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文化自信的认知与表达

核心提示: 作为一种固有的传统,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本、民族复兴之基。文化自信是人们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历史传统、价值内涵和现实意义的认识、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念。理解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与时代特征,有助于我们建构民族复兴的未来进路。

【摘要】作为一种固有的传统,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本、民族复兴之基。文化自信是人们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历史传统、价值内涵和现实意义的认识、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念。理解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与时代特征,有助于我们建构民族复兴的未来进路。

【关键词】文化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个自信的民族既需要知道自己的来处,又需要明白自己现今所处的位置,更需要知晓未来将走向何方。这样,它才会依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品格,在自觉中自醒,在自醒中自信。

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

中华文明是世界诸多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尽管历经王朝的更替、国家的分裂、外敌的入侵,但仍凭借自身强大的修复功能,最终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屹立在历史长河而不倒。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技术等各个方面,中华文明都曾长期领先于世界。比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中国甚至是世界都产生了重大意义:造纸术的发明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指南针在南宋时期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地理大发现,这是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的开始;印刷术经朝鲜传入日本,后又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有利于解放思想;火药的发明,更是促进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为资产阶级打败封建贵族阶级提供了条件,使人类社会由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的发明使得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得以传播和继承下来,也使众多优秀的文化典籍得以流传。

自近代以来,虽然中国曾长期陷于“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屈服。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才彻底地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重任,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此期间,从器物到制度,从制度到思想,中国人不断地向西方学习,并在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发展。

当然,一度的落后也使中国人丧失了自信,以致向有夷夏之防的华夏民族,心理上渐渐偏向西方文明中心论,认为西方的都是好的,而对本国文化丧失信心。此外,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断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与文化侵略,妄图“欲灭其国,先灭其史”。针对种种迹象,强调文化自信是至关重要的。思想之源在于教育,欲正文化自信,亦应着力于教育。通过教育使中国人构建正确的“三观”,从而提高思想上的觉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了解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以达到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不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文化自信的时代特征

思想是最强有力的武器,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增强文化自信。这里所指的信心,既是建立在改革开放以来累积起来的强大物质力量基础上的信心,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还有横扫一切颓唐之气并代之以硬朗的骨气、底气的信心。这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

首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学校不光培养“现代工匠”,还要培养品德高尚的翩翩君子,这就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学习。教育应适当加大中华传统文化课的比重,将传统美德贯穿于教学,培育品德高尚的学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源泉,“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对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我们才能以自信的姿态出现在别人面前。

其次,对革命文化的自信。此处的革命文化特指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留下诸多宝贵精神。了解、学习中国共产党建党历程以及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的成就,有利于人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信仰,也有利于人们保持吃苦耐劳、不怕牺牲、刻苦钻研、乐于助人等传统优秀品德,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

最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先进文化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1990年,美国学者约瑟夫·奈首次提出“软实力”的概念。文化软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而且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背景下,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以为中国在世界舞台展现“中国气派”“中国声音”提供强有力的底气。

文化自信的当代进路

建构文化自信的进路,既要尊重、洞悉、认同我们的过去,更要知晓、信任、仰望我们的传统,只有在过去的时空中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的民族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文化需要主体意识,如果缺乏主体意识,民族的灵魂就没有立足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要途径,而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要通过学习传统经典,从知识的原点去了解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当一代代中国人都认同、继承进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假以时日,国人的文化自信必定会有大的改善。

在青年一代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即“两创”方针)中国经典思想的表达。鲁迅在《准风月谈》中说:“旧瓶可以装新酒,新瓶旧酒也可以装。”这句话对于中国经典思想也同样适用。如果将“两创”方针用于中国经典思想,将中国经典思想与时代因素相结合,为其注入新的活力,青年人也就自然愿学、乐学。正如当今的年轻人,比起中国传统节日,更热衷于过“洋节”。因为当今社会并不像古代一样,要遵从诸多的繁文缛节,年轻的一代人热爱自由,所以他们更喜欢自在、无拘束的“洋节”,而不喜欢相对古板无趣的传统节日。对于中国经典也是同理,现在流行白话文,很多人连古文经典都不能读通透,又何谈自信?古文阅读能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但是若能对中国经典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局面亦会焕然一新。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是最符合当今中国发展的选择。我们得以成功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传统、对自己将要走的道路有着清醒的认识。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代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成功之处,不但可以宣扬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取决于对价值观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要增强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就要弘扬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对我们所处文化体系的过去、现在、将来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知与表达。

(作者为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汤恒:《文化自信的来源及价值》,《红旗文稿》,2017年第18期。

②张志娟、泰东方:《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育途径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第12期。

③杨叔子:《精辟的见解 深刻的教诲》,《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9期。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责编/杨鹏峰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温祖俊]
标签: 认知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