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宏观大势 > 正文

从“人民的获得感”看全面深化改革

作者: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副教授 蒋昌建

十集电视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展现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史诗,也使我们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体会到改革的伟大意义和现实作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此,一切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安排及其制度绩效,要能够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把“蛋糕”做大,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有更多的美好生活体验。

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美好生活体验,强调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绩效不能只看总量的增长,不能只看经济增长,要看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要通过全体人民的最基本的生存体验和发展体验来检验改革成功与否。生存体验是一切美好生活体验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把全面改革的关注点仅仅放在经济增长的总量上和社会发展的宏观数据上,而是紧紧盯住7000万贫困人口这一基本事实。让7000万人脱贫,让他们有更为美好的生存体验,为他们能够获得更高层次的美好的生活体验创造条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工作。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美好生活体验,注重的是全面深化改革中新确立的制度装置,不是简单的制度变迁,而是能够切实地给广大人民带来制度收益。制度作用于人,而人各有别。全面深化改革中精准扶贫的一系列制度装置的设计与推行,取决于对扶贫对象的精准画像,这决定了他们需求的精确定位,他们自身获得美好生存体验的资源条件的开发和相关能力的激活。产业扶持政策、转移就业政策、异地搬迁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这些制度装置覆盖了贫困人口的基本问题的解决途径。另一方面,制度收益,是切切实实生活体验收益,而不是数字虚拟收益。这种收益,不同于世界其他政治实体的政治功利性的短期收益,是长期收益,这是我们精准扶贫的客观要求。

发展体验蕴含着改变现状的动力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美好生活体验,着眼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长期绩效,不只是解决眼前问题,而是让已经实现的美好生活体验能够代际传递。中央明确指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可见,全面深化改革,要着眼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体验、发展体验。具体体现在教育上,让年轻人都能通过教育积蓄自身全面发展的特殊资源以及特殊能力,都有机会将这些资源和能力转化为自身发展的美好体验。发展体验,是广大人民群众比较敏感的体验,它蕴含着改变现状的动力,也蕴含着对美好生活体验的憧憬。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美好生活体验,关键看全面深化改革是否能够反映时代变化和社会变革的实际,是否能够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安身立命的需求。近年来的生育制度改革和医疗制度改革,不但反映了人口结构变化的需要和人们关注健康的需要,也反映了人们美好生活体验在人的自然生长上的选择和人们对美好生活质量体验的诉求。美好生活的体验,不应该是一种顾此失彼的零和体验,而是一种美好叠加的体验。

既立足中国实际,又重视比较体验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美好生活体验,放眼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国际环境和人类历史进程,既立足中国的实际,又重视美好生活的比较体验。中国改革的进程是交织着本地化和全球化、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等在同一时期叠加演进的过程。一方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所带来的美好生活体验,是在一个愈加开放的环境中获得的,因此,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庄严承诺及其实践,就是要让全面深化改革所带来的美好生活体验经得起各种体验的比较;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推进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中,又要响应后工业化社会的体验的需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必将让老百姓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普遍增加获得感。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美好生活体验,从来就是一个过程,是人们生活中各种美好生活因素不断叠加的过程。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任重而道远,正如《将改革进行到底:人民的获得感》 中所说的,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经受住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考验,一定能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梦的实现过程,是中国人更加充满“四个自信”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美好生活体验不断叠加的过程,也必将是人类迈向幸福彼岸的样本。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