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文化研究具有交叉学科的丰富内涵,兼具创新性和包容性,虽属冷门学科,却也有成为显学的潜质。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时特别指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
以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梵语文学研究为例。梵语文学研究是丝路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翻译与研究的有机结合,而翻译成就极大地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将梵文作品翻译成中文,正是将丝路文化纳入中国文化的过程,也是以中国为中心,让丝路智慧本土化,转化为中国智慧的过程。让印度的璞石化作中国的美玉,丝路智慧正是这样一步步走近中国,融入中国。加强梵语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必将为丝路文化研究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对国外宣传介绍我们自己的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对异质文化的包容与接纳,同样是文化自信的表现,而且可能是一种更为强烈的表达,类似于“我的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显然,这里的“文化”不是单数,而是复数。中华文化,纵向来看,是五千年的文化集合体;横向来看,是56个民族的文化共同体,是不同文明、文化融合的产物。从立足本土文化研究的角度,纵观古代历史,凡是文化异常繁荣的时期,都是异质文化交融碰撞的时期。比如,东汉末年佛教的传入,唐代基督教(景教)的传入,清末西学的传入,等等,都是如此。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所说,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越来越多的异质文明的传入,势必带来本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如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我国的重要邻邦和合作伙伴,研究丝路文化,理解丝路文明,有助于做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知己知彼、互利共赢。让整个世界的精华为我所用,这就是最大的文化自信,是站在中国文化立场上的、包容世界的、最大内涵与外延的文化自信。
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涓涓细流般的文化交往从未间断。无论疾风还是骤雨,无论烈日还是冰雪,无数的使者、僧侣和商旅在这条绵延古道上坚定而无声地书写着它的繁荣与辉煌。对丝路文化的研究和将之纳入到中华传统文化范畴的努力,也同样需要有这般不改初心、坚若磐石的决心和勇气。罗马、安息、贵霜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这也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富有无穷学术魅力、具有无限拓展空间而被中外学者持续关注的重要原因。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梵文研究及人才队伍建设课题“戒日王戏剧翻译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zh019〈220100020015〉)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梵文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尹霞 马建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