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瞩目的国家之一。世界著名媒体不约而同地将中国方面的报道列为主要内容。似乎,这个世界如果没有跟踪中国的情况,已然成为重大缺失。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一路风尘,一路播洒,将视野延伸至世界最遥远的角落。多边外交结硕果,亚投行建设,一带一路的推进,2016年初的中东之行,让事实说话,用行动解意,国外媒体紧随跟踪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对其思想的阐释,从深度与广度已然不亚于国内媒体。如今,有一个重要的评论前提已经确立,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中国作为经济巨人的形象已经定格,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于世界任何国家都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中国无意于打造世界领导者形象。只是在浩浩荡荡的人类发展历程中,一个民族脱颖而出、木秀于世界之林,无法刻意所为。中国的无意,如果成就了意外,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光明前景的最好诠释。
一、坚持互利共赢向世界传播正能量
2016年1月19日至23日,中国人民传统的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于奔赴遥远的中东之地,对沙特、埃及和伊朗进行国事访问。有媒体说,中国领导人的外事活动成为世界头条新闻。是否留意中国领导人的行踪,已经不由世人分说。
俄罗斯卫星网报道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铺设了中国通往最不稳定的地缘政治地区。在他访问沙特、埃及和伊朗期间,共签署了52项合作文件,55亿美元的投资协议。中国领导人非常巧妙而成功地避开中东国家之间的宗教和政治分歧,以务实的态度平衡各方面利益。同时把同沙特和伊朗的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些做法都是卓有成效的。
俄罗斯现代东方问题研究中心专家帕霍莫娃指出:发展概念本身,就与军事干预以及干涉内部事务截然对立。中国把发展看作是升级改造、发展基础设施、科学、技术。与此同时,发展也被理解成每个国家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也就是说,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能力、传统文化价值观,根据这个国家的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去发展。中国领导人的中东之行也是基于这个方针,开辟国际合作新领域的。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专家费多罗娃说,习近平提议中阿为信徒交流以及宗教界知名人士互访建立常设平台。可以说,该倡议是中国在不同文明间开展对话所做的显著努力。不同文明和宗教间开展对话的必要性,恰好是当前的迫切问题。
俄罗斯网评论道:中国国家主席此次中东之行,是中国领导人在“阿拉伯之春”和叙利亚战争开始后对该地区的首次访问。习近平提出的对话与发展,与西方的那种干涉地区内部事务、分化中东力量的政策迥然不同,体现了促进地区和平发展的积极姿态。中国在中东不找代理人,而是劝和促谈。不搞势力范围,不谋求填补“真空”,而是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北京的这一立场得到了阿拉伯世界的一致理解和尊崇。
《俄罗斯报》早先就有文章以“公正高于利益---中国领导人提出和平路线图”为题,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大的发言。文章称,习近平向世界领导人发出倡议,应该以互利合作为基础,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模型。习近平提出的5步路线图,为加强联合国的作用提出了实际的解决方案。 如俄罗斯报所言,当代世界已经到了一个重要关头,需要建立新的符合时代发展与要求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在国外媒体的笔下,习总书记的中东之行,正是践行中国国际关系新理念之切实举措。
二、有效缓解地区紧张局势促升中国国际地位
在俄罗斯一个普通的社交网站上,赫然醒目着一句习近平2015年9月28日在联大一般性辩论中的讲话:“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一起创造未来” 。习总书记中文原话是“历史无法改变,但未来可以塑造”。看见习总书记的讲话作为格言警句,置于国外一个非政治类网站的首位,且在这句话之下留下的全部是点赞。起初有些诧异,继而又能解其意,能明其理。大道至简,习总书记这句充满智慧与辩证思想的大道之言,不仅适用于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适用于人类未来发展,同时,在风云变幻、文明多样、思潮迭起的当代世界社会生活中何尝不可以如此?
