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成果首发 > 正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的选择,关系到评价的科学性、公平性、公正性和有效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日益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演进,内涵不断丰富。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内涵和目标,本文确定了选择评价方法的四大原则;然后,根据四大原则,本文从众多的经济、社会科学评价方法中选择了五类评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方法;最后,本文构建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评价方法相对应的、能充分体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及小康社会丰富内涵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评价方法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C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06.009

【作者简介】王健,国家行政学院政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中华外国经济学说史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民生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府经济学。主要著作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金融体制改革研究》《WTO规则与政府职能转变》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

“小康”是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为老百姓所津津乐道的词语,最早出自中国古代典籍《礼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人们劳作不休,希望能过上小康的生活,反映了民众对丰衣足食的理想生活的向往。

在现代中国,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小康社会的理想。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时任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用“小康”“小康之家”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自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以后,小康社会的内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日益完善而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经历了从“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再到“四位一体”,又到“五位一体”的演进过程,小康社会也随之增添了新元素,被赋予了新品质和新标准,小康社会的内涵得以拓展和丰富。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大会确定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奋斗目标,并提出要大力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民主的“三位一体”总布局①。根据“三位一体”的布局,党对小康社会的内涵作了明确的表述: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的水平;期望能在20世纪末期,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小康社会不仅包括人的物质生活的提高,还包括全社会的精神生活等全方位的提高。

党的十三大正式把建设小康社会上升到国家战略,将其列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②,赋予这个名词全新的内涵。

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发展战略具体化,提出新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制定新的“三步走”战略③。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且规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④。

为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想要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党的十七大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布局,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内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小康社会的内涵中增加了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从注重物的增长到尊重人的发展,构建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八大强调“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建设小康社会转向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内涵也更加丰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使202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工业化基本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

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方法的原则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评价方法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统计方法的演进而日益增多,然而,评价方法是为准确测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的,需要我们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内涵和目标确定选择评价方法的原则,并据此原则从众多现代经济、社会科学评价方法中精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评价方法。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四大原则:

正确的指导思想。总体布局是对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规划和安排,也是选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方法的指导思想。“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⑦,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内涵,也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评价方法,即围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五个方面来选择评价方法。

根据“五位一体”的新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评价方法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更加注重发展的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强调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走上永续发展道路。

科学合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评价方法应能充分体现小康社会的内涵和目标,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要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相匹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综合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此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评价理念来指导,制定全面的、客观的、可行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为国家全面评价各个地区的小康社会构建和实现状况提供理论上和技术上的支持。

兼顾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要统筹兼顾,全面、准确、系统地反映小康社会的内涵和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全面,是指构成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而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单方面发展。2020年建成的小康社会将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滞后,不仅会延误其他领域的发展,而且会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和目标落空。

重点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评价方法及指标设定,既要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基本要求,也要对各级政府工作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由于经济、社会评价方法及指标复杂繁多,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一定要突出重点:一是评价方法要突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能够对代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的重要指标进行综合;二是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进一步实现全方位、全局小康奠定基础;三是突出“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全体人民的小康。因此,小康社会必须体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四是突出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的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依据原则选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评价方法

根据“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方法的选择原则,我们从众多的经济社会科学评价方法中选择以下评价方法: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一定的数量关系。因此,评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既要进行定性分析,也要进行定量分析: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现实,分析小康社会建成的路径和特点;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实证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效及政策效应。如,以定量方法评价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部分新内涵: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使202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工业化基本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等。又如,以定性的方法评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另一部分新内涵: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社会和谐稳定等。

定性分析需要质量指标,定量分析需要数量指标。数量指标是客观指标,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等。而质量指标是主观指标,如公众对政府效率的满意度、公众对社会稳定的满意度、公众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评价指标设置要明确具体,尽量选择能够量化的客观指标,对难以量化的定性指标,也要设置较为具体的、易于标准化的质量指标。

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效,选择的质量指标和数量指标应既有反映进展和成绩的正指标,又有反映不足和缺陷的负指标,如公众对政府效率满意度增加是正向指标,而公众对政府效率满意度下降则是负向指标。

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创新理念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评价,需要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静态分析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同阶段的状况进行比较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抽象掉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变化过程,揭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不同阶段的总体状况。动态分析是对某一时期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这种方法能够揭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变化及其影响。

比较静态分析方法阐明不同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和目标。如,比较静态分析方法能够说明,在改革开放初期和深化改革的不同阶段,小康社会的内涵和目标的变化:党的十二大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提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提出两个100年的目标和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要求,即提出新的“三步走”战略。

