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王满传
非常高兴也很荣幸能够受邀参加高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举办的时机特别好,有几个方面:第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做出“实施标准化战略”重要批示十周年;第二,上个月的今天(9月12日)第39届标准化组织大会在北京召开;第三,再过两天是世界标准化日,因此此次研讨会的时机选择非常好。第二方面,研讨会的主题也非常好,反映了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对我们标准化工作的新要求,也体现了标准化工作对于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第三个方面,我们今天到会的专家、领导,非常有代表性,有我们主管部门的、特别是国标委的领导,还有其他相关部门的领导,有在标准化工作中走在全国前列的浙江省的地方实践,还有相关的专家,涉及各个方面。从这几个方面来说,这次高端研讨会是非常具有意义的。
我不是专门研究标准化的学者,但是这些年中国每个老百姓不得不学一些标准化的知识。我是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的,在研究公共管理、行政改革中,接触到了标准化的问题,触发了我对标准和标准化的一些思考。前面的领导嘉宾讲了很多,主要讲产品、服务、工业、农业各个方面,我主要从政府治理标准化的角度讲讲我的认识。我觉得它是政府治理方式和治理手段的一个很大飞跃。
关于政府行为、政府所提供服务标准化的问题,我想讲三个方面:
一、标准化的实施在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中的作用
我认为有四点作用。第一是引领和推动的作用。标准是在某一个行业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水平指标和公益程序,对这个行业、这个领域的有关主体具有导向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制订相应标准,就可以引领和推动相关主体以标准为目标,争取达到这个目标。因此,如果我们在五大发展方面都提出相应的标准,就会引领和推动向这五大理念努力,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企业的创新成果如果没有标准化,则很难产业化,通过标准化,更容易实现产业化,促进生产力提高,进而驱动产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
第二,统一和规范的作用。一些标准不仅为业界广泛接受,而且成为业界认为必须达到的门槛,因而具有强制性。可以说,对整个行业的产品,标准化对相关主体的行为具有统一、规范的作用。在五大发展理念中有一些强制性的标准,标准化在整体上有助于提升发展水平。
第三,衡量和评判的作用。标准是行业普遍认可的水平和规范,为衡量这个行业相关主体的行为、水平提供了尺度,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对标。通过对标,对主体的相关做法、产品、能力具有的水平进行衡量,这有利于促进我们提高水平。比如不同地区之间,城乡居民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化,通过对照这些标准,就可以衡量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有利推动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
第四,协同和拓展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说,标准是世界通用的语言。标准促进世界协同发展,促进世界互认互通,因为一项标准一旦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可,就往往成为一种具有权威统治力的度量衡,成为公信力的重要保证。所以,达到标准的产品和行为往往可以超越原来的边界,而边界之外其他的主体也会朝这项标准看齐,以这个标准为标杆。标准化有利于增进协调协同,互联互通,这点在国际经贸领域体现得特别明显,如果采用公认的产品和工艺,就很容易走出国门。在我国推进“走出去”、“一带一路”这些战略的过程中,提升我国相关领域的标准化水平,实现我国标准的国际化,可以显著提高我国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使开放发展取得更大的成效。
二、政府治理标准化的主要任务
政府治理标准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治理标准化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上月召开的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把标准化理念和方法融入政府治理之中,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更加注重运用标准化这一手段,促进政府管理更加科学和市场监管更加规范有序,提高政府效能。从现阶段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需要来看,我认为推进政府治理的标准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任务:
第一,政府决策程序的标准化。政府行为首先是决策行为。多年来,我们党和政府一直强调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各级政府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应该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我认为决策的科学关键是要在程序上下工夫,而规范程序,实施标准化是一个重要途径。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规范决策程序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应探索制订政府决策的程序规范,把它作为一种标准来推行,包括参与的决策的主体必须经过什么程序、什么步骤、什么环节,公开征求意见必须公示有关主体的意见等等。
第二,行政审批的标准化。这两年我国正在推进“放管服”改革,我本人也参与了改革的评估工作。2014年我们第一次做评估时,企业反映审批事项过多,到去年我们再评的时候,很多企业家反映审批事项减了不少,现在的难点是审批难的问题。为什么审批难?审批的程序缺少标准或者标准不明晰,两家相近的企业申报,它批了,我没批,就是因为标准不明确。现在在国标委的组织下,中央编办建立了行政审批标准化工作组,怎么样把行政审批标准化,包括审批的范围、主体、要件、程序、流程、费用等方面,现在中央领导也很重视。
第三,行政监管和执法的标准化。比如有些企业家反映,为什么这次检查我,下次还是检查我,检查的频次和主体缺乏标准;行政执法中说处罚5万,打个招呼、找点人情,5000也能解决,自由裁量权太大。
第四,政府服务的标准化。老百姓经常反映办事难,同样办一个事情,换不同的窗口人员结果就不一样了,这也是缺乏标准。
第五,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中应当更好的制定标准。刚才浙江省的介绍让我很有感触,我觉得他们做得非常好。
第六,政府自身管理的标准化。比如这几年各省公布权利清单,广东省说审计政府部门权利清单7000多项,辽宁说有1000多项,我们就有疑问了,难道辽宁省的改革力度比广东快那么多?经过仔细了解发现情况并不是这样。什么叫“一项”权利,大家没有统一的说法,有时候是一大项,有的是一小项,有的一项权利可能包括十几项内容,亟需统一标准。还有政府的专网问题,有些部门给老百姓办事,由于不同部门的网络互不兼容,一套材料要在不同的电脑上输入数次,这说明我们政府自身管理也存在着标准化的问题。
三、如何推进政府治理的标准化
首先是法治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准化法》主要讲产品的标准化,有关政府治理标准化内容较少,亟需立法。第二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于政府治理标准化的认识和意识。第三是加强理论研究。第四是加强经验交流,把浙江等在政府治理标准化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先行先试的地区经验进行总结,召开经验交流会,促进政府治理水平的提高。第五是加快相关标准的制订,立足我国国情,考虑地区差异,在保持谨慎的同时抓紧制定相关标准。有些地方可以先制定一些推荐性的标准,而不要很快制定强制性的标准。
最后,我想感谢主办方给我这个机会,借这个机会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跟大家分享。谢谢大家!
