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小城镇在城市群中的大作用

【摘要】小城镇是连接城乡的重要桥梁与纽带,伴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其在新型城镇化中地位及作用日益突出。尤其是那些处于城市群区域内的小城镇,未来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城市群区域分工格局的演变内在地要求小城镇加快推进其生产、消费、流通以及纽带等功能的变迁与重构,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在城市群中的职能作用,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群 小城镇 功能重构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市集群化的发展,位于城市群空间网络体系中的小城镇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将自身的特色产业或者特色功能积极嵌入到城市群功能体系中去,同时还可以借助区域一体化的契机,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其在生产、消费、流通以及纽带等方面的功能。

完善生产功能,嵌入区域生产网络

伴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城市区域内的产业分工开始从“部门间分工”向“部门内的产品间分工”,进而向“产业链分工”转变。在城市群区域内产业链分工体系中,根据优区位指向性原理,核心城市优先发展总部经济,以设计、研发、技术培训等环节为主;大中城市则侧重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以先进产品制造、测试、物流等环节为主;而其他小城市和小城镇则侧重于发展一般制造业和零部件生产,由此形成了新型的城市群产业分工模式。而这种发展趋势也引导着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产业功能的发展方向。

国际化产业分工方式的转变以及全球化生产网络的构建,使得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得以极大拓展。尤其在全球城市群崛起的背景下,生产网络和空间结构日趋开放化,给小城镇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良好外部环境。一方面,依托于城市群这个有利的国际竞争平台,小城镇得以不断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成为全球性生产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与全球经济活动接轨的机会。另一方面,生产网络的全球化为小城镇带来巨大的资本及市场机遇,使其在土地、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得以在更大的地域空间内施展。此外,产业发展的要素组织愈发凸显,使得小城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有效避免同构竞争和零和博弈,从而推动其自下而上的城镇化进程,这些都极大提升了小城镇的发展潜力。

完善消费功能,承载城市群的多元化需求

城市群作为我国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及经济最繁荣的区域,与其他区域相比,蕴含着更为巨大的消费需求。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人口密集区,其区域内集聚了大量的中等收入群体,而中等收入群体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群体,无疑是城镇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能力提升及消费潜力释放的主体力量,未来城市群中将蕴含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在特定城市群区域内,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小城镇区域内居民消费规模日益扩大,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加快,这将推动小城镇更加注重完善自身服务功能,满足居民消费的需求。此外,城市群区域内其他大中城市的部分消费需求需要在小城镇内解决,也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通过对接、满足城市消费需求,小城镇将迎来较快发展。

小城镇将成为区域内重要的休闲度假居住地。高密度城市的污染加剧、生活节奏繁忙、交通拥挤等一系列城市病使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更加向往优美的自然风光、享受清新的空气及纯净的泉水、体验乡村独特的自由及悠闲的生活方式。城市居民的这种集体性生态、休闲消费需求只有在乡村地带才能得到满足。而伴随着交通网络的完善,那些位于大中城市周边、具有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保持较好乡村地域特色、服务基础设施完善的小城镇将有望成长为城市群区域内重要的度假居住、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等产业集聚点。

小城镇将成为农村地区的重要消费中心。小城镇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节点,具有吸纳农村人口成本低的先天性优势,小城镇在促进农村人口转移、统筹城乡发展、扩大消费需求及投资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那些位于城市群区域内的小城镇,在吸收来自大城市辐射的同时加大对“三农”领域的服务。小城镇的发展将带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伴随农民人口转移及农民工群体结构的变化,农民的消费意愿将会极大提升,客观上推动小城镇大力发展服务业,成为乡村地区的重要消费中心。

小城镇将成为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中心。城市群的发展将突破行政区划的藩篱,实现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不断推动小城镇功能由过去单纯的生产与居住功能向服务功能转变,加快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资源配置,使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深入到广大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使城市群区域内的小城镇作为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综合供给中心的职能将不断被强化。

完善流通功能,突出网络节点的区位优势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群本质上要求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在区域内实现经济社会的整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这在客观上推动了区域交通体系的建设,交通运输的区域一体化、网络化特征日益凸显,涵盖城市群区域内中心城市、非中心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等的综合性、合理化的分层级交通网络日益形成,以区域一体化为特点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日益加快,信息化、专业化的客货运输系统日益完善,区域内各城镇之间的时空距离进一步被压缩,区域发展变得更加均质化,这为区域内小城镇的发展带来机遇。

首先,在高密度的交通网络构建过程中,部分城镇之间的外部运输成本比较优势将逐步淡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地理空间限制将逐步打破,“不以消费目的地为指向的产业门类(全球性企业),可以依托便捷的、网络化的区域交通体系在生产成本更低的小城镇地区集聚”①。

其次,城市群区域社会分工的扩大,要求货运系统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不同产业发展需求,形成符合货物物理及化学特征的集约化、专业化运输体系,通过面向特定产业进行交通基础设施改造将有助于小城镇尽快获得比较优势,在差异化产业战略中实现自身发展。

最后,城市群区域内小城镇的特色产业将得益于区域交通体系优化所带来的运输成本降低,进一步奠定特色产业在区域中的优势地位。

完善纽带功能,赋予城乡统筹新内涵

以城市群带动城镇化,打造区域增长极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然而不少城市群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聚集,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亟需妥善解决的重大问题。如何实现区域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将成为未来城市群发展中面临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经验来看,郊区城镇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必然发展阶段,通过依次进行人口转移、产业转移、各种生活服务设施的转移,实现城镇整体的发展。因此,当城市群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对相应半径内的区域形成辐射,带动区域的共同发展,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在这个有效范围内,很容易受到大城市的影响,成为其规划发展中的一部分。

小城镇作为农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其经济基础同农业有天然的联系,在区位上又与农村接近,在文化生活上也易于为农民所接受,有着承接农村城镇化的重要基础,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力量。这就要求城市群区域内的小城镇,一方面要逐步扩大城市的开放度,主动融入城市群,积极运用各种思维、资源、办法和技巧,探索如何更好地回应、接受来自城市群的辐射,通过积极回应并给予辐射源更好的回报,来争取更多的辐射源和辐射力。另一方面,小城镇在消化和吸收来自大城市辐射的同时,要积极发挥自身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乡镇、产业和企业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济南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与统战理论教研部)

【注:本文系2016年度山东省党校系统课题“山东省融入京津冀一体化的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罗震东、何鹤鸣:《全球城市区域中的小城镇发展特征与趋势研究》,《城市规划》,2013年第1期。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小城镇   城市群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