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2016年中国公众凝聚力调查报告

【重要发现】

●2016年中国公众凝聚力指数得分为62.56,社会信任度稳步提升,自组织能动性略有下降。

●政府公信度对公众凝聚力指数有较强的预测力。在凝聚力各维度中,公众的自组织能动性受政府公信度的影响最大。

●相较于政府表现满意度,公众对政府表现的预期与公众凝聚力指数有更强的相关性。

●相较于参与度信心和公开度信心,法治化信心对公众凝聚力指数的影响更大。

●改善民生的成效对于公众凝聚力指数的直接影响不及政府公信度,但改善民生能有效提升政府公信度。

【调查时间】

2016年7月10日至2016年9月1日

【问卷发放】

面向31省、直辖市、自治区共发放问卷6565份(包括人民论坛微信公众平台和其他网络推送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610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

【样本构成】

▶ 59.03%的受访者为女性,40.97%为男性。

▶ 受访者主要集中于20-29岁和30-39岁这两个年龄段,占比分别为56.83%和31.42%。

▶ 有72.4%的受访者接受过大专/本科及以上的教育,受调查人群整体受教育程度较高。

在2013年初,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对中国公众凝聚力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时中国公众凝聚力指数偏低,并且在各维度中,社会信任度的得分最低。2015年初,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再次对公众凝聚力情况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众的社会信任度、社会资本满意度大幅提升,自组织能动性获得了较高的分数。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各项工作也已涉入深水区,需要凝聚中国力量攻坚克难。我们看到中国女排夺冠时的举国欢腾,看到国人对“南海仲裁案”裁决结果的集体愤慨,看到各种公益活动愈发密集和活跃。这些现象似乎都在释放积极的信号。时隔一年多,中国公众当下的凝聚力水平究竟如何?2016年,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再次发起了对中国公众凝聚力指数的调查。与以往有所不同,此次调查聚焦并细化了影响公众凝聚力的一大重要因素——政府公信度,并尝试从政府作为的角度来探索提升中国公众凝聚力的策略。

中国公众凝聚力现状

此次调查大体沿用了2013年起所使用的公众凝聚力指数评价体系,与之前的调查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凝聚力指数仍由三个维度构成:社会信任度、社会资本满意度和自组织能动性。近三次调查的结果比较如图1所示(均换算成百分制)。

1

第一,社会信任度略有提升,社会资本满意度与去年持平。2016年中国公众的社会信任度略有提升,得分为59.65。社会资本满意度基本与去年持平,得分为62.07。就社会信任度而言,得分最高的两项是“我身边的大多数人都是可以信任的”和“只要力所能及,多数人都乐于帮助他人”。在接受此次调查的人群中,有40.82%的受访者认为可以信任身边的大多数人,48.16%的受访者认为需要视情况而定。有48.46%的人认可“只要力所能及,多数人都乐于帮助他人”,40.23%的人选择了视情况而定。就社会资本满意度而言,得分最高的两项是“您从朋友那里获得的情感支持”(选择“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共计60.33%)和“您与相识的人建立更加友好亲密关系的可能性”(选择“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共计52.37%)。

第二,公众凝聚力指数有所下降,主要表现为自组织能动性的下降。在社会信任度略有提升、社会资本满意度基本与去年持平的情况下,2016年的公众凝聚力指数却有所下降,这自然要在自组织能动性上寻找原因。显然,自组织能动性的表现不如去年,得分为65.96,较去年年初下降了约12%。自组织能动性是公众凝聚力的核心因素,主要分为两个维度:其一是社会角色的扮演;其二是对公共事务参与的看法。在自组织能动性的各项指标中,得分最低的一项为“假如有人请您去参加政府组织的听证会,您愿意在会上发表自己的想法吗?”只有26.14%的受访者表示“很愿意”或“比较愿意”,绝大多数的受访者(62.56%)选择了“视情况而定”。而在2015年初的调查中,有47.50%的受访者对此表示“很愿意”或“比较愿意”。需要指出的是,自组织能动性的得分虽有所下降,但仍高于社会信任度和社会资本满意度,中国公众的自组织能动性总体处于较高水平。基于我们的赋值方法,对于公众凝聚力的测算结果以50.00为临界值:高之则大体上可认为公众团结、有凝聚力;低之则相反。同时,三大维度的指标也遵循该设定。因此,2016年的公众凝聚力指数(62.56)虽较去年年初降低了2.83,但仍表明当前中国公众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影响公众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政府公信度

2015年的调查已初步考察过政府公信度对公众凝聚力的影响。当时的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与公众的凝聚力指数具有十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次调查对政府公信度设置了更为全面和细化的量表,以期对政府公信度与公众凝聚力的关系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政府公信度是指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度,具体表现为公众对政府表现的满意度和预期,主要包括公众对政府的法治化、参与度和公开度表现的满意度和预期。法治化是指将政府的一切行为都纳入法律法规中,以确保其依法办事;参与度是指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广泛听取民意,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公开度是指政府全面、真实、及时地公开其工作信息以接受人民监督的程度。公众对政府表现的满意度和预期两方面综合反映了公众对于政府表现的信心,其信心也主要包括法治化信心、参与度信心和公开度信心。以上相关指标的得分如图2所示(百分制)。

000

图2 政府公信度及其各维度得分

第一,政府公信度是公众凝聚力的风向标。在此次调查中,政府公信度的得分为60.57,这表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较高。对政府公信度和凝聚力指数进行相关分析可知,政府公信度和公众凝聚力指数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意味着提升政府公信度能有效提高公众的凝聚力水平。进一步对公众凝聚力指数和政府公信度进行回归分析可知,政府公信度随公众凝聚力指数变化的幅度为50.50%。政府公信度对于公众凝聚力指数有较强的预测力,是公众凝聚力的风向标。

第二,在凝聚力指数各维度中,自组织能动性受政府公信度的影响最大。对政府公信度和凝聚力指数的各维度进行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政府公信度对自组织能动性的影响最大,对社会信任度的影响最小。进一步对政府公信度中的三大信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公众对政府的法治化、参与度和公开度信心均与自组织能动性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那么,政府公信度的各维度是如何影响自组织能动性的呢?

首先,政府较高的法治化水平是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基本保障。举例来说,当受访者被问及“当您和大家的共同权益被侵害时,您愿意带头发动大家维护自身的权益吗?”仍有60.65%的受访者表示视情况而定。其中潜在的可能逻辑是,随着政府自身法治化水平的提升和治理模式的转变,公众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法律渠道维护自身的权益。

其次,政府的参与度和公开度是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基本前提。举例来说,当受访者被问及“假如有人请您去参加政府组织的听证会,您愿意在会上发表自己的想法吗?”仍有62.56%的受访者表示视情况而定,为何他们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试想如果听证会上所商议事务的信息没有被真实全面地公开,那么听证会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公众对于政府的参与度预期不高,就会认为听证会只是流于形式,从而降低参与的积极性。由此可见,政府的参与度和公开度水平会直接影响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肖晗题]
标签: 凝聚力   调查报告   中国   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