伊朗专家认为:美国对中东地区事务的干涉引来“阿拉伯之春”,实际上它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阿拉伯之冬”。无需举太多的例子,仅利比亚的四分五裂、也门和叙利亚内的战争以及突尼斯和埃及的衰落,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中国在该地区的角色只能是加强——无论是作为能源进口国,还是作为贸易伙伴以及对阿拉伯国家的投资者,还是作为阿拉伯国家的政治支持者。这将是一个正面角色,因为中国希望看到中东能有一个稳定的局势,以便更好地确保各方的利益。习近平的中东之行还对缓解地区紧张发挥作用,因为这里有恐怖主义滋生,有宗教极端主义蔓延。 在因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干涉、国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冲突不断的中东,以经济发展、能源合作、互利共赢为宗旨和目标的中国外交之旅,像是临春的强劲东风,吹拂过硝烟不断的“阿拉伯之冬”,其积极作用显而易见。
2015年11月25日俄罗斯卫星网报道,欧洲难以应对的难民潮以及日益增长的恐怖威胁,没有影响中国旨在加强在该地区经贸往来的努力。在苏州举行的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中国和欧洲16国领导人勾画出了经济、金融和投资合作路线图。当前,中国正加快“一带一路”建设,中东欧16国占沿线国家总数的四分之一,双方完全可以进一步做好发展战略对接”。
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专家萨利茨基就此评论道:中国向欧洲国家提供资金援助,是想把欧洲和东亚连接得更加紧密。中国人不愿看到现在中东所发生的一切,这也会对欧洲产生影响,因为这与中国的丝绸之路相抵触。债务危机加重了欧盟接纳中东难民的负担,在恐怖威胁加大的背景下增加了用于维护安全的开支。中国用于发展基础设施和港口升级的资金,将有助于带动欧洲疲软的经济的发展,解决就业问题。
萨利茨基指出,中国也会随之获得在欧洲市场的新的份额,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中国人显然不完全是利他主义者,中国向其他国家提供的贷款,经常是相互关联的。这里有战略意图,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中国迈出的是很大的一步政治棋。在欧洲明显削弱、受惊和失措之时,中国承诺,将会向其提供更多的资金、项目和倡议。 这对于双方来说,无疑是互利互惠的。
2015年6月《俄罗斯报》有文章以“中国如何打造有吸引力的形象”写道,中国目前对外政策是多元化的:参加国际商务项目,在最遥远地区以多种方式存在,在各种领域提出倡议,在保持本国传统的同时向世界开放等。如,建议在上合组织框架下签署打击极端主义公约,建立反恐资料库;在联合国积极促进各种人权保护活动;在国际舞台上愿意对话与合作。这里的亮点是,中国不想以"西方标准"为方向标,提出的是自己的目标和发展项目。中国只是在 36年前才打开国门,现在中国已经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树立了自己形象。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仅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评估增加了一分。
土耳其《共和国》杂志也刊文指出,习近平访问沙特、埃及和伊朗说明,中国不打算在中东事件上袖手旁观。如习近平在访问三国期间所强调的那样,中国的地区政策表现在,支持伙伴国符合本国国情需求的发展,加强它们的安全和稳定,支持它们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中国一向认为,不同文明应相互尊重,维护共存原则。所有这些也符合中国的利益。
2016年1月24日俄罗斯《独立报》载文“习近平亲自出马打造新丝绸之路 ”称,中国领导人此次中东之行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同伙伴国的政治磋商占有重要位置。以前北京都是尽量避开中东冲突。现在它不在是被动的了。中国不打算挑战美国,但是它也未必能一直让自己扮演一个置冲突于不顾的大国。 认为中国力量正在逐步扩展至从前未曾到达之处。外交政策更具务实,更重视伙伴国的需求。
中国领导人以一种全新的外交务实理念平衡关系,避免争端,寻求合作与共赢、多赢的机会,这对于世界热点地区的冲突与矛盾,何尝不是一种切实有效、立足长远的解决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