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外思潮 > 正文

君明臣贤政治理想的现代反思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张兴

一个国家能够正常运转,必须要有“为政者”。“为政者”所涉及的核心人物是国君、大臣。郑玄在注解《大学》时,对君主与大臣之德都有明确的要求,最核心的便是“君明臣贤”。

明君之德

郑玄认为,殷王帝乙之前的君主,没有失去民众的支持,那个时候殷王之“德”还是能够与天相配的,也就是说“上天”还在享受殷王的祭祀,并保佑殷商。等到了商纣王的时代,纣王无恶不作,引起了民众的怨恨与“上天”的愤怒,“上天”不再享用殷王的祭祀,也不再保佑殷王。郑玄解释说,百姓都是以君主的行为作为自己行动的标准,因此,君主必须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行为和政策,否则一旦“邪辟失道”就会丧身失国。这是“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最真实的体现,也是“敬天”要求的表现。在这里,郑玄强调“以德配天”也是对东汉末年政局动荡不安的谴责,警告统治者如果再不“敬天”、“保民”,那么上天对于东汉的保佑也会随之消失。总之,郑玄认为,上天所赋予的统治人民的“天命”不是永远不变的,统治者一定要“保民”、“全民”,如此才能长久地得到“天命”,否则就会失去“天命”。

要治理好国家,其前提和基础是要任用贤人。郑玄亲身经历了东汉末年贤愚不分的政治现实,出于儒家救世的情怀,郑玄认为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贤人。一个国家的“全民”、“保民”工作都是由具体的大臣去做的,因此,贤人在政治管理、民众管理方面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郑玄明确指出,君主要“任贤”。与“任贤”相对应的就是“放恶”,即远离小人。放恶的目的也是为了“保民”、“全民”。因为恶人、媢嫉之人只会让民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放逐恶人、媢嫉之人正是“仁人”、“圣人”智慧与才能的体现,也只有这些人才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

对于君王,除了“敬天保民”,“亲贤臣,远小人”外,还要“亲仁”、“轻利”。“亲仁”对于君主的要求是要行仁道,郑玄指出,“言君行仁道,则其臣必义。以义举事无不成者。其为诚然,如己府库之时为己有也”;“轻利”对于君主的要求就是要做到“惠民”。财物是民众赖以生存的基础,国君要将财物分散于民众,使民众的生活能够得到保证。郑玄认为,“仁人”施财于人民,是“保民”、“全民”的表现,而“不仁者”即如纣王那样,从人民身上聚敛财富,是“害民”、“残民”的表现。

贤臣之德

作为一个臣子,最重要的是辅佐君王治理好国家,而治理国家不能仅仅依靠几个臣子,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大臣群体。在这种情况下,勇于举荐贤者,使之加入到大臣群体之中,并使其获得足够施展才能的机会,就是贤臣很重要的一项职能。也就是说,贤臣也要举贤。而且如果自己举荐的贤人不能够在君王眼中“先于”自己,就是轻慢于所举的贤人。

郑玄明确提出“君行仁道,其臣必义”的观点。“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国君好仁,在下位的“大臣”必然是“好义”的。国君“好仁”的重要体现是施财于民众,在下位的大臣只有积极执行国君“施财”的政策,施恩惠于百姓,才是“好义”的表现。只有好义的“贤臣”才能辅佐君主达到财用充足,也才能更好地“保民”、“全民”。其君好仁,其臣好义,都是“保民”、“全民”必须的一种保证。

反过来,如果在下位的大臣执着于为国君“聚敛”财物,那就是“损义”的表现了。《大学》引用孟子的话来证明“以义为利”的重要性,郑玄的解释可谓是一针见血,盗臣损失的只是一些财富,而聚敛之臣损失的是“义”。“损义”的另外一层含义是聚敛之臣“害民”,这会直接影响国家的正常运转,更是与“保民”、“全民”背道而驰。同时,郑玄指出,这种聚敛之臣,必然会忘义,是小人。要想治理国家就不能任用小人,一旦任用小人,即使国君想用仁义来完善自己的政事,也是不可能的。

上一页 1 2下一页
标签: 贤能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