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基于算法的人工智能与基于演化适应的智能

【摘要】从哲学、演化论及未来学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人工智能的高度发展将改变人这个物种的属性。未来社会的良好发展,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基于算法的人工智能与基于演化适应的智能两者能否协调起来。

【关键词】人工智能  演化适应  非自然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G303    【文献标识码】A

不管近期学者关于智能、人工智能的界定有多大差异,模拟人类智能的基于算法的人造信息技术都已进入快速发展期,这与过去人工智能(AI)概念提出后经历的相当长的缓慢发展期形成鲜明对比。可以说,软硬件的长足进步,令长期以来机器靠蛮力不可做的事情变得可做,而且做得很自然,图灵测试的实践意义日益淡化。就某一特定目的、特定领域,算法、网络、数据库合力造成的辅助智能,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现在再问“机器不能做什么”只有鞭策自己、改进算法、提升硬件的提示意义,原来的认识论甚至本体论意义已经不断消解。比如目前全世界范围的国际象棋与围棋界能够战胜高水平机器的人类棋手,不能说没有但少之又少。这意味着,在不明对弈机器所处的水平范围时,个人再没有必要与机器较量。

另外,与人相关的技术从来就是人的一部分,是人体物理-化学上和大脑心智上的自然延伸。很难想像,进入信息社会后,剥离或去掉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法离开的人工智能,人类个体和社会组织如何生存。抛弃高技术人造世界,多数人一起回到从前的技术水平生活,已经不现实。但是相当多技术人员和人文学者对于人工智能的快速推进感到担忧。

人工智能的进展大概有三个层次或者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造智能体辅助人完成与人相关的特定任务和简单的任务组合。在第二个阶段中,人造智能体能够真正自主,相当于有了“自我”。自主并不要求具有人的“自我意识”。第三个阶段则是人造智能体可以不依赖于人而复制自身。

现在,人工智能还处于第一阶段。第一阶段的发展已经处于部分完成时的状态。专门人工智能已不需要论证,只会一天比一天厉害,一开始让人惊奇然后变得几乎没有感觉,因为人们很快会适应新技术,不适应者会被淘汰。此阶段,理论家经常提起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问题,用来批评单一功能的专门人工智能的不足,其实这不是根本性的问题或者是个伪问题。多少算通用?人的智能真的都通用吗?现在谁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同时又会下棋、查打?再过若干年,甚至可能找不到完全单一的人工智能装置,模块组装、线性叠加似乎饱受诟病,但是即使如此也会产生足以令人吃惊的综合性智能。况且,实际上每两种近乎独立的人工智能相遇、组合,总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而是非线性融合。不断融合下去,就一直走在通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道路上了。

第二阶段目前看还没有大的突破,这也许是幸事,因为在人类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过早开发出这类东西未必是件好事。如果不考虑伦理问题,单纯从智能推进角度看,此阶段有重要意义。最近,《自然》杂志报导的完胜阿法狗的阿法元不同于前面数代弈棋机,它完全从零开始自己摸索着快速学习,而不是借助于人类留下的大量棋谱进行学习,结果十分惊人:不参照人类棋谱不但无害处反而有好处!这也暗示,以前用人的经验辅导机器可能反而把机器教坏了。当然,阿法狗的成功未必能推广到所有领域,但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开始,可能有助于开辟非人类中心视角。

第三阶段涉及自我复制以及加入自然界中的自然演化。这相当于人如上帝一般创造新生命。但人也许只能开心一瞬间,因为一旦机器能够自我复制,它们就可能不再自愿忍受人的干预,进而机器也想成为上帝。那时是怎样的世界,现在还难以想像,科幻对此也仅进行了初步描述,场景并不美好。作为科幻作品一般总得有个收场,通常是找到某个漏洞,正义战胜邪恶。实际的未来社会,谁战胜谁不好说,那时善与恶可能要重新界定,人在建立契约中扮演什么角色也是未知数。这样的时代大概不会在短期内到来,长远看它却是一种高概率的可能性。

目前炒得非常热的人工智能都是人类中心论的。这很容易理解,人工智能自然是以人为榜样为智能标杆而设计的。在这样一种观念下,先是让机器具有人的某一专一本事,对此已经个个突破;然后是让机器具有两项、多项以及各项本事,对此一切正在路上,达到终极目标也还有很远的路。但是,除此之外,还有非人类中心论的智能。在世界上不仅仅人类具有智能,其他许多主体也具有智能,比如鹰、狗、蚂蚁、大象。广义的智能甚至可以延伸到植物界、菌界,植物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智能的行为、特征。

人的智能以及其他生命的智能其实都是长期缓慢演化出来的(这与最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遗传算法并不是一回事,遗传算法只是一种高度简单的模型),达尔文演化论非常适合于讨论此过程。这种漫长的演化过程与阿法元之类快速学习过程,是相当不同的。后者依托于物质世界(总在基于一定的硬件),至少目前是,并且是在先前演化出来的智能基础上前进的。有人提出人工智能可行性的演化论论证(evolutionary arguments),接着有人提出质疑,然后又有人对原来的观点加以捍卫。

对于长远智能发展,不得不全面权衡、评估如下两类智能发展过程:一是有机体演化适应过程;二是机器基于算法的学习过程。前者在地球上从生命出现时就已经启动,至今已有30多亿年的历史,而后者是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算起,到现在还不到一百年。前者速度慢,后者速度快,但前者并没有停下来。体质人类学研究似乎表明,在最近几万年间人脑的演化趋于变缓,而恰在这期间的最近一小段时间里人工智能出现并飞速发展。最近两百年医药卫生保健的快速发展,使得原来意义的自然选择过程走样,强烈打上人工选择的烙印(抗生素的不断升级并不是好兆头)。现代文明将人的智能区隔为两个不容易交往的部分,加剧了心物的二元对立,长远看将不利于人这个物种在自然界中的生存,除非人认可自己变成越来越比特化的主体。

从哲学、演化论及未来学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人工智能的高度发展将改变人这个物种的属性。人的自然性、物质性将不断弱化,人与非人动物、植物、土壤、岩石的相似性趋弱,人与自然的关系将重新界定。就价值判断而言,有人认为这很好,而有人认为前景暗淡。

在我看来,未来社会的良好发展,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基于算法的人工智能与基于演化适应的智能两者能否协调起来。单调的非自然化趋势,将加速人这个物种的毁灭,显然人消失后其他物种并不会都消失。试图主宰盖娅(希腊神话中的大地之神)的人类,只不过早早离去而已,“人类世”之后,演化依然还在进行,人将没有资格参与和旁观。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参考文献】

①刘华杰:《殿里供的并非都是佛》,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责编/宋睿宸    美编/杨玲玲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人工智能   算法   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