动态分析方法剖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规律。例如,动态分析法能够说明:在十三五期间,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动态变化过程,即全面建成小康的动态演进和实现进程。

以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评价,所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有可比性,评价指标的比较必须是同类的指标比较,比较数据的内涵和外延必须有一致性和可比性,数据的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也必须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

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区域、城乡和群体之间的差距使各种社会矛盾逐渐显性化、激烈化、组织化。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历史关键点,协调发展意味着必须弥补短板和薄弱环节,从中拓宽发展空间、寻求发展后劲,实现中国全方位的均衡、协调发展,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党中央指明了攻坚的方向,并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结构关系。

以均衡协调发展的理念评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效,需要应用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总量分析方法评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趋势和特征。如,对GDP总量及其增长率、人均GDP及增长率、财政收入及其增长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及增长率、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长率、城镇化率及增长率、进出口总额及增长率等指标进行总量分析,能够阐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态势和方向。以结构分析方法评价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影响和相关政策的效应。如,应用结构分析方法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非境外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境内企业创造GDP占全部GDP比重、外资企业的税收占本级财政收入比重、居民收入占GDP比例及增长率等指标进行分析,能够说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财政政策和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对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及对居民收入变化的影响。

以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应的评价指标要具有统一性。评价指标统一性的含义指的是:一是对于不同地方建成小康社会的评价体系和标准要统一;二是指标统计的标准应统一;三是数据统计口径应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还要按照国家的统计法规、条例规定予以规范,保持统计概念、统计口径和统计计算方法上的一致。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于建成小康社会既有宏观内涵也有微观内涵,因而,评价小康社会的方法及指标体系需要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以宏观分析方法评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观内涵: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实现“两个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等等;通过对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总量增长的路径和特点进行实证分析,阐明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及宏观调控政策效应。

以微观分析方法评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微观内涵:民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人均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人均民生保障水平与资金使用效率提高,等等;通过微观分析剖析要素配置,有助于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以自主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促进构建产业新体系和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与宏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宏观完整性和微观代表性。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既要考虑指标体系的宏观完整性,即指标应当较为全面地体现小康社会要求的各个方面,还要考虑指标的微观代表性,反映经济社会的微观主体——民族企业的成长壮大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大数据挖掘技术与数理统计方法相结合。大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简而言之,数据挖掘其实是一种深层次的数据分析方法。数据挖掘与传统数据分析的本质区别是:数据挖掘是在没有明确假设的前提下去挖掘信息、发现知识,数据挖掘所得到的信息具有先前未知、有效和可实用三个特征。

大数据挖掘技术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更好地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由表及里的评价。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指导,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的演进,利用大数据挖掘的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预测、时序模式和偏差分析等技术,结合数理统计方法,能够更深入地剖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揭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机理和社会主义市场的本质属性。

以大数据挖掘技术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容易形成互质性指标,能够提高评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互质性指标,是指标体系中有些指标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如某些指标被虚报,另一些指标就会出现异常。与数理统计方法相对应的现行经济社会统计指标,在评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和目标时,会出现地方政府虚报指标、评价指标偏离经济社会实际的情况。而与大数据挖掘技术相对应的评价指标可以形成对现行经济社会统计指标的互质性指标,能够验证哪些指标是虚假的,哪些指标是真实的,以减少和避免虚报指标的现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体系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如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政府责任与廉洁度、公众对政府效率的满意度、法治建设满意度等指标,就需要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相结合,形成互质性指标,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全体人民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向往,全面体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及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

构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应以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围绕小康社会建设的全局性、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可持续性,结合十八大提出的构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的基本要求,利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评价方法,根据“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来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由五部分构成:一是经济发展,二是社会建设,三是文化建设,四是政治建设,五是生态和可持续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生态和可持续建设是五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由若干个二级指标构成,每个二级指标下设置三级指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选择标准为科学性、公平性、公正性、完整性、代表性、统一性、互质性、可比性。需要指出的是,在三级指标中,既要设置正向激励指标,又要设置负向约束指标,并赋予不同的权重:正向激励指标赋予正权重;负向约束指标赋予负权重(如既有赋予正权重的GDP总量及增长率指标等正向激励指标,又有赋予负权重的拆迁成本、安全生产事故经济损失、城市内涝经济损失等负向约束指标),以激励各级政府引导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经济发展指标是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而设置的。

