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葛剑雄:提倡“悦读”,仅仅讲快乐是不够的(2)

盲目读经典,也会误人子弟

在讲第三种读书之前,想先提请大家注意一下,要全面看待现在几个流行的对读书的看法。

现在有一种说法:读书要提倡“悦读”,即快乐阅读。这个说法在一般情况下没有问题,写书的人要快乐,读书的过程当然也要这种愉快的心态。但读书都是快乐的吗?未必。如果读到我们这个民族以往一段悲惨的历史,读到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的大屠杀,能快乐得起来吗?可因为不快乐,这个书我们就不读了吗?又如,有些书的确非常高深、抽象,一般人读不懂,也不会觉得好看。因为这样,我们就可以不读吗?以前有一个说法,科学之门就是“地狱之门”,有些书随便怎么写都不可能很通俗、很吸引人,此时如果还一味强调快乐读书,那就不合时宜了。而不读这些,我们还有没有真正的学术研究,恐怕要打个问号了。当然,也有一些天才,读那些在大家看来也许很枯燥的书,他可以读得很快乐。所以,所谓“悦读”的建议,其实是有片面性的。

我有时到一些学校做报告,校长老师称赞讲得生动,学生也听得很认真,而有些老师就讲得比较枯燥。这是因为,我的报告是经过选择的。但如果让我上一门课,那是没有办法选择的,既要讲一些能够吸引学生的内容,又要讲一些学生听得很枯燥甚至我也觉得枯燥的内容。研究这门学问或者掌握这门知识,这些内容却是必需的,不能光追求快乐。比如,上历史课,如果要吸引学生,可以整天讲故事,但可能到了考试的时候学生就不会做了。再如传授哲学知识,也不能老是讲哲学故事,把本身很高深的哲学过于简化。

事实上,看书如果只是追求快乐的话,只是看故事、看例子,而看到高深的地方就不看了,看到不快乐就不看了,怎么能够全面掌握知识?所以,“悦读”这个说法,反映了大家对读书的一种美好愿望,更多是对少年儿童和普通读者而言的。对一个希望能够全面掌握某一门知识、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个人人格、希望做国家合格建设者的人来说,仅仅讲快乐是不够的。

这些年还流传一个说法:现在是读图时代,最好都用图画、视频等方式来介绍。其实,过于注重读图,对培养正确的理解能力,特别是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来说,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人类积累的知识,前辈要传递的信息,或者人们自己的思考,并不是都能用具体的画面形象来表达的。特别是,知识的高级阶段往往包含不少抽象的内容,即便能够用具体图像来表达,也必须建立一个抽象的观念。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在没有图像的情况下,人们同样能够去研究问题。

比如,学地理的,当然希望配上地图,但如果一个人从小就依赖地图,没了地图连中国的地理形状都没有概念,连世界几大洲的概念都没有,连等高线都不知道具体是怎么样的,还能够成为一个杰出的地理学家吗?坦率地讲,很多概念需要有一种通过训练和读书而形成的抽象思维。这绝对不是一个读图时代就可以把整个都引导过去的。

还有流传一个说法,即提倡经典。如果做研究的话,当然要学经典,也必须看经典。但一般作为求知的话,就没有这个必要,也没有这种可能。

事实上,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加之现代社会知识越来越复杂,所以内部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如果不解释下,别人可能都不知道你在研究什么。这种情况下,一味地强调什么都要看经典、什么都要读原典,很难做得到。

近来在报纸上、在科普刊物中可以看到引力波、暗物质等报道。说到引力波,要从爱因斯坦那里看起。可一般人有这个时间和这个水平吗?像这种,只要看一下一篇总体介绍的文章就够了。当初大家一窝蜂地去看《时间简史》,我一直没看。我问一个北大的哲学博士,要他老实告诉我这本书是否看得懂,他说看不懂。一个哲学博士都看不懂的专业类书籍,我去凑什么热闹呢?这并不是说原典不好,而是我不需要。现在经常是这样的,这边一个什么书不得了,这本书“非读不可”,大家就都买回去,但有几个人真正能读完、看懂呢?盲目地提倡看原典、读经典,某种程度上也是误人子弟。

对话中获得启迪,是幸福的

讲清楚一些问题后,接着就要详细讲第三种读书了。第三种读书,是把读书看成一种人生的需求,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目的。

这种情况下,不需要特定的选择,也不需要穷尽,完全可以随心所欲。真正的读书乐趣,往往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间出来的。这涉及读书的另一个功能,即价值层面的功能。它已不是简单地把读书看作一种工具、途径,而是跟人生的目标、价值联系在一起。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秦始皇。秦始皇基本上什么都有了,但还是有一样没有,即无法长生不老。所以,他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找仙人。汉武帝也是这样。根据当时的规矩,每年国家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要用来给皇帝修墓。因为当时认为一个人死了,就要到另一个世界里继续生活。所以,皇帝要把吃的喝的都放进去。但这种情况下,他还是不愿意到另一个世界去,而希望长生不老。可哪怕是皇帝,他们的这个需求还是无法满足。

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呢?其实,人生如果追求的是物质,那么永远不会得到满足。假使追求精神的目标,就不一样了。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什么面对死亡、面对艰难困苦时仍然可以笑对人生,就是因为他们还有一个精神的目标,而这已经超越了物质。所以,人还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我是研究历史的,有一件事是确信无疑的,那就是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物质条件是不断进步、不断改善的。今天人们享受到的很多物质条件,是当年秦始皇、汉武帝、慈禧太后都享受不到的。今天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古人做梦也许都想不到。但是,精神世界、精神生活是不是同样这样进步呢?未必。无论中国、外国都有这样的情况。今天中国的书画家中,有哪个人可以说自己超越了王羲之?印度有个天才数学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无师自通,写论文出来印度人都看不懂。英国人把他请去做教授,最后英年早逝,到现在印度都认为没有一个数学家能超过他。可见,物质条件会越来越进步,但人类的精神生活、精神境界不一定同步实现达致“高峰”。

那么,怎样在精神层面向历史上的“高峰”学习?怎么提升今人的整体素质和个人的精神生活呢?读书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人们可以通过读书了解人类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接近他们生活的环境,接近他们的感情,接近他们的精神高度。比如,现在了解孔子、颜回、子路,当然可以跑到孔庙去看看,然后请某个传承人来讲解,但最便利的办法还是读书,而且容易在心灵上跟他们真正实现沟通。

从这个角度讲,“悦读”要从自己的需求、乐趣出发,从那些对人有启迪且符合个体目标的书入手,有选择地去读。这是重要的,也是幸福的。

(本文由李小佳根据演讲速记稿整理)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博]
标签: 读书   葛剑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