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核心提示: 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日益严峻,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对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建立生态文化,发展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为解决生态危机,我们应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寻求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契合,避免自然异化现象发生,运用科学的生态理念指导实践活动。

【摘要】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日益严峻,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对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建立生态文化,发展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为解决生态危机,我们应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寻求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契合,避免自然异化现象发生,运用科学的生态理念指导实践活动。

【关键词】生态哲学  人与自然  生态文化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情掠夺,在追求商业利润的同时一度忽略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导致我们的蓝色星球千疮百孔。在全球性生态危机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应运而生。十八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民族的未来,面对当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严峻形势,必须以尊重自然为前提,顺应自然规律,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相融合,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思想指南,对人们辩证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采用科学的治理方法指明了道路,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现代价值依然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课题。

坚持唯物立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具有丰厚的内涵,马克思恩格斯为我们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美丽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南。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系统阐释了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是在自然环境之中得以实现的,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向自然界交换物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告诉我们,人、自然、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人是自然界的存在物。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人类得以生存要呼吸自然界的空气,依赖自然界的资源,在自然环境中逐渐发展壮大。从原始社会到工业文明,人类社会的进步无不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改造基础之上。从存在的顺序来看,自然界是先于人类出现的,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产品,包括食物、衣服、燃料、住房等,自然界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生活和生产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对自然界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脱离自然界,人类便无法生存。因而,马克思用“无机的身体”来形容自然界,并强调“无机的身体”的健康是人与自然之间良性循环的保障和前提。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对自然界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其出发点就是认识自然界的产物,人类对自然界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这也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其生态意蕴的直接体现。

人与自然是互动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处于不断互动的过程,在互动过程中密切了二者的联系,除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外,人与人之间也形成了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体现了自身的社会属性,改造自然同时也是与自然界的互动,随着人们对自然改造的程度不断加深,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更为紧密,因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强调,人类社会要得以发展应尊重自然、关爱自然,这不仅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也是人与人互动的前提,维护自然的和谐也就是维护人类自身的和谐。

树立辩证观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成绩显著,文化建设相比而言要略为滞后,尤其是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亟待提高。现今,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因而提升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应从生态文化建设入手,将环保行为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通过发展生态文化,不断推进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

维持攫取与付出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和谐社会是我们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蕴含着和谐社会的内涵,对于社会建设有一定的启发。因此,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就需要保持攫取与付出的平衡,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人们在向自然索取物质生产资料;另一方面,人们也要为美化自然环境付出努力。在具体的建设实际中,我们应逐渐消除不和谐因素,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马克思提出人化自然的观点,自然界同时也是人类的现实自然界,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因而,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强调“先在自然”对社会发展具有制约性,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要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惟其如此,才能实现自然、人、社会的辩证统一。生态文明建设更是要处理好三者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人类社会要发展,前提是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是意味着停止发展,而是要发展、要进步,但不能以违背自然规律为前提。

掌握科学方法,革新经济发展模式

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与人们物质生产活动是息息相关的,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来说,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失衡。劳动的实现离不开人与自然的互动,劳动过程就是人们在不断调整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人们利用自然要在一定的合理程度范围内,进行合理的物质变换。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强调,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要维持正常的物质循环,才能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按照恩格斯的观点,违背自然规律只会带来灾难,人们与自然界出现的种种矛盾,本质上,源于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现代价值还体现在其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科学指导方面。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过度依赖自然资源,过于关注经济效益的提升,常常采用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具有片面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追求生态与经济系统的平衡,是一种双赢的发展模式。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启示我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导致对自然的过度索取,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前提是要处理好物质利益和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避免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形成“资源—产品—再资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使物质和能源处于持续的循环流程之中,实现对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增强经济发展的合理性。

建立生态社会,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内在契合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现代价值不仅体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其对生态社会的阐释有助于推进人类社会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内在契合。

转变消费观念,建设生态社会。从人类文明转换的进程中可以看出,绿色消费方式、美化社会环境已经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之一,节约资源,建立与环境的友好关系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近年来,社会大众逐渐认识到绿色消费的重要性,逐渐摒弃不良社会风气,转变相互攀比、浪费的消费方式。新的消费理念认为,简朴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生态社会建设应运用正确的、适度的消费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增强环保意识,维护生态社会。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导致生活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社会的维护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因而政府、企业、公民要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实现离不开每一位公民的支持,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作为地球的一员,我们有义务明确自身的环保职责。

(作者为中共达州市委党校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王雨辰:《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评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12期。

②汪金英、关春玲:《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述评》,《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11期。

责编/孙娜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王妍卓]
标签: 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   生态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