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外思潮 > 正文

中华传统文化“和合”思想的当下价值

提 要

“和合”思想作为中国本土文化最富生命力的内核与因子,综合了各个历史时期儒、释、道的思想精华,吸纳了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有益经验,彰显了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特质,深深浸润在中华文化思想的不同维度各个方面,广泛影响着中国民族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与行为法度。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蕴藉着丰富内涵,其中传承久远、历久弥新的和合思想,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和合”思想的主要内涵

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发展都有其广阔的历史背景和多重的社会因由。“和合”思想是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佛家等文化流派相互碰撞、互相渗透、彼此融合而形成的人文产物,是中华传统文化所特有的精神质素,是独具东方智慧的哲学范畴和思维方式。

“和”“合”二字在甲骨文与金文中都曾出现,其中“和”的本义是吹奏类的乐器,引申为声音和谐;而“合”的原意是器皿闭合,引申为两物相合、彼此融洽。“和”“合” 两字的最早联用,始见于先秦《国语o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这是对“和合”思想的最原初最朴素的表达。在同一对话中,史伯还提出了“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论断,这意味着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基础,而“和”则是矛盾多样性的统一状态,史伯在《国语·郑语》中的有关表述确立了和合理念在中华文明精神谱系中的原生性、基础性地位。

其后,孔子在《论语》中不仅将上述观点提炼概括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道德法度,更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的精辟阐述,把“和合”思想提升为古代君王治国理政的最高准则。孔子的后人子思则在《礼记·中庸》中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从而将“和合”思想蕴含的和顺、和畅、和美等意义指向由人类推及整个宇宙自然。

汉代董仲舒在总结前人思想观点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并阐释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哲学理念,使“和合”思想由人伦自然范畴走向意识形态层面,由此,“和合”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人文标识和价值追求,备受历朝历代政治家推崇和思想家青睐,历宋代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等理学家诠释,经明代王阳明、李贽等著名士大夫阐扬,至明末清初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思想家发挥,“和合”思想日臻成熟与完备。

秦汉以降,随着以汉民族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在实体和精神上的不断生成壮大,“和合”思想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建构中渐次展开,成为中华文化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成为中华民族化解自然与社会、不同族群、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歧异的根本路径。与西方文明中的“矛盾辩证法”不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的独特价值在于,以“和”为中心,从“和”的视域出发,阐释和表达同质维度与异质要素之间的和谐性、平衡性、互补性、有序性在事物演进中的作用,并深入探究发挥作用的内在逻辑、独特机理和特殊规律。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和合”思想以其巨大渗透力和持久生命力,深深根植于我国传统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医学乃至日常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着每一代国人,涵育和培植着中华民族的心理特质、思维习惯、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梳理和解读古代先哲和近现代著名学者的著述和观点,“和合”思想追求的是至真至善的圆融境界,其基本含义不外乎两个方面:第一,和合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状态,正如《易经》所言“乾道变化,各正其道”,具体开来就是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强调差异中的一致、矛盾中的统一。第二,和合在承认事物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把落脚点放在不同事物彼此共存、相互交融、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上,诚如《易经》所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综合二者可得出如下结论:“和合”思想一方面尊重世间万物殊异的客观现实,甚至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分歧和矛盾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和合”思想通过整合疏解这些差异、分歧和矛盾,可以促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保持和谐状态。

“和合”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魂魄,经过漫长历史时段的演化,早已浸润和沉积在民族文化的各个层面:就人与自然关系而言,“和合”思想已转化为“天人合一”观念,成为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自然观与宇宙观;就人与社会关系而言,“和合”思想已嬗变为“和为贵”观念,成为中华民族进行族群融合和社会建构的重要原则;就人与人关系而言,“和合”思想已具象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观念,成为国人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的伦理准则;就人与心灵关系而言,“和合”思想已浓缩为“正心诚意”观念,成为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皈依;就文明与文明关系而言,“和合”思想已上升为“协和万邦”、“天下大同”观念,成为国人对待外部世界的基本态度。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