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自主品牌峰会 > 正文

专访谢志强: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提升农业品牌质量

人民论坛网4月12日山东兰陵讯(记者孙易恒 实习生银冰瑶)实现中国梦,基础在“三农”。推进“新四化”,农业现代化是关键,品牌化是重要抓手。4月12日上午,由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杂志社与临沂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7中国自主品牌(兰陵)峰会”在兰陵召开。以下为媒体记者对谢志强的专访实录:

光明网记者:现在农业的主要矛盾由原来的总量不足,转化为结构性矛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在哪里?怎样深化结构调整?

谢志强: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要围绕这一主线稳定粮食生产、推进结构调整、推进绿色发展、推进创新驱动、推进农村改革。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作为主攻方向,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核心目标,从生产端、供给侧入手,创新体制机制,调整优化农业的要素、产品、技术、产业、区域、主体等方面结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突出绿色发展,着力提高质量。

供给侧改革也是一个需求问题,应该和市场需求、老百姓的需求结合起来。市场需要什么,老百姓需求什么,就应该提供什么,要使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

农业如何做强,怎样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样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把品牌做起来。比如可以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好好规划,做成一个个产业,形成更大的品牌效应。好品牌是农业强的一个重要标志,没有品牌就上不了档次。一个农业强国,一定也是一个品牌大国。品牌是标志,是形象,是核心竞争力。买品牌就是买放心,就是买质量,好品牌肯定会有好市场。所以农业要强,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品牌是一个重要的支撑。

农民日报社记者:打造现代农业品牌,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农民有良好的素质,如何提高农民的素质呢?

谢志强:品牌是高大上的东西,是质量的保证,现代农业品牌的打造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可以促进和加速的过程。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们对于品牌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品牌的重要性的认识也会不断加深,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需要时间。但不能因为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我们就被动地坐等机会的到来。政府可以进行引导、培训农民,通过政策推动,把自然的过程尽可能缩短。比如今天的峰会聚焦农业品牌和农业现代化,就是推动这一转变的一种良好方式。我们要品牌、要质量、要环保、要未来、要健康,如何做好?需要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各方面的力量,把一些正确的观念、科学的做法让农民接受,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让他们尽快改变一些东西,为我们有更多的农业品牌、更快的推进农业现代化积累起强大的力量。怎样培育新型农民,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为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国家应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规模,各级财政要继续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记者:如何看待农业现代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比如现在的80后、90后、00后都不会种地了,类似这样的情况对中国农耕文明的冲突,怎么客观看待和解决?

谢志强:从农业文明走向信息文明,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只要地球不毁灭,我们肯定要从农业时代走向工业时代,进而走向信息化时代。现在以互联网为重要标志的信息化在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全国的很多农村,通过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将当地的农产品卖出去,扩大销售,增加效益,同时也扩大了影响力。农业的现代化,必定会对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组织方式、思维方式等产生很大影响,其中有的是好影响,有的是冲击和挑战,需要我们在发展和变革中去适应。比如现在农业要向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转变,土地要流转,要将几亩、几千亩、几万亩整合在一起。许多的生产要素要重新组合,利益格局要重新调整,传统的农耕文明和过于分散的农业生产方式就面临着挑战。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正在一步一步推进农业由传统走向现代,在此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发展和改革去解决。农业的现代化要求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所以传统的农耕文明就会面临挑战。让现在的80后、90后、00后回到传统的农耕社会,他们肯定不适应。传统的农民和新一代的80后、90后、00后,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肯定是有代沟的,我觉得代沟不是什么坏事,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通过升级换代、不断超越来实现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进一步推进农业由传统向现代、由手工操作到机械操作、由分散化向规模化集约化的转变。

农民日报社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农业“走出去”?“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对中国农业走出去将产生何种影响?

谢志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消费国,也是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中国的农业必须“走出去”,才能有更大的安全保障和回旋余地,其中一个最有效的通道就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让现代农业建设为各国人民提供丰富、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供给。农业合作和农产品贸易应作为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的优先发展方向。农业的有关部位和专家指出,“一带一路”建设能够为全球农业战略提供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将形成一个开放、包容、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构架和协作平台,服务于中国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总体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对农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可以形成资源互补。通过实施新型国际农业合作战略,充分发挥相关国家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做到互通有无。二是可以促进产能合作。通过农业食品的国际产能合作,把国内农业食品产业的价值链,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延伸到境外,形成覆盖“一带一路”区域的农业供应链,从而促进沿线国家农业食品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促进国内农业食品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可以市场互惠,发展共赢。“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业共同受益、共同发展。例如,目前我国粮食进口主要来自北美南美,从周边、沿线国家进口相对较少。但是,实际上,周边国家农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如中南半岛的老挝、柬埔寨、缅甸,通过农业国际合作,支持三国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国大米出口能力至少可以新增2000万吨,而目前全球大米贸易量只有3500万吨。为了贯彻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规划,我国制定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方案,并编制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规划》,建立了农业对外合作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来协调推进这项工作,明确了开展农业合作的重点领域。当然,“一带一路”区域市场一体化构架下的农产品市场开放,也会带来一些风险,如,包括大米在内的部分竞争性农产品如果过度进入国内市场,有可能会给国内主产区市场带来一定影响,可能出现农产品对外依存度过高的结构性风险,对这些风险和不确定性问题,应当在政策设计上予以足够的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是推动中国开放升级的一个整体性综合发展战略,通过打造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把沿线国家的经济和中国国内经联结在一起。“一带一路”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改善农业结构等方面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责任编辑:孙易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