经济发展一级指标由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企业发展、自主创新、区际协调等五个维度的二级指标构成,二级指标下设置三级指标,以体现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与效率,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经济增长二级指标,由GDP(或GNI)总量及其增长率、人均GDP(或GNI)及其增长率、财政收入及其增长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及增长率、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长率、城镇化率及增长率、进出口总额及增长率等赋予正权重的三级指标,以及拆迁成本、过剩产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食品安全事故经济损失、药品安全事故经济损失、交通安全事故经济损失、安全生产事故经济损失、治安案件经济损失、假冒伪劣产品事件经济损失、城市内涝事件经济损失等赋予负权重的三级指标组成。

经济结构二级指标,由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非境外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境内企业创造的GDP占全部GDP比重、外资企业的税收占本级财政收入比重等赋予正权重的三级指标组成,以激励政府扩大内需,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同时通过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来推动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企业发展二级指标,由规模以上民族企业数量及增长率、中小企业数量及增长率、民族高新企业数占企业总数比重、民族企业品牌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数量及其增长率、企业利税总额及增长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及增长率、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及增长率、企业科技三项费用及增长率等赋予正权重的三级指标构成,激励民族企业成长壮大,培育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经济基础。

自主创新二级指标,分别从“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两个方面来评价优化开发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投入,由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及增长率、研究与开发费投入及增长率、研究与开发费用占GDP比重、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总数和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强度等赋予正权重的三级指标构成。创新成果,由当年本地居民和民族企业的发明专利数及增长率、实用新型专利数及增长率、外观设计专利数及增长率、技术市场成交额及增长率等赋予正权重的三级指标构成。

区际协调二级指标,由外地民族企业在本地的投资额及增长率、本地企业在外地直接投资额及增长率、本地企业向外地转移技术或专利数量及增长率、本地吸纳的外来者就业数量及增长率、本地人员在外地就业数量及增长率、区外向区内转移技术或专利数量及增长率、专业人员输出数量及增长率、区际贸易额及增长率、出口总额及增长率、进口总额及增长率、本地财政对外地财政的横向转移支付等赋予正权重的三级指标组成。

社会建设。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的要求,我们设置了社会建设指标。

社会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劳动就业、社会分配、社会保障、科技教育、文体艺术、卫生健康、居民生活等二级指标构成,每个二级指标都设置了与之对应的三级指标。

劳动就业二级指标,由就业人数占总人口比例及上升率、二产就业占总就业比重及增长率、三产就业占总就业比重及上升率、城镇新增加就业人数及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及下降率、非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及增长率等赋予正权重的三级指标组成。

社会分配二级指标,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增长率、居民收入占GDP比例及增长率等赋予正权重的三级指标,以及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上升率、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上升率、城乡收入差距比、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上升率、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上升率等赋予负权重的三级指标组成。

社会保障二级指标,由城镇养老保险参保率、城镇医疗保险参保率、城镇失业保险参保率、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社会保障覆盖率、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政府保障房的建设和分配、失业保险覆盖率等赋予正权重的三级指标构成。

科技教育二级指标,由人均教育经费、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人均职业培训经费、科普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学龄儿童入学率、人均拥有报刊和书籍数量等赋予正权重的三级指标组成。

卫生健康二级指标,由卫生经费投入占GDP比例、卫生经费投入占财政比例、人均公共卫生费用(及免疫、预防、保健资金)、每万人口拥有病床数、每万人口拥有医生数、人口预期寿命等赋予正权重的三级指标组成。

居民生活二级指标,由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万人公交车拥有量、百万人公园和动物园及旅游景点数、固定和移动电话普及率、计算机和网络普及率、万人因私出境旅行人数等赋予正权重的三级指标组成。

文化建设。依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的要求,我们设置了文化建设指标。评价文化建设的指标体系,一定要考虑到文化设施的完善,因为文化设施的完善是保证居民充分享受文化生活和文化消费的基础。此外,还要考虑到文化产值的提升。

文化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文化经济、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企业发展、文化产业创新、公共文体设施等二级指标构成,每个二级指标都设置了与之对应的三级指标。

文化经济二级指标,由文化产业总量及其增长率、人均文化产业产值及增长率、文化产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长率等赋予正权重的三级指标组成。

文化产业结构二级指标,由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及增长率、文化产业占第三产业比重及增长率、文化产业税收及增长率、文化产业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及增长率等赋予正权重的三级指标组成。

文化企业发展二级指标,由规模以上民族文化企业数量及增长率、中小文化企业数量及增长率、文化企业数占企业总数比重、民族文化企业品牌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数量及其增长率、文化企业利税总额及增长率等赋予正权重的三级指标构成。

