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智库 > 研究报告 > 正文

“互联网 + 政务”:政府治理的历史性变革

现在的“互联网2.0”时代,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莫过于七个“无所不在”,即无所不在的网络、无所不在的计算、无所不在的软件、无所不在的数据、无所不在的知识以及便捷的获取方式、无所不在的创新(以创客为代表的个人设计、个人制造等)、无所不在的“互联网+”。这些说明了互联网几乎可以和任何行业进行融合,这样的“无所不在”引发了各种新的经济业态和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互联网+政务”,是整个政府信息化最重要的核心议题。政府如何盘活这些海量的数据资产,使其为国家治理、企业决策乃至个人生活服务,必将成为“互联网+政务”的核心议题。

 

1“互联网+政务”:实现路径是什么?

中国过去在政务信息化过程中走过的道路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起步阶段、融合阶段、协同阶段、智能化阶段。政务信息化起步阶段有两个标志,一个是政府上网,一个是办公自动化。政务信息化的融合阶段,就是电子政务和政府各个部门业务融合,比如和交通、文化、教育等部门行业政务进行融合。协同阶段主要是针对在跨部门协同过程中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各部门形成信息孤岛,各自为政,资源不能共享的问题。在协同阶段我们正在“爬坡”,而中国目前主流的政务信息化也处在协同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有很多问题还没有破解。政务信息化的未来方向就是智能化。

在过去政务信息化过程中,最大的问题表现在:互联互通难,业务协同难,资源共享难。其核心原因首先是机制障碍和部门利益。由于部门利益作祟,数据难以开放。大数据、云计算等这些新技术要派上用场的前提条件是政府要开放数据,政府各部门之间可以共享数据,如果没有消除这些机制体制障碍,这些新技术很难真正派上用场。

实现“互联网+政务”,其路径表现在五个方面:一要变革体制和机制,消除制约政务信息化的体制和机制障碍。例如,现在很多地方正在构建橄榄型政府,把所有政府部门审批事项独立出来成立行政审批局,原来七八十个章变成一个章。在后端则是把各个部门的执法队伍整合成几个综合执法队伍,这样每个部门都能把管理事项分解出去,执法项目变成综合执法,处于橄榄型中间的政府大部门主要搞决策和监管。政府这些功能结构的变化,为下一步实现电子政务、政务信息化或者“互联网+政务”,从组织结构方面提供可能合作的保障。二要构建政府统一的“三张清单一张网”,即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以及统一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网。比如,在地方实践中,浙江省的省、市、县三级全部构建“四张清单一张网”,其中除了权力、责任、负面三个清单还有“专项公共资金使用清单”。三要开放政府数据,为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保障。四要以政府的宏观决策、民生服务和市场监管为中心,构建综合性的跨部门应用系统。五要加强政务信息化的法治建设,改变法治滞后于信息化本身的现状。未来如果能破解这些制约政务信息化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的问题,“互联网+政务”的前景将非常广阔。

 

2以“互联网+政务”推动公共治理变革

一是树立信息化和互联网思维至关重要。政府治理正面临一场革命性变革,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是必然趋势,电子政务将被用于解决政府的全方位管理和服务问题。二是借助行政体制改革的强大推动力,为政府信息化创造体制条件。电子政务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体制障碍。过去一直说“三分技术、七分政务”,所以现在开始大刀阔斧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表面上,我们做了很多简政放权方面的工作,但实际上都是被动接受改革。所以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势,这一点不容小觑。通过简政放权、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为电子政务创造体制机制条件。三是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改变公共服务的实现形式,但其前提是通过立法推动数据开放。

公共治理变革是重点。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模式的改革,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点。一是大力发展服务型电子政务,围绕医疗、教育、社保、就业、住房等领域,构建跨部门的大型综合应用系统。构建一体化网上服务或一门式服务中心,为公众提供无缝对接的全流程服务,打造智慧民生。二是围绕公共安全、市场监管、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理创新、诚信监管等领域开展工作。电子政务建设的重心要下移,重点发展县、乡镇、社区等基层服务型电子政务。同时加强电子政务的环境建设,特别是法制、安全和标准体系、国产化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电子政务评估制度等。

(本文作者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人民智库]
标签: 历史性   变革   政务   互联网   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