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党建 > 正文

融合党建:港闸区基层党建实践新探索

港闸区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融合基层党建新路径,着力于把基层抓实,把基础打牢,探索党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机制。

一、工作融合,将党建工作嵌入中心工作目标体系

1、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相融合,统筹党建资源,提升执政能力。近年来,港闸区的基本做法是:一是“一岗双责”严格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出台《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抓党建“一岗双责”工作的实施意见》,履行双重责任,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指导、同检查、同考核、同问责,着力形成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互促双赢的良好态势。二是实施村(社区)党组织评星晋位管理。研究制定《全区村(社区)党组织“评星晋位”工作实施办法》,实施村(社区)党组织星级化管理,将党建、经济、社会事业等工作通盘纳入,星级评定与党内推优、年薪报酬挂钩,连续两年排名末位党组织,进行专项整顿。三是推行基层党建责任清单制度。出台《关于建立基层党建“2+2”责任制的通知》,建立2份清单和2项书记项目,落实班子责任清单和成员履职清单,将基层党建“2+2”责任制落实情况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基层党建考核,与绩效考核挂钩,建立班子成员党建联系点制度,全面明确党建联系点126个。

2、党建工作与基层民生相融合,统筹社会资源,提升服务能力。基层党建直接面对基层群众,区委在推进基层融合党建过程中始终围绕关注民生的重心。一是“三式”服务并举促基层治理融合。针对农民安置小区多、管理难的问题,从居民群众实际出发,探索 管家式精细化管理,强化基层党组织自己的物业公司统筹小区管理,物业公司按照党组织要求做好具体工作,教育引导居民自觉维护小区环境,提供保姆式便民服务,智能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儿童乐园、健身馆、培训教室、线上线下联动的便民超市等设施涵盖了居民生活方方面面。强化“融入式”教育引导,开展“楼道党员亮身份”、“好人来吧”等活动,通过党员带家庭、家庭带邻里、邻里带楼道、楼道带社区,以群众融入、楼道融合促进社区和谐,激发社会正能量。二是“四点半学校”促外来人口融合。全区建成11所“四点半学校”,聘请退休教师、“五老”志愿者、大学生村干部,为外来务工子女提供公益性的学习帮助。先后开展各类活动,让“四点半学校”成为了孩子们快乐的第二课堂,家长们也增强了对基层党组织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三是“幸福门铃”结对帮扶促老年人融合。港闸区“幸福门铃你来按”行动,让社区志愿者与住的相近的独居老人结成帮扶对子,建立起347户空巢、独居老人的信息档案。当老人们需要帮助时,按下身边门铃求助,结对志愿者就会提供应急服务。

二、功能融合,将党建网络融入社区建设

1、创建“5+X”惠民街区,打造街区统筹党建。积极探索街区统筹党建新模式,创新组建街区党委,形成以一站式服务平台、惠民餐厅、爱众超市、五分钟文化圈、群乐汇大舞台5个惠民阵地及“x”项特色惠民功能为主的“5+X”党建惠民街区,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推动基层党组织有效覆盖和作用发挥同步提升。这一做法被《新华网》、《省委办公厅快报》《党的生活》宣传报道。全区建立惠民街区5个,为街区群众提供5大类29项日常便民服务,制定街区各类型党组织党建责任清单。此外,惠民街区党委牵头组建工作联席会议,开设“135”民主议事厅、党群会客厅、社区矛盾协调室,把隶属于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联系相对松散的党组织联结为紧密型的党建共同体,以民主协商方式共商区域内公共事务,形成了“便民晾衣架”、“学后小堂”、“民生110”、街坊调解室等基层融合党建特色载体。

2、党员服务室促精细化服务融合。在社区网格中创设党员服务室,将服务教育引导群众阵地前移至群众家门口,通过构建“365”精细化服务模式(3级联动、6个步骤、5项引领),实现服务惠民“零距离”。这一做法被《党的生活》等媒体宣传报道。“三级联动”是部门联动、街村联动、域内联动。组织全区机关党员干部开展轮驻党员服务室活动,安排街村两级党员干部定时到党员服务室“现场办公”,推进区域内党员志愿者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全区173家党员服务室2016年为民办实事275件,化解信访积案52件。规范党员服务室为民服务的“六个步骤”,通过掌握民情、建立台帐、实时办理、结果公示、群众评议、动态考核六个步骤来惠民生解民忧。党员服务室通过开展“服务引领、宣讲引领、典型引领、法治引领、文明引领”五项引领行动,发挥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

