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愿景
中国经济的未来怎么样?十九大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值得期待的蓝图,我们把它翻译成经济学的语言去解释。
第一个节点是2020年。经过我们的测算,按照2016年的美元计算,2020年我们人均收入应该能够达到1万美元,这个数字非常接近于世界银行所定义的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即1.2万美元。
当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远不只收入水平这一项。2020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我们的人均收入将会达到美国的27%至30%左右。到了2020年,中国人也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没有拖全球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后腿,迈入了平均水平之上。
从另一方面看,由于全球的发展是极其不平衡的,高收入国家的水平很高,但是有大量的地区发展水平较低,两极分化严重。所以,到2020年,当我们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时,同样可以使全球不平衡的格局大大改善。2020年绝对不只是收入水平提高,更重要的是全面消灭贫困,把过去非常贫瘠的农村转变为现代化的富裕农村。
2035年,十九大描绘的蓝图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层面上而言,我们就跨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了,发展水平进入中大型国家30强,而且人均GDP将达到美国的50%。这个意义很重大,按一般的发展规律,只要人均GDP到了美国的50%,经济就会比较稳定,因为我们的人口数量是美国的4倍。折算下来,届时中国经济总量就将是美国的2倍以上。
到2035年,我们的人均收入水平将跟西班牙差不多。老百姓收入水平高了,社会民主、法治、百姓的文明程度以及百姓的心态,都需要跟上。
2050年,我国发展水平进入中大型国家20强,人均收入和法国差不多。人均GDP应该至少达到美国的70%,GDP总量是美国的2.8倍,这是一个很大的发展前景。2050的发展目标,绝对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社会不断进步,社会法治、民主、文明建设得更加完善。
2020、2035、2050,这些美好愿景会不会太乐观?事实上,这样的推算是保守的。比如达到前面所说的那几个标准,只要我们在前面的13年按照5.5%去增长;接下来的10年按4%增长——4%是最近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的发展速度,不算很高;再接下来最后那10年按3%增长——3%也不算什么,美国也有几年增长速度达到3%;按5.5%、4%、3%这个标准区间发展。
新时代中国经济面临六大挑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对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够实现的,一定要有艰苦付出的思想准备。哪些地方需要我们艰苦付出呢?我们未来的挑战是什么呢?新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些新思维,有几个方面需要特别关注。
金融危机坚决不能有 国际经验证明,一旦发生金融危机,经济发展可能倒退十几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砸锅卖铁,老百姓连金戒指都卖了,韩国第一国民银行也被卖给了美国私募股权公司。整个金融体系元气大伤,优质企业也得不到融资。
金融危机到底会以什么形式在这些国家出现呢?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自己没钱,借了很多钱。别人忽悠你,“你经济发展情况不错,我利率很低,借给你吧。”拉丁美洲国家、当年的东南亚国家、韩国都是这个情况,别人忽悠他们,借钱给他们。但是,之后债主们突然就变脸了:“你们的经济发展好像不太好,你们的企业好像竞争力量不太行,你们的政治制度没搞好,我不跟你续约了。”甚至说:“你把钱提前还给我吧!”拉丁美洲反反复复的金融危机就是这么产生的,这叫“国际收支的危机”。中国出现这种危机的可能性不太大。中国目前是储蓄大国,同时我们从外面借钱非常谨慎。
关键在于必须提防第二类金融危机。第二类金融危机有点像2008年美国式的金融危机——金融体系自身没有建设好,过分依赖贷款、投资,于是产生了一大堆不值钱的金融资产,短期内的交易一旦出现问题,大家都去抛售。这一些商品抛售资产价格下降,导致公司破产,金融体系缩水,金融体系一缩水实体经济跟着倒霉。
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017年7月份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关键词也是“稳定”,不能发生风险,这是底线,坚决不能突破。
目前,中国的主要金融风险是流动性太大,大量的金融资产以流动性很强的存款和现金的形式存在,约合23万亿美元,而央行只有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按照现在的换汇制度,只要有5%的中国人不相信中国的金融体系,准备要出国,我们的金融就会出现问题。所以未来的十年、二十年,资金跨境的流动恐怕都需要管理,绝对不能听一些所谓的国外主流学者、经济学家的忽悠,这条线是不能碰的。如果把这些银行存款和现金逐步转换成老百姓持有的公司债和国债、地方债,使流动性下降,情况会稍微好一点。
大国发展思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有很多表现,包括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从经济层面来讲,我们现在集中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平衡。即使是两个相邻的省份,经济状况差距依然很大。江苏省是全国人均GDP最高的省份之一,人均GDP是安徽省的2倍以上;安徽省人均GDP全国倒数第六,这就是中国经济的不平衡。
不平衡恰恰是经济增长的潜力,就是要让那些短期内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地区发展起来。这就是我们大国发展的潜力,归根结底怎么弥补发展不平衡?经济层面上讲,资源尤其是生产力要素,要流动起来:或者资金带着技术从江苏流到安徽,或者是人口从安徽逐步挪到江苏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