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当心理技能遇到现代科技

心理训练的新挑战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训练层次、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等层面上对心理技能训练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就现代科学技术对这三个层面上的影响进行分析,回顾科技发展对心理技能训练层次的影响,介绍科技发展所催生的心理技能训练的新内容——21世纪技能并介绍科技发展催生的新训练方法。最后,提出心理技能训练学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心理技能训练的行为—心理—神经整合模型,并介绍其在心理训练与教育发展领域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技发展  心理技能训练  行为—心理—神经整合模型  心理技能训练学

【中图分类号】 G8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07.011

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伟大变革,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促进着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发展和变化。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使得一些传统上由人来完成的简单工作被计算机和机器人代替,而一些需要高级认知和社交能力的工作则需要更多具有相关心理技能的人来完成。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掌握什么样的心理技能以及怎样训练这些心理技能,用以维持自我的生存,支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切的问题。本文就科技对心理技能训练的影响,提出建立心理技能训练学的必要性。

科技发展对心理技能训练层次的影响

行为层次阶段。20世纪初期,为了使心理学走上客观化的道路,行为主义者提出心理学研究应该只研究可以客观观察的行为,因此心理技能训练的早期研究集中在行为层次上进行。作为心理训练的开辟者,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发展出一些心理行为训练的理论和方法。常见的放松训练、系统脱敏训练正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发展起来的心理训练疗法,这些训练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调节焦虑紧张、恐惧症等心理状态上,例如运动员的心理训练①。

认知层次阶段。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兴起,认知心理学崛起。随着众多认知研究的展开,心理技能训练也进入了认知层次的阶段。例如在记忆方面,研究表明位置法(Method of Loci)在老年人记忆训练中具有良好的效果②。在高级认知方面,Fong、Krantz和Nisbett研究推理能力训练,发现人们经过训练后可以根据大数原则进行推理③。直到今天,认知层面的各种训练法仍然得到大量应用。

神经层次阶段。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随着脑成像技术以及神经可塑性研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心理训练研究者结合脑成像技术来考察心理技能训练对大脑的影响。研究表明大脑会根据环境和经验而持续不断地改变其功能和结构,研究者把大脑的这种特性称为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神经可塑性使得大脑训练成为可能。例如,研究发现在学习杂耍3个月后,人们与加工和储存复杂视觉运动相关的脑区的灰质容量增加④。

现代科技对心理技能训练内容的影响

由于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和信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20世纪相比,21世纪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要求人们具备相应的认知技能来掌握这些技术;另一方面,人类所独有的无法被这些技术替代的心理技能则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心理技能也成为当前心理技能训练的发展趋势。美国国家学术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技能”的概念,即21世纪的工作要求人们应当具备的计算机所不能替代的心理技能,包括认知技能、社会技能和调控技能三部分。以下将对这三种心理技能的范畴及其已有的训练方法进行介绍。

认知技能的范畴。第一类心理技能——认知技能(cognitive skills),主要指非常规问题解决能力和系统思维。具体来说,包括创造力(提出新方案的创造力)、整合能力或综合能力(整合看似无关的信息),以及洞察力(发现他人可能忽略的问题的能力)⑤。其中,批判性思维是非常规问题解决能力和系统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难题驱动的学习(Puzzle-Based Learning,PBL)和共同创造混合KM模型(co-creation blended KM model)是目前两种比较有效的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方法。这两种方法在多个国家和多种课程中运用,其有效性得到了验证⑥⑦。

社会技能的范畴及已有的训练方法。第二类心理技能——社会技能(interpersonal skills)是指在与他人相处时所需要的心理技能,包括合作能力、人际能力、沟通能力以及领导等能力⑧。社会技能历来是管理心理学、沟通心理学、市场营销、领导力训练等心理训练领域关注的心理技能,对提高工作效率、团队合作精神和完善个人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技能训练方面,研究和应用的最广泛的是社会情绪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SEL),以改变行为、认知和情绪为目标,研究证明SEL有助于提高社会情绪能力⑨。在临床领域,社交技能训练(social skills training, SST)也受到广泛的应用,研究证明SST能有效提高受训者的社交能力⑩。

调控技能的范畴及已有的训练方法。第三类心理技能——调控技能(intrapersonal skills)是内在于个体、协助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适应能力(包括心理韧性)以及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⑪。调控技能使个体能抵抗内部和外界的不良影响,因而有助于适应环境和提高绩效。

系统的训练可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例如,被试者进行为期两周的监控说话方式、使用非利手等自我控制训练均可以有效提高自我控制能力⑫,而冥想训练可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⑬。

科技发展对心理技能训练方法的影响

第一,虚拟现实训练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各种传感设备合成人工三维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嗅觉等感觉世界的综合技术生成的虚拟现实,使受试者体验到与真实环境一样的感知活动和情绪反应。虚拟现实技术能创建变化复杂的仿真环境,较好地改善生态效度和实验及训练控制的冲突问题,也为高危险或高挑战性的情境创造好的学习环境⑭。对于有社交焦虑的人,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其进行脱敏训练特别有利于帮助他们提高社会技能。此外,虚拟现实技术也特别适合训练调控技能中的适应能力,特别是针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

