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沙害,刻不容缓!
治沙苦干还需巧干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荒漠化防治工作,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等一系列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张建龙说,在荒漠化防治中,这些工程对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的集中治理和严格保护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沙漠、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的面积占到全市总面积95%的鄂尔多斯,无疑是“三北”防护林建设的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之一,库布其是鄂尔多斯荒漠化防治的主战场。
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是土生土长的库布其人,1988年来到杭锦旗盐场当场长。盐场就在大沙漠里,每卖1吨盐,提取5元用来栽树,一点一点地干起。
鄂尔多斯市伊旗霍洛林场护林员贾道尔吉记得,1985年国家组织“栽树大会战”,他们在哈拉沙作业区种树,树苗要靠人力背几十里沙路送来。贾道尔吉一次背六七捆沙柳,60多公斤,每天都累得精疲力竭。
治沙需要苦干,更需要巧干。“全国各地在沙区造林中,特别注重科技创新,遵循自然规律,适地适树、以水定林。”张建龙说。
以库布其为例,在艰苦实践中,人们探索出一套成熟的治沙方案:乔灌草和封育、飞播、人工造林相结合,以路划区,分块治理,锁住四周,渗透腹地。“以前,最优秀的林业工人几分钟都挖不完一个树坑,现在我们单人10秒钟可以很轻松地种下一棵树。”亿利集团库布其生态事业部首席科学家韩美飞说。
单人,10秒,种下一棵树?不错。在沙地上,一位小伙子左手拿着一根沙柳枝,右手将铁头水管轻轻插进沙里。瞬间,水流就在沙地上冲出1米来深的小洞。他将柳枝插入孔内,这就成了。挖坑、栽树、浇水一次性完成,用时不到10秒钟,成活率超过90%,与传统方法比,效率提高14倍。
没水的地方怎么办?那就螺旋钻打孔。沙漠表层虽然干旱,深层也有地下水,这方法成活率也能达65%。
亿利集团近年来根据沙漠的地质特点研发的这种“水冲种植法”“螺旋钻打孔种植法”,大大提高了沙漠造林的效率。如今,王文彪已带领大家将6253平方公里的沙漠变成了绿洲,小盐场也壮大成亿利资源集团。
与28年前比,鄂尔多斯森林覆盖率已从不足3%升到26.7%,植被覆盖率超过80%。治理区内的沙丘高度平均降低了近50%,年均降雨量由100毫米增至300多毫米,部分区块地表还出现了腐殖质层。
“中国往往把复杂的技术简化,能够在世界各地推广。”吉尔吉斯斯坦丝绸之路研究中心副主任阿斯兰贝克·欧姆科夫建议其他国家从库布其引进治沙技术。
通过苦干和巧干,过去5年,我国荒漠化、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内蒙古,荒漠化、沙化土地分别净减少了41.69万公顷、34.32万公顷,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则平均每年净减少1980平方公里。
中国一举扭转荒漠化趋势,成为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
靶向施策标本兼治
“库布其治沙创造了奇迹,这个成功源于中国政府在改善生态的同时,还帮助沙区人民脱贫致富。”巴基斯坦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院主席沙法特·卡卡赫尔说。
我国荒漠化趋势得以成功扭转,正是得益于精准施策、靶向治理。
土地荒漠化既是生态问题,也是贫困问题,治沙与治穷必须紧密结合,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荒漠化。沙区多是贫困地区,也是精准扶贫的主战场。全国830个贫困县中,有290个深处沙区。
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为例,最初设想是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北、华北、东北406万平方公里国土上,人工造林添绿,重点治理风沙危害、水土流失。随着工程的推进,营造薪炭林也被列为工作重点之一。这是因为在沙区,林木稀少,老百姓全靠扫羊粪、刨草根解决燃料问题。“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通过营造薪炭林,解决了老百姓生产生活所需的燃料、饲料、肥料问题,进而间接保护了植被,减少了沙化和水土流失。
张建龙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吸纳贫困人口参与沙区生态建设与保护、实施沙区灌木林平茬及加工扶贫项目、培育沙区特色产业,成功探索出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的防沙治沙新路子。
格什朝格图所在的道图村,就是整村脱贫的典型。全村以前散居在库布其沙漠里32户牧民,如今通过扶贫搬迁,都聚居到牧民新村,从事种树、养护树木、旅游等与沙产业相关的工作,每户年均收入一二十万元。格什朝格图又和妻子开了一家旅游饭庄,每年纯收入10多万元。
国家林业局数据显示,“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918.5万公顷,其中经济林667万公顷,1500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了稳定脱贫。目前,全国沙区农牧民收入持续保持了18.6%的年均增幅,贫困人口减少到2015年的1597万,贫困率由40.7%大幅下降到12.4%。张建龙说,我国北方重点沙区有灌木林资源约3.3亿亩,其中有1000万亩亟待平茬复壮,平茬枝叶加工利用,增收潜力仍然很大。
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生态美,百姓富,中国向世界提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