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新时代的更高水平国家治理(2)

权威专家解读十九大报告在治理领域的重大创新突破

中国不断参与到全球治理的实践中,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新方案

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王辉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各国人民“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如今,一带一路、亚投行、上合组织等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能量。随着人民币加入SDR(特别提款权)、杭州成功举办G20峰会等,中国不断参与到全球治理的实践中。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表示,“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巩固G20国际经济合作的首要地位;依托加入特别提款权,促进国际金融治理体制改革;继续加强南南合作,推进中非关系深化发展;通过亚投行和金砖银行等加强合作共赢的多边开发;充分利用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新方案。

展示基于中国智慧的中国式治理之道

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张孝德 :

十九大报告展示了基于东方智慧的中国式治理之道。十九大对体现中国智慧的中国式治理之道的阐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矛盾分析法审时度势,准确判定发展阶段。二是坚持以主体思维智慧处理了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自主与开放、发展与独立的关系。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三是坚持以系统整体协调思维,探索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环境五位一体的综合治理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治理理论和实践创新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邵彦敏:

十九大报告与时俱进地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条件出发,深刻全面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治理问题。报告以开创性、历史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视野,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提出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报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业提升到党的工作、社会事业、人民发展三者在理论认识层面的辩证统一;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及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提升到实践方针层面的辩证统一,从而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是十九大报告关于民生与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论述和全新突破,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深化创新。

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总结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杨龙:

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后中国经济出现产能过剩、产业低端化、内需不足等结构性问题,“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这个判断已经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用“新常态”描述中国经济,指出中国经济已经转为中高速增长,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要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消费对经济的贡献。这是对社会生产力达到较高水平条件下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表述。不久之后,中央又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推进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使经济发展走向平衡,经济发展更为充分。再后来,中央进一步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落脚点就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十九大报告里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论断也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政策的阐释与提升。

图像 4

社会治理的新理念、新模式与新方向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长、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徐家良:

党的十八大报告使用了16个社会管理,十九大报告使用了10个社会治理,尽管一词之差,意义与价值完全不同。

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以政府为中心,企业和社会组织是辅助性的,办事效率低,对社会需求回应慢。而现代的社会治理模式,政府是一个主体,企业和社会组织也是主体,由于调动了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有效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办事效率高,对社会需求回应快,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在社会治理新模式下,逐渐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老百姓主人翁意识增加,社会组织主体性突出。

在原有社会治理格局基础上,寻找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加强社会治理的强度和力度,提高有效性和回应性。创新社会治理不仅要在理念、思维与价值上有所突破,同时,还要创新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与运作模式,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际需要。

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在工业、农业、国防与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社会治理的最高宗旨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们在最大程度上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关怀,形成生活工作有机共同体,这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方向,是一切社会治理工作和行动的指南。

打造统一公开透明的公共资源治理体系,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苏世民书院副院长 程文浩:

以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公共资源,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各类经济社会活动的依托。过去,我国的自然资源主要实行类别管理。例如,土地资源由国土资源部门管理,森林资源由林业部门管理,水资源由水利部门管理。由于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加上部门利益的影响,导致各自为政,造成自然资源的人为割裂,难以形成统一的管理政策和协调的管理体系。

十九大报告提出,“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预计此项改革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自然资源当前的割裂状态,有助于建立起一个规范统一、协作高效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

实现自然资源的统一管理只是改革的第一步。统一管理后的下一步,就是要实现自然资源管理的过程透明以及分配过程的公开公平。土地、矿产等资源经济价值极高,而现有的分配体系不够公开透明,导致资源分配过程曾产生大量的权钱交易和腐败案件。因此,提高自然资源管理和分配过程的公开透明是从源头预防腐败的关键。

以自然资源的统一管理为契机,国家还应逐步实现对广义的公共资源(包括空间资源、无线信道资源、空域资源等)的统一管理和统筹分配,最终建立起一个统一决策、透明管理、公平分配的公共资源治理体系,保障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夺取反腐败的“压倒性胜利”,形成全社会的“腐败零容忍”

江西省党风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廖晓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巩固压倒性态势和夺取压倒性胜利这两个“压倒性”的提法,不仅展现了反腐败工作的重心和决心,也明确了反腐败的方向和导向。近年来,我国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取得了腐败治理举世瞩目的成效,制度建设的外在约束力得到彰显,广大干部的内在自觉性得到激发,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氛围正在形成。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如磐石的反腐决心与努力下,在全社会打造一个人人憎恶腐败、人人耻于腐败和人人不愿腐败的“零容忍”氛围,确保共产党的执政安全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推进共建共治共享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彭迪云:

社会治理是一项事关发展全局的德政工程、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为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

面对当前社会治理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治理“四化”新要求,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增强社会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一是坚持开放共治,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以合作、互通、共享的理念,让政府和社会各归其位、各司其责,推进社会善治,打造命运共同体。二是坚持依法办事,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着力构建社会行为有预期、管理过程公开、责任界定清晰的制度架构,运用法治思维及方式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三是坚持联动融合,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提高治理的可预见性、精确性和高效性。四是坚持风险防控,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推进社会治理专业化。

治理强国是建成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方略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刘俊祥: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新的概括,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表明,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也将经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三次历史性飞跃。现在,我国迎来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因此,建设现代化强国既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现代国家治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

实践证明,中国的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离不开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强起来”的中国必需成为“治理强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强国治理”。总体而言,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观相适应的现代国家治理理念,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其一,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现代化进程,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有效国家治理密不可分,它助推着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其二,与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现代化进程相适应,中国的国家治理也可理解为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为了“站起来”的国家治理,到为了“富起来”的国家治理,再到为了“强起来”的国家治理。其三,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这意味着,开始“强起来”的中国,正处于从大国向强国、从富国向强国发展的时期,因此中国的现代国家治理需要解决“富强国家”和“强大国家”的有效治理问题。其四,中国要“强起来”,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说,“治理强国”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方略。

党在新时代领导社会治理的使命与担当

华东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吴新叶:

在过去的实践中,中国社会治理在落实政府责任、秩序优先、民生关怀与基层自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在形成体制格局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根据十九大所描绘的图景,当下的社会治理站上了新时代的新起点,新的使命就是要能够有效回应和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具体有三:其一,共建是路径,其目标是实现有效治理,侧重于整体而非局部、结果导向、抓主要矛盾等治理路径及其优化;其二,共治是机制,其核心是实现合作治理,即探索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其三,共享是目的,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即社会治理的价值归宿是人民。根据十九大报告精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更充分享有改革开放的成果。这三层相互联系、边界明晰的社会治理含义,同时也为党的执政提出了新任务,成为党在未来领导社会治理的责任和担当。

关于十九大报告中的新提法,其一是增加了“共治”。这强调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机制”问题,目的是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与居民自治的互动。其二更加强调“有效治理”。这是共建的认知发生了变化,“有效治理”更加适合当下中国社会治理的时代使命。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
标签: 新时代   水平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