利设施等的建设。其次,应重视完善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着重提高生活产品供给的品质。最后,应不断完善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增强对扶贫工作的监督评估,加强对扶贫工作的有效管理,保障扶贫工作切实有效开展。同时,应增强对各类社会资源的整合,避免建设的盲目、重复,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精准扶贫工作任重道远,除加大扶贫资金、人才、服务的供给之外,我国还应深入分析精准扶贫工作各方面发展现状,立足实践,不断创新精准扶贫理念与方式,切实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进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作者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岳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精准扶贫脱贫》,《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年第8期。

责编/陈楠  孙娜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
标签: 扶贫   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