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从时代需求看“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2)

“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指出:“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工匠精神”的孕育和传承,先决条件是改变人们的观念,提升劳动的价值和劳动者的获得感,树立匠人匠心的价值观。“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形态,需要在长期的价值激励中慢慢形成。培育“工匠精神”应慢工细活,应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多方力量从根本处入手。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体制文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德国和日本的产品质量为全世界所称道,与其说他们有“工匠精神”,倒不如说他们有保证“工匠精神”的一整套制度。“工匠精神”在各行各业的确立,有赖于政府对良好市场环境的营造。如果没有高度尊重劳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各类所有制经济一视同仁的人才激励制度,“工匠精神”的成长土壤就很难生成。然而,近年来我国对于劳动的尊重与激励,与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步伐相比,仍存在滞后性。

为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体制文化,一方面,应建立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工匠制度”,使高技能人才在经济上有保障,在社会上有地位,在人格上受尊重。采取倡导引导与价值鼓励、激励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要从工作责任上形成职业敬畏、职业自豪,更要进一步利用体现职业价值、社会荣誉的手段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

另一方面,必须严格市场监管,对违规者给予严厉惩罚。本次调查显示,44.59%的受访者认为,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政府完善对市场体系的监管。例如,如果政府对市场中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况处理不当,就等于是变相纵容,最后出现劣币驱逐良币,使市场中充斥造假、仿冒、偷工减料等“自杀”行为。为了给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创造生存的土壤,鼓励技术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政府必须严格地监管市场竞争者,惩罚造假、侵犯知识产权等不法行为。如果市场秩序混乱,假货制造与销售得不到应有的处罚,那么就没有人会愿意去精益求精,结果就是毁了整个行业。中国许多行业在这方面教训惨痛,应尽快形成制假必重罚的完备机制。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社会文化

无论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还是中国智造,其核心都离不开人,因此“工匠精神”要让从事制造的生产者具有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匠心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匠心文化”的营造。本次调查发现,高达72.73%的受访者认为,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建设支撑这一精神的社会文化,让工匠们在社会上受到更多优待。浮躁,是“工匠精神”的天敌,是“工匠精神”缺失的深层原因。如果急功近利、追求速度成为社会普遍的心理,而精工细作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和回报,多数人就没有耐心去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件事情、一件产品、一项服务。当前提倡“工匠精神”,就是要用崇尚劳动、崇尚技能、崇尚创造的社会文化来扭转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

首先,弘扬“工匠精神”应善于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事实上,在本次调查中,当提及“工匠精神”时,有49.94%的受访者首先想到中国,德国(45.08%)和瑞士(38.62%)次之。进一步的调查发现,这主要归因于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历史上“游刃有余”的庖丁、技艺精湛的鲁班、“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的卖油翁都在诠释着“工匠精神”。

其次,弘扬“工匠精神”,应善于利用媒体公开宣传具备时代精神的匠人匠行。40.63%的受访者认为,媒体应充分挖掘和弘扬生动鲜活的“工匠精神”故事。2016年,不管是纪录片《大国工匠》《我在故宫修文物》,还是各地陆续展开的工匠评选活动,都以鲜活的“工匠精神”故事(如“火药微雕”徐立平和“蛟龙两丝”顾秋亮)让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理念深入人心。事实上,本次调查发现,有46.85%的受访者对于相关纪录片“听说过,而且很想看”。

图像 2

再次,弘扬“工匠精神”需要社会各界着力消除学历歧视,不以文凭论英雄,并在奖先树优、职称评定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多向“工匠”倾斜。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商业文化

精益求精、消费者至上的“工匠精神”,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只有把客户、消费者摆在第一位,才能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才能把附加值做到最大,才能以最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式实现企业的价值。企业要想打造出良好的经营境界,需要从机制上不断改进完善,利用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经营企业,激发劳动创新的积极性,用科学的管理范式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

培育“工匠精神”,企业应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制度,使劳动者无需为基本生存烦忧,充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调查中,当被问及“企业应该怎样培育和发扬‘工匠精神’”时,59.92%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实施以人为本的雇佣体制,提高“工匠”的企业待遇。只有当制度设计能够合理、最大化满足他们多层次的需求时,才能促使其专注执着、爱岗敬业,不懈地追求产品的极致和完美,才有可能激发工匠不竭的潜能和无尽的创造力。56.37%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应该崇尚“私人订制”,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56.32%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应重视研发与创新;40.13%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应追求细节,提高产品质量;除此之外,还有23.12%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应着重在产品营销中宣传产品所蕴含的“工匠精神”。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教育模式

一个国家不仅需要培养学术尖子,还要培养职业尖子,即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优秀的专业人才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如果没有严谨、完整、高标准的职业培训系统,一个国家就不可能取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将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和企业有更多的交流,能够接触生产第一线、学习实用技能,为德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成为德国制造经久不衰的秘诀。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崛起为真正的制造强国,必须着重培养和建设一批具备“工匠精神”的技师队伍。

现阶段,虽然我国的技工院校数量和在校生数量相当可观,但中高级技工人才数量不足,同时高技能人才在地区和产业分布上不均衡。调查中,38.03%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扩大技校招生,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对此,一方面需要多方统筹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技工院校结构,大力发展技师学院,支持行业企业办学和民办院校发展;另一方面还应根据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理念不同层次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塑造高技能人才。还有36.36%的受访者认为“观念要‘从娃娃抓起’,在青少年教育阶段要更加强调‘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这意味着学校应力戒教育功利化,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具备未来大国工匠的基本素质。对学生开展专业、精准、创新和个性化的培养,有助于他们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形成追求卓越、持之以恒的 “工匠精神”。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潘竞男】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
标签: 工匠   路径   需求   精神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