第二,可穿戴设备生理反馈技术。生物反馈是将个体的心身状态和特定的生理指标(如脑电、肌电等)建立确定的联系,帮助人们改变生理活动的一种训练技术。随着技术的进步,过去昂贵而笨重的生物反馈仪正在逐步发展为可穿戴的生理测量设备,这种设备有轻便和低成本等优势,可以在社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生物反馈和可穿戴设备技术特别适合用来进行社会技能和调控技能训练中涉及情绪等生理反应的部分,包括社交焦虑的克服以及应激的降低,可以配合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训练。

第三,脑—机接口反馈技术。脑—机接口,又称脑—计算机接口,是基于脑电信号实现人脑和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通讯和控制的系统。目前,脑—机接口技术已经在残疾人辅助控制装置和病人的康复训练中得到了应用⑮,未来对于心理技能训练,脑—机接口技术同样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对大脑直接进行训练的重要工具。脑—机接口技术也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反馈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达到矫正的作用。

心理技能训练学的提出及其现实意义

心理技能训练研究层次先后经历了行为、认知和大脑层次三个阶段,这三个研究层次是理解人类的三个层面,三者密不可分。不过,由于心理技能训练仍然被各个心理学分支的研究者独立研究,心理技能研究的各个层次仍然处于分裂状态,而建立统一的心理技能训练学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针对心理技能训练的三个层次及其相互影响的关系,作者提出心理技能训练的行为—心理—大脑整合模型(见下图)作为心理技能训练学的一个基本关系模型。在该模型中,训练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已经得到了上述研究的支持,而脑—机接口技术和生物反馈技术可以用来直接对大脑进行训练。在心理训练层次、训练内容与训练方法的整合上,心理技能训练学可以根据该整合模型,通过实证研究,确定不同的训练内容最佳的训练层次和训练方法。

 

 

 

 

 

 

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需要各种心理技能训练的支持。在教育领域,心理技能训练学可以提供科学的训练方法用于培养具有质疑和创新思维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和具有心理韧性的新人才。在经济领域,心理技能训练学也可以对培养领导者的系统思维、提高职员的团队精神以及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发展能力提供科学的指导。在国防领域,心理技能训练学可应用于训练战士的认知能力、决策能力、合作能力和意志力等。总之,心理技能训练学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培养出能够胜任21世纪高精尖工作的人才。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71202021)

注释

1Docan-Morgan, Tony, and Thomas Schmidt, "Reducing public speaking anxiety for native and 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s: The value of 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cognitive restructuring, and skills train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2012, 8(5), p.16.

2Anschutz, Lucy, et al., "Remembering mnemonics: A three-year follow-up on the effects of mnemonics training in elderly adults," Experimental aging research , 1987, 13(3), pp.141-143.

3Fong, Geoffrey T., David H. Krantz, and Richard E. Nisbett, "The effects of statistical training on thinking about everyday problems," Cognitive psychology ,1986, 18(3), pp.253-292.

4Dragan-ski, B., Gaser, C., Busch, V., et al., "Neuroplasticity: changes in grey matter induced by training," Nature, 2004, 427(6972), pp.311-312.

5811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Assessing 21st Century Skills: Summary of a Workshop, J. Koenig, Rapporteur. Board on Testing and Assessment, Center for Education, Division of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11.

6Falkner, N., Sooriamurthi, R., & Michalewicz, Z., "Teaching puzzle-based learning: development of basic con-cepts," Teaching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2012, 10(1), pp.183-204.

7Ho, T. V., Nakamori, Y., Ho, T. B., et al., "The Effects of a Knowledge Management-Based Model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Hands-On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and Systems Science (IJKSS), 2015, 6(1), pp.60-78.

9Durlak, J. A., Weissberg, R. P., Dymnicki, A. B., et al,. "The impact of enhancing students'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A meta‐analysis of school‐based universal interventions," Child development, 2011, 82 (1), pp.405-432.

10Cook, C. R., Gresham, F. M., Kern, L., et al., "Social Skills Training for Secondary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and/or Behavioral Disorders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Meta-Analytic Literature," Journal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2008, 16 (3), pp.131-144.

12Gailliot, M. T., Plant, E. A., Butz, D. A., et al. "Increasing self-regulatory strength can reduce the depleting effect of suppressing stereotyp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7, 33(2), pp.281-294.

13唐一源:《整体身心调节法的机理》,《神经科学通报》(英文版),2011年第6期,第27卷,第383~388页。

14彭凯平、刘钰、曹春梅等:《虚拟社会心理学:现实,探索及意义》,《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第7期,第19卷,第933~943页。

15Shindo, K., Kawashima, K., Ushiba, J., et al., "Effects of neurofeedback training with an electroencephalo-gram-based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for hand paralysi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troke: a preliminary case series study,"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2011, 43(10), pp.951-957.

责 编∕马冰莹

When Psychological Skill Mee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 Challenges for Psychological Training

Liu Guanmin  Liao Jiangqun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exerted a great impact on the level, contents and methodology of psychological training.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impact in these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the impac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n the level of psychological training, new psychological skills demanded by the new technology-21 Century Skills, and new training methods brought by the new technology. We propose to establish the discipline of psychological training, based on which we propose the Behavioral-Psychological-Neural Integrative Model of Skill Training to characterize the changing views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psychological training and discuss th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new discipline.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sychological Training; Behavioral-Psychological-Neural Integrative Model; Discipline of Psychological Training

[责任编辑:马冰莹]
标签: 现代科技   技能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