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智库 > 专家观点 > 正文

​就业难和“用工荒”,就业新特征下的老问题

熊丙奇 教育学者

距2017届高校毕业生离校不足一个月,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795万人,新特征进一步显现。

一是供给呈现“一增一减”。总量压力持续增加;但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吸纳就业能力总体减弱。二是需求呈现“一降一升”。钢铁、煤炭、水泥、煤电、铝业、船舶等行业需求下降;“互联网+”、信息通讯、人工智能、健康养老等新兴产业用人需求明显上升。三是矛盾呈现“一老一新”。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新情况接连出现。部分地方本科高校、高职院校和部分专业社会需求不足,部分专业少数民族毕业生、残疾毕业生、女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压力加大;少数毕业生“慢就业”、不就业、考研等新情况有增多趋势。(中国教育报6月9日)

虽然大学毕业生就业显现出“新特征”,但是基本上都是老问题,即大学毕业生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需要分析大学生供给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究竟存在什么问题。

在谈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时,近年来常引起社会关注的是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问题——一边是大学毕业生难找工作,另一边是不少用人单位面临“用工荒”。对于这一现象,有人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伪命题”:只要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完全可以找到工作。简单来说,可以用大学毕业生去填补“用工荒”,既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又解决企业的用工问题。

这只是从“就业数据”上分析问题,确实,我国不少企业,存在很大的用工缺口,但是这些企业所缺的是,不需要多少知识、技能的简单劳务工,这些工作,大学毕业生当然也可以做,可是,这会让大学毕业生产生疑问:花三四年时间读完大学,毕业后做初中毕业生或高中毕业生就能胜任的工作,读大学还有什么价值?而且,有部分企业在劳务市场连农民工也招不到,是因其薪酬待遇不高、工作环境恶劣,近年来,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是靠职业学校的廉价学生工维持企业生存。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指的是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有效需求不足。所谓有效需求,就是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岗位。从大学毕业生数量看,我国大学毕业生是够多的,但是,从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口比例看,我国却远远低于美国,2010年,我国有大专以上的人口比例为不到10%,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15%(2亿大专以上人口,总人数14亿),而美国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人口比例为28%。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之所以严峻,是因为服务业附加值占GDP的比例只有50%,美国则达到80%,而服务业是吸纳大学生就业最多的产业。我国呈现的就业新特征中,体现了服务业不断发展的趋势,但很明显,如何解决传统制造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减少,快读发展服务业,创造更多大学毕业生需求的问题,是接下来我国大学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虽然大学毕业生就难形势严峻,但有的用人单位“招工难”则是和用工荒有别的另一方面问题,招工难有一部分属于“用工荒”问题,但更主要的是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大学毕业生——有很多大学毕业生前去应聘,但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不满意。这就是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大学毕业生本身的就业竞争能力问题了。在过去10多年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高校为追求规模发展,不断新增专业,但新增专业却缺乏特色,导致人才培养同质化、空心化,这些学校、专业的毕业生虽有大学学历、大学毕业生身份,但能力与素质却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因此,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是解决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这可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能力,让用人单位能招到适合的人才;另一方面,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会促进社会发展,而社会的发展,为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多有效岗位需求,我国建设现代服务业,就迫切需要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匮乏,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和社会发展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从国家层面,我国已经意识到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近年来也接连下发文件,要求高校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但目前看来,由于大学还缺乏办学自主权,有的高校重视学术研究远超过重视人才培养,在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时,还采取救急思维,抓就业率,要求老师推荐学生等。这只会令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而社会的用工荒、招工难,也会长期存在。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重视专业特色,这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正道。

标签: 就业   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