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哪些工作岗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

【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的第三次浪潮已进入实用层面,人们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各种便利、丰富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感受到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冲击。人工智能会造成结构性失业,同时也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并改变国家、地区间的优势,从而对人类社会就业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机器  人工智能  就业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自2016年AlphaGo战胜人类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以来,人工智能仿佛突然间进入普罗大众的视野。与1997年IBM的超级计算机“深蓝”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特罗夫只能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且很快归于沉寂不同,这次人工智能的第三次浪潮已进入实用层面,在互联网、金融、医疗、制造业等领域都获得应用。一方面,人工智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另一方面,一些行业因为人工智能的使用而挤占了人类的工作岗位。以科学家霍金、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美国Space X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人士则担心人类失去对机器的控制,警告人们防范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威胁。如果说机器统治人类更多地存在于科幻作品中,那么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挑战则是实实在在的,针对这情况,比尔·盖茨甚至提出,应该对机器人征税以应对机器人对就业的挑战。

随着技术进步,人类工作岗位绝对减少的拐点可能就要到来

机器取代人类的工作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工业革命开始后,蒸汽动力驱动的机器的出现在极大地提高生产率、开启人类社会“财富之门”“增长之门”的同时,也对就业结构带来巨大的冲击,原有的一些低效率的工作岗位被效率更高的机器所取代。出于对机器抢占人类工作的反抗,1811年内德·勒德领导失业的纺织工人砸烂了被他们视为罪魁祸首的纺织机。那些担心科技进步、反对机械化和自动化的人也因此被称作“勒德主义者”或“勒德分子”(Luddite)。

后来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机器不仅能够替代就业,而且还能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工业革命至今的经济发展表明,技术进步固然会因为使一些产品、细分行业、工作岗位消失而造成一些人失业,但同时也会创造出许多新的就业岗位,机器的出现并没有使人类社会的就业总量减少。

工业革命至今的技术进步虽然没有造成就业绝对量的减少,但是并不意味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在未来不会造成失业率的提高。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如机械的很大不同在于,机器技术的进步速度是线性的,而信息技术的进步速度是指数级的。例如我们所熟知的摩尔定律指出,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量(集成度)大约每18个月增加一倍,集成电路的性能也将提升一倍。不仅是集成电路的集成度,超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能效、用户网络下载速度、硬盘驱动器储存量等产品都呈现指数化的进步速度。在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发展的初期二者的差距还不明显,但是假以时日,数字世界将远远超越物理世界的演进。由于受成本的限制,目前人工智能机器还主要应用于产业领域,随着机器人成本的下降和智能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餐饮、保洁、园艺、保安、家庭护理等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的日常服务类工作也会被取代。目前,扫地机器人进入千家万户,智能手机已具备强大的语音识别和信息搜索能力,无人驾驶汽车已处于路测阶段。人与智能设备的结合也正在快速发展,未来人工智能产品可能会与人体高度融合,成为人身体的一部分。

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讲述过一个形象的故事:智者为印度笈多帝国国王发明了象棋,国王玩得入迷,要给予智者奖赏。智者提出按照以下规则给予他奖励:棋盘的第一格放一粒大米,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依次按2倍增加。国王答应了,以为奖励微不足道。但他最后发现,在棋盘的上一半,麦子的数量他还给得起,但是到了棋盘的下半场,大米的数量就成了一个天文数字,超过全世界历史上所有产出的总和。因此,埃里克·布林约尔松与安德鲁·麦卡菲在《第二机器革命》一书中指出:人与机器的赛跑可能到了棋盘的下半场,随着技术进步,人类工作岗位绝对减少的拐点可能就要到来。

人工智能可能取代许多“体面”的白领工作

近几年来,人工智能撰写体育报道、IBM沃森提供医疗咨询服务、高盛用人工智能取代交易员等新闻频现报端。机器提升了人类的肢体力量,人工智能则可以看作人类大脑能力的提升。人工智能技术使人类能够超越自身认知能力、更深入地理解复杂事物规律、更好地创造世界。但人们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各种便利、丰富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冲击。

人工智能与它那些不太智能的机器前辈们一样,虽然会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但却不是平均地惠及每一个人。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其海量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卓越的数据处理速度,因此人工智能系统或人工智能机器在重复性、数字化、程式化、按照既定规则进行大量运算的工作以及对于精确度、稳定性、快速响应等方面要求高的工作上具有优势。相反,人类更具有创新性,能够跳出固有思维,提出新的思想和概念,布林约尔松与麦卡菲将之概括为“思维能力、大框架的模式识别和最复杂程度的沟通”。就目前而言,人工智能系统还是软件驱动的,许多是以专业化的任务为目标导向,对另外的事务则无能为力。比如,AlphaGo虽然围棋战力处于超九段水平,但是如果让它马上去下象棋可能会被普通爱好者打败。此外,一些对人类而言非常简单的任务(如上下楼梯等运动),对于机器而言则需要大量的计算。尽管人工智能的技术已经显著提高,但还是受硬件、软件性能的限制,计算能力对于如上下楼梯等这类看似简单而实则计算量巨大的工作力有不逮。因此,受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影响最大的是那些程式化且容易数字化的工作,而这些工作多为办公室的白领工作。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已经可以从事文秘、账务处理、报税、证券交易、新闻稿撰写等程式化的工作,能够读取并识别医学检查结果、分析海量的法律案宗和文书,为专业人士提供解决方案建议。相反,那些需要人类本能反应、灵活性的体力工作则很难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或者说即使机器能在这些岗位替代人类,也是成本过于高昂、在经济上不划算的。

