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关于民生建设,习总书记怎么看

【摘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领民生工作,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改善民生,加强制度建设、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民生思想。

【关键词】民生思想  新发展理念  改善民生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以新发展理念统领民生工作

早在2012年11月15日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七个 “更”字,充分表达了我们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在2014年6月3日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发表主旨演讲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这七个“更”。在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的神圣使命。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他多次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他一再强调和要求,“我们要随时随地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从多方面入手,保障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社会建设要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上系统谋划,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多一些雪中送炭,使各项工作都做到愿望和效果相统一。“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健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7日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会面时,还表达了两岸同胞共享发展的思想,“我们今天坐在一起,是为了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不得而复失,让两岸同胞继续开创和平安宁的生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共享美好的未来”。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改善民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大战略目标,居于引领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建设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重要保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十三五”规划纲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规划和设计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体现在民生方面,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这些目标要求,概括地说,就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当前,影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突出因素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的民生保障方面。因此,要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指出:“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他还特别强调,“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努力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且是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总书记   民生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