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让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活”起来

核心提示: 振兴戏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有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新时期,古老的戏曲艺术面临着观众流失、人才断档、剧种失传等诸多问题和挑战。解决好这些问题既是振兴戏曲的现实需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要求。

【摘要】振兴戏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有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新时期,古老的戏曲艺术面临着观众流失、人才断档、剧种失传等诸多问题和挑战。解决好这些问题既是振兴戏曲的现实需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传统文化  传承发展  戏曲    【中图分类号】J614.93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阐明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原因、具体内容以及如何传承发展等问题,这对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戏曲是最能体现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若从唐代的教坊与梨园算起,戏曲艺术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从铁面无私的包公、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到精忠报国的岳飞、赤胆忠心的杨家将,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那种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很多都凭借戏曲艺术得以流传下来,并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基因。

戏曲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高尚道德情操以及美学思想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活态的文化基因。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戏曲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高尚道德情操以及美学思想。《意见》对中华传统美德当代价值的阐释和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界定,在戏曲艺术中都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部分。

蕴含核心思想理念。《意见》明确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这些思想在戏曲里均可以找到相对应的部分,比如有体现守诚信、崇正义的《赵氏孤儿》,体现孝义、惩治邪恶的《窦娥冤》等。寓教于乐是戏曲之所长,高台教化是戏曲美育功能的集中体现,从而可以达到“劝使为善,诫使勿恶”的作用。通过对这类戏曲的观赏,“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增长幼之睦”。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意见》提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而戏曲唱词中有大量关于仁爱孝悌和精忠报国等传统美德的表述,这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戏曲中有很多作品重在表现“忠孝”,可见这一传统美德对中国社会影响至深。以《琵琶记》为例,在这场戏中,有大量子女赡养父母的描写,特别是赵五娘在饥荒的岁月中,依然赡养年老多病的公婆,场面十分有感染力。

承载中华人文精神。《意见》中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之表述。戏曲艺术蕴含着人文特质,体现人文精神,特别是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在戏曲剧目中,少见绝望、灰暗的思想,而是常常给人以希望,鼓励人们积极向善。戏曲里的这种人文精神,不是来源于某种创作手法,而是根植于我们的民族精神和审美传统。戏曲剧目往往以大团圆为结局,表达了人们对和谐精神世界和完满艺术境界的崇尚与追求。

将振兴戏曲作为弘扬传统文化工程的一大切入点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地继承并弘扬中华文化。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我们应当将振兴戏曲作为弘扬传统文化工程的切入点之一,由点及面,由部分到整体。作为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戏曲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1951年的“五五指示”到2015年的“52号文件”,从“三并举”到“三个一批”的剧目政策,在一系列政策普照“梨园”的同时,戏曲艺术也取得了阶段性发展。然而,当前的戏曲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演出剧目不够丰富、人才断层、观众市场流失、专业团体萎缩、戏曲绝活失传等。

剧目数量不够丰富是戏曲市场不景气的主要原因。2014年文艺座谈会之后,戏曲舞台上的演出剧目数量有所增加,出现了《西安事变》《党的女儿》等现代京剧,此外还有豫剧《焦裕禄》、评剧《母亲》、淮剧《小镇》等优秀作品。但从总体上看,原创性剧目不多,剧目种类也不够丰富,“有高峰”“缺高原”的现象仍然是制约戏曲市场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前迫切需要高质量的戏曲人才。由于戏曲人才培养难、优秀剧目创作难等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原因,目前戏曲人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断档,剧团臃肿和人才短缺现象与之并存,加之戏曲工作者缺少主观能动性,造成了戏曲人才的短缺。

观众市场的流失。虽然党和国家对戏曲给予了一定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为戏曲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但有些演出还是不够吸引观众,市场化道路还没有完全打开。以北京市为例,2016年,剧院演出观众总人数为1071.4万,而戏曲观众只有83.4万,所占比例远远低于国家对戏曲市场的投入比例。

除上述困境外,戏曲还面临着专业团体萎缩,戏曲绝活失传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这需要发挥党和国家的主导作用,社会各界协调合作,共同振兴戏曲发展。

从顶层设计、社会与个体三大层面振兴戏曲发展

目前,戏曲的发展呈现出复杂特征,如何在新形势下振兴戏曲,如何在各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的大环境中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戏曲事业给予了诸多关心和支持。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2015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2015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同年举办了戏曲工作者座谈会。截至2016年底,共有21个省市分别结合自身特点和戏曲发展的现实状况,制定了相对应的戏曲政策。2017年《意见》的出台,展现出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清晰脉络。

从党和国家层面来看,要加强顶层设计。实施振兴戏曲计划,要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程。党和国家应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保障,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推动形成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各省市出台的政策都应都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如上海市对“一团一策”的提倡、福建省对地方剧种的抢救保护工程等。因此,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工程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特色,有针对、有重点地进行开展。

从社会层面来看,要营造有利于传统文化发展的环境。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一项社会事业,应该广泛借助社会力量,使各行各业的群众共同协作。如成立专门的文化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机构,引导发展行业协会等团体和组织,建立健全包括戏曲演出市场、消费市场、品牌打造等在内的综合市场体系。要因时制宜,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戏曲艺术的影响力,满足时代发展、贴近民众的精神生活需要。

从个体层面来看,要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和民众参与的积极性。要把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作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树立高雅的艺术消费观;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民间资本支持和参与戏曲发展,构建起党和国家关心、社会各界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戏曲艺术发展格局。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本文系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戏曲艺术当代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4Z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刘奇葆:《振兴戏曲艺术的几点思考》,《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3日。

②《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新华网,2017年1月25日。

③[明]汤显祖:《汤显祖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责编/王妍卓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王妍卓]
标签: 传统文化   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