文化产业创新二级指标,由文化企业创新活动经费筹集额及增长率、文化产业研究与开发费投入及增长率、文化产业研究与开发费用占GDP比重等赋予正权重的三级指标构成。

公共文体设施二级指标,由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网络覆盖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场馆)数量、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投入占财政收入比重等赋予正权重的三级指标组成。

政治建设。政治建设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民对于更高水平的公众社会生活的需求,同时,更好的政治文明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生活向着更高级更加成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我们设置了评价政治建设的指标体系。

政治建设指标体系,由党政责任与廉洁、行政效率、行政成本、公共安全、公众满意度、法治水平等五个维度的二级指标组成,每个维度下设若干三级指标。

党政责任与廉洁二级指标,由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政府责任与廉洁度、人大政协提案的办结率及增长率、领导问责制度执行率、消费者投诉及下降率、公务员因违反法纪法规受到查处率及下降率、网上实名揭露的公务员违法乱纪查证及查处率等赋予正权重的三级指标组成。

行政效率二级指标,由行政审批天数及下降率、行政审批事项减少量及减少率、人民调解立案数办结率及变化率、群众投诉办结率及变化率等赋予正权重的三级指标组成。

行政成本二级指标,由公务员人数占人口比例及上升率(或单位GNI公务员人数及上升率)、行政开支占财政支出比例及上升率、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成本上升额及提高率等赋予负权重的三级指标组成。

公共安全二级指标,由食品安全事故数量、药品安全事故数量、安全生产事故数量、环境污染事件数量、假冒伪劣产品事件数量、城市内涝事件数量等赋予负权重的三级指标组成。

公众满意度二级指标,由公众对政府效率满意度及上升率、公众对社会稳定的满意度及上升率、公众对生活环境满意度及上升率等赋予正权重的三级指标组成。

法治水平二级指标,由法治建设满意度、治安案件数量及下降率、社会安全感、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等三级指标组成。

生态和可持续建设。要按照“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⑧的要求来设置资源与生态指标,科学地评价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态建设、保护环境的能力和效率。

生态和可持续建设,包括水资源和水质量、森林资源、土地资源、能源开发和消费、空气质量和生态建设等五个维度。资源与生态指标主要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消耗、生态保护和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估。

水资源和水质量二级指标,由水资源总量增加及增长率、人均用水量减少及下降率、万元GDP耗水量减少及下降率、水污染物排放量减少及下降率、3类以上水质标准的水体面积及增长率等赋予正权重的三级指标组成。

森林资源二级指标,由森林(草场/湖泊/湿地)覆盖率及增长率、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增长率、实施水土流失地区封育保护面积及增长率等赋予正权重的三级指标组成。

土地资源二级指标,由生态退耕地面积及增长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面积及增长率等赋予正权重的三级指标,以及土壤污染和退化减少耕地面积及增长率、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及增长率等赋予负权重的三级指标组成。

能源开发和消费二级指标,由能源消费总量及增长率、新能源开发利用总量及增长率、万元GDP能耗及降低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及下降率、碳排放交易额及增长率、新能源开发利用总量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率等赋予正权重的三级指标构成。

环境和空气质量二级指标,由城市污水处理率、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单位GDP的CO₂排放量减少及降低率、SO₂排放量(万吨)减少及降低率、年空气质量达到2级以上天数及增长率、城市绿化覆盖率(%)、中度以下噪声污染生活区占当地主要生活区的比例(%)及增长率等赋予正权重的三级指标组成。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王立鹏是本文的共同作者)

【注释】

【1】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人民日报》,1982年9月1日。

【2】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人民日报》,1987年11月2日。

【3】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人民日报》,1997年9月12日。

【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5日。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8日。

【7】【8】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5日。

The Evaluation Method and Index System for Finishing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Wang Jian

Abstract: Choosing the evaluation method and index system for finishing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has a bearing on whether the evaluation will be scientific, fair, impartial and effective. With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plan of the socialist cau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goal of finishing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is constantly evolving with more rich content. According to its overall plan, content and objectives, this paper defines the four principles behind the selection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s; then, according to the four principles, this paper chooses five kinds of evaluation methods from a large p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cience evaluation methods; finall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index system that is suited to the evaluation methods for finishing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can fully reflect the “five-in-one” overall plan and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the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Keywords: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evaluation method, index system

[责任编辑:戴雨洁]
标签: 指标体系   小康社会   评价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