即使先不考虑人工智能是否造成就业绝对数量的减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会在其广泛应用的领域造成结构性失业在所难免。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失业人员需要通过就业再培训学习新技能和转移至新岗位,一些不能适应新工作的人将会彻底失去工作。如果说过去机器取代的是以蓝领工作为主,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话,那么人工智能正在取代许多“体面”的白领工作。这些白领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学习、练习才能胜任,一旦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大量人力资本投资即付之东流,这可能是我们担心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重要原因。

人工智能及相关支持技术和衍生服务有望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迂回生产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为了得到产品G,不是直接生产G,而是先生产可以用于生产G的各种装备、仪器A、B、C……等等。而且这一分工过程不断深化,产业门类和产品种类不断增加,出现越来越多新的工厂、工序,进而带来新的工作岗位的增加。人工智能同样也是社会分工深化的表现。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但需要大量的科学家、工程师研发人工智能的硬件、软件,开发各种人工智能服务,还需要大量的辅助性工作。这一轮人工智能浪潮是建立在深度学习算法和大数据技术的进步基础之上的。这就意味着,人工智能性能的提高,需要有大量的数字化素材供它进行学习。有些素材本身就是数字化的,如购物、上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字化信息,但是有些素材需要人工进行数字转化,例如对书籍、文献的数字化加工,对某些素材由人工进行标注。人类可以举一反三,例如小孩第一次见过一只狗之后,再见到狗他就会认出来。但是人工智能系统需要提供海量的数据供它学习,即举千反一、举万反一。例如,需要对成千上万张有狗的图片进行标注,人工智能系统经过分析这些图片后发现狗的特征规律后才能够在以后见到狗时实现准确地识别。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对图片进行人工标注,告诉人工智能系统,这张图片中的形象是一只狗。这就意味着,人工智能不仅会创造出许多高技能的工作,还会创造出一些不需要太多技能的工作。

作为一种最通用的技术,人工智能在各个产业、各个领域都有巨大的应用空间。许多新技术,随着技术成熟和市场需求的扩大,最后大都会演化为新的行业,如大数据、云计算行业、人工智能行业、3D打印机行业、VR行业等;同时这些技术在其他行业的应用(包括技术的颠覆与商业模式的颠覆),也会形成新的细分行业,如电子商务、网约车、网络直播、移动支付,等等。因此,人工智能及相关支持技术和衍生服务也有望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例如,2017年7月由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就提出,到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到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据普华永道(PWC)预测,到2030年,人工智能的规模将达到15.7万亿美元。

世界各国在人工智能技术上的起步水平差距不大,后发国家容易实现“弯道超车”

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其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改变,会影响到国家或地区产业的兴衰,从而造成就业的增加或减少。也就是说,人类就业不仅面对着与人工智能系统的竞争,还面对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竞争。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不同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劳动年龄人口供给充裕、工资水平低,但是资本缺乏,技术水平低,高素质人才供给不足;发达国家正好相反,工资水平高企,但是资本充裕,技术水平高,高素质人才供给充足。随着信息技术、运输技术发展带来的交易成本、运输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劳动密集型产业离岸外包到劳动力充裕的低成本国家,从而形成产业间和产品内分工的格局。但是机器人、3D打印、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成熟将在很大程度上使低收入国家丧失成本优势、缩小发达国家的成本劣势。随着工业机器人、在线协作制造成本的下降,以机器换人将更为经济。在智能化制造的推动下,生产系统更加灵活,多样化、小批量生产的成本不断降低,自动化和智能化工厂设在终端消费者周围可以在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提高对用户需求的响应速度,在发达国家开展更加个性化的定制生产逐渐具有了竞争力。兼之西方出现的逆全球化迹象,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有可能迁回发达国家,导致之前作为离岸外包主要受益者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投资的减少,并由此造成过早“去工业化”的风险,就业岗位也将因产业的衰落而大量消减。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积极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充分发挥了劳动力丰富、工资水平低的比较优势。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持续快速上涨,低成本制造优势正在削弱,价格优势持续下降,已经出现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国外低收入国家转移的现象。如果任此趋势持续下去,将对中国的就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引入人工智能系统和智能化生产设备,有利于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生产率、保持成本竞争力,而且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精致化程度,稳定制造业的增长和就业。同时,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世界各国在人工智能技术上的起步水平差距不大,后发国家容易实现“弯道超车”。事实上,中国无论从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从业人员规模还是国际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方面都已居于世界前列(仅次于美国)。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将会为中国创造出大量新的就业岗位。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李彦宏等:《智能革命: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变革》,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年。

②[美]埃里克·布林约尔松、[美]安德鲁·麦卡菲著,闾佳译:《与机器赛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

③[以]尤瓦尔·赫拉利著、林俊宏译:《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责编/张晓  姜成(见习)    美编/杨玲玲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人工智能   岗位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