三、载体融合,以资源共享推动融合党建

1、以“周六课堂”为党员干部认知融合抓手。作为党员干部学习的一项抓手,“周六课堂”成为党员干部集中学习的优质平台。全区街道(开发区)每周六上午用两个小时的时间组织集中学习,举办法制观念、廉政教育、经济形势分析等专题讲座,形成了固定的学习安排。市、区理论宣讲团成员开展专题理论讲座;区文明标兵、道德先进人物进行理论宣讲;区级机关部门走进“周六课堂”。同时,利用街道网上党校平台增设《周六课堂》专版,为干部提供线上学习平台。

2、以 “悦读坊”建辖区居民地缘融合平台。为了居民群众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全区共建成悦读坊63个,与群乐汇大舞台、文化长廊等公共文化设施相互交融,真正实现五分钟文化圈。同时,社区居民也会将自家图书放入悦读坊,以书会友已经成为悦读坊鲜明特色。组建社区老党员、老干部志愿者、大学生村干部在内的志愿服务团体定期维护“悦读坊”。利用“悦读坊”平台,由教师志愿者带领社区留守儿童经常性开展阅读学习活动,“亲子阅读”、“悦读坊读书带头人”评选等活动,丰富内涵,在社区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3、借“诚善和家廉”造人际情感融合载体。港闸区的5个惠民街区通过做强社区党建文化这一载体,用积极向上的文化引导发展。秦灶街道民安花苑惠民街区依托现有诚信街区综合平台,以“诚”的文化特色突出党建引领。港闸经济开发区龙潭惠民街区建立党性教育的“党史馆”,以“善”的文化氛围和理念感召群众。陈桥街道仁和惠民街区坚持以“和”文化主线,将人文元素融入社区服务之中。幸福街道惠民街区以“家”的文化理念,打造“睦邻驿站”主题品牌。唐闸镇街道在党建惠民街区专门设置集廉政书法作品创作、交流、培训、展示于一体的阵地“廉香屋”。依托唐闸书画院60多名优秀书画家的丰富资源,营造了“忆廉、思廉、品廉”廉政文化氛围。

四、制度融合,以有效规范保障融合党建

1、六步“说事”制度促融合。建立让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说事”制度。在社区治理中出现具体问题和矛盾时,通过“六步法”通知居民代表、党员代表和楼组长共同议事。开门说事,采取接待群众说与登门入户说相结合、固定时间说与随遇随说相结合、当面说与电话书面说相结合的方式,让群众随时、随处可说。分类理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分类登记,对于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和牵涉面大的难题,形成议题,逐级向上反映。民主议事,对牵涉面广的重大事项,采取民主协商、集体决策的办法确定解决方案。明责办事,按照“分类办理、分级负责、上下联动、整体配合”的原则办理事项。公开评事,建立说事议题反馈、结果公示等制度,接受群众监督。追踪查事,由社区党员和居民代表组成的“居民说事”督办组,对一般问题定期督办,重大问题跟踪督办,对办结事项,及时反馈。

2、“党员活动日”成效引融合。借助党员活动日载体,开展“党建惠民进社区”“法在基层与法同行”、“志愿服务春风行”等服务惠民活动。在村(社区)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将学习教育、民主议事、为民服务等内容有机结合,通过集中辅导、典型说法、远教点播等多种形式,提高党员活动日实效。紧贴党员生产生活实际,将活动日课堂向项目工地、田间地头、街区小巷延伸。通过举办安全生产示范、技能比武等移动党日课堂,有效增强了活动的吸引力。建立每月20日党员统一活动日制度,实现“统一活动日”912个基层党组织,11615名党员全覆盖。聘请大学生村官、离退休干部、党员志愿者等作为宣传员,针对在外流动党员、年老体弱党员、有诉求党员等特殊群体,积极开展“送学、帮学”活动,确保参加对象无遗漏、全覆盖。

下一阶段,港闸区将继续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找准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结合点,切实推进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有机融合,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新一轮发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和政治优势。

[责任编辑:王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