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为什么要看齐,向哪看齐

——当前公众的看齐观念与看齐意识调查报告

核心提示: 全面了解公众对看齐意识的整体看法和评价;准确把握看齐意识的重要性及其与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的关系;深入考察在当前,看齐为何重要,以及该如何看齐、向哪里看齐。

2016年1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只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使我们党更加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有人说,齐则有序、齐则有力、齐则有效。强调看齐、注重看齐是中国的巨大优势,没有看齐就没有今天的发展成就。只有看齐,我们才能目标一致,思想聚焦;只有看齐,我们才能整齐划一,万众一心。还有人说,看齐的前提是找对基准,基准问题很重要,关系到看齐的方向、看齐的标准。但也有人说,看齐是不尊重个性和差异,是“效忠”,是单调的集体主义审美。

究竟看齐意味着什么?现实中是否需要看齐?如果需要看齐,那我们又该如何看齐,向哪里看齐?对此,公众到底怎么想、怎么看?为弄清这些问题,从2016年10月13日至10月21日,人民论坛通过电子问卷推送、互联网调查、面对面采访等形式,向社会公众、专家学者、党员干部等群体展开了系统的问卷调查。调查共收回有效样本9193份,有效回收率98.7%。从受访者日常居住地看,直辖市占19.8%,省会城市占33.1%,地级或县级市32.9%,乡镇村占13.6%,港澳台及海外占0.6%。

在发放和回收问卷过程中,我们组织了对专家学者、党政干部的深度访谈,搜集了上百篇与看齐意识有关的公开发表的文章,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深入分析,力求较为全面、客观地呈现专家学者、干部群众、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强调看齐,不排斥个性和差异,而是在坚持正确的方向和立场基础上,更好地突出个性,激发创新创造精神

有专家指出,看齐意识虽然是新近出现的政治热词,但其蕴含的道理却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政治原则——“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通俗化和形象化。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了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讲过的一段名言:“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毛主席说,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这是很深刻的道理。”有专家认为,从哲学上讲,齐与不齐体现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关系。大千世界总是不齐的,人类社会总是不齐的,这是常态,是客观规律。我们应当尊重这个规律,而不能与之相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首先应当正视这个不齐的实际。但为什么又要强调“看齐”呢?因为经常喊“看齐”,才能形成统一的思想、统一的意志、统一的纪律,步调一致才能取得胜利。

正因此,在看齐和不齐之间,实际上包含了一种辩证关系。依据我们的调查结果,这种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看齐意识“建立在尊重个性化和创新精神之基础上”(73.75%)、“内在坚持了组织原则一致性和个体生活差异性的统一”(63.45%)。同时,“增强看齐意识,是在推进党和国家事业过程中,不断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和目标的重要保障”(38.04%)。

有专家进一步分析指出,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看齐既是一个理论诉求,更是一种实践要求。依据调查结果,当前这种实践要求突出地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现实中,“正因为有些人在思想上、行动上有偏差,才突出了看齐意识的重要性”(67.20%)。调查发现,问及受访者“据您观察和了解,现实中看齐意识不强的现象是否普遍”?有77.21%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普遍”(44.25%)和“非常普遍”(32.96%),表示“一般”的受访者人数占17.40%。相比之下,仅有4.05%和1.34%的受访者表示“不太普遍”和“不普遍”。二是“只有不断强化看齐意识,才能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一致”(54.34%)。“群力谁能御,齐心石可穿。”正如有专家所指出的,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只有上下同心、步调一致,用看齐意识锻造铁一般的队伍,才会思想上同心同德、政治上坚定忠诚、行动上勇挑重担,进而凝聚起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1

 

最重要的看齐,就是向党中央看齐,向总书记看齐,向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看齐

有专家指出,在“四个意识”中,看齐意识之所以排在最后,是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深意的。这其中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增强看齐意识,是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的内在的要求;其中的重要实践意义则在于,增强看齐意识是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的落脚点。调查显示,这也得到了多数受访公众的认同,本次调查中,有66.14%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就谈不上看齐”,66.12%的受访者表示,只有“经常看齐,才能发现差距、找出问题、改善工作”。

“人心齐,才能看得齐”(70.67%)。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要胜利,先看齐”。但同时,“看齐不是一劳永逸,要常常看齐、时时看齐”(66.69%)。如有专家所指出的,正因为看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故而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正因此,必须在思想上、行动上时时处处注重、积极主动、自觉对照。

“能不能看齐很重要,向谁看齐更关键”(68.03%)。有干部专家指出,与过去相比,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思考问题的方法、判断事物的标准更加多样。在这样的背景下,看齐的难度不在于愿不愿看、不在于怎么看,而是在于向哪看、向谁看。

“最根本的看齐,就是向党中央、向总书记看齐”(65.88%)。很多干部专家指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胸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推动实践创新过程中,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力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而这些都决定了,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自觉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自觉向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看齐,既是党的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

2

 

看齐意识不强的直接表现是思想滑坡、行为放纵,深层次的危害是扰乱发展秩序、恶化政治生态、阻碍发展进程

有专家表示,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需要强化看齐意识。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深刻变革的国内现实,相互叠加的社会矛盾,差异性明显增强的各类思潮,要求我们必须在众声喧哗中凸显主流价值,在交锋交融中体现中国精神,不断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当问及“据您观察和了解,一个‘看齐意识’不强的人,会有哪些更明显的表现”?调查发现,“假公济私、以权谋私”(66.72%)、“自我放纵、不思进取”(63.31%)、“搞小团体、本位主义”(53.24%)在所有选项中排在了前三位。此外,还分别有42.04%和16.04%的受访者选择了“言行随意、自行其是”和“干事讲条件、打折扣”。

当前,中国正处于深度转型发展期,经济体制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正在经历深刻变动。很多干部和专家表示,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人心不齐,将直接影响着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而依据调查结果,这其中的具体影响包括:“扰乱经济社会秩序”(72.49%)、“阻碍改革发展进程”(69.14%)、“恶化政治生态环境”(54.27%),而且还将“抬高国家发展成本”(52.95%)、“损害国家国际形象”(36.46%)。

3

 

增强看齐意识,既要避免思想僵硬、生搬硬套,又要避免只知传达、不管落实;要学得会、学得好,更要用得活、用得实

“增强看齐意识,最需要防止以下哪一种倾向”的调查结果显示,“思想僵化,生搬硬套”、“只当‘传声筒’,自己不执行”在所有选项中排在前两位。有干部专家指出,“看齐意识”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行动上。也只有在行动上、在履行职责使命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检验一个人是否真正做到了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只当“传声筒”,简单重复党中央的文件,那么就是对“看齐意识”的狭隘理解。相反,要真正做到在各方面向党中央看齐,必须要发扬创新精神,实事求是地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正如我们既要反对教条主义,也要反对经验主义,增强“看齐意识”尤其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只强调“看齐意识”而忽视创新精神,不顾具体情况,僵化地甚至粗暴地落实中央精神;二是只强调创新和具体情况的特殊性,而忽视向党中央看齐。

此外,除上述两个选项外,“妄议中央、妄议上级”,“只知落实,忽视学习”也为部分受访者所选择。因此,有专家认为,增强看齐意识,关键还是要以强烈的“补短板”意识将学习落到实处,解决好“想不想学”、“能不能学”、“会不会学”的问题,解决好“学而不深”、“学而不化”、“学而不用”的问题。与此同时,加强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对党中央治国理政各项方针政策等的系统深入解读,以及加强各种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在宣传报道中央决策部署、思想战略主张等方面的力度、深度与广度,这同时也是今后的工作重点。

责编/ 潘丽莉  